
Apple兩大音樂程式的新舊交替 從iTunes發展至Apple Music
為遏止盜版和非法下載問題,同時有感其他線上音樂商店質素參差,STEVE JOBS在2002年提出建立更簡單、安全和合法購買數碼音樂的渠道,每首歌曲以$0.99美元出售,當中$0.7美元歸唱片公司所有。
為遏止盜版和非法下載問題,同時有感其他線上音樂商店質素參差,STEVE JOBS在2002年提出建立更簡單、安全和合法購買數碼音樂的渠道,每首歌曲以$0.99美元出售,當中$0.7美元歸唱片公司所有。
如果要選最具代表性的Apple產品,喜歡音樂的你,會否為Apple聯合創始人STEVE JOBS(史蒂夫.賈伯斯)在2001年發表的流動音樂播放器iPod投下一票?未曾經歷卡式錄音帶、CD或MD年代,確實無法深切體會iPod的吸引之處;但在智能手機與音樂串流平台面世前,iPod無疑是一台最方便的流動音樂播放器,只需數個步驟便能將家中的CD實體珍藏轉成數碼檔案,再輕鬆地帶到不同地方收聽。 正如現任Apple CEO TIM COOK(提姆.庫克)在2016年的Apple Event所述:「MUSIC IS AT THE CORE OF OUR DNA, IT DEEPLY INSPIRES AND MOVES US」,iPod當年不但驅使全球音樂產業進入史無前例的營運模式,更促成日後的iPhone、iPad、Apple Watch等革命性流動裝置相繼面世,並帶領Apple由電腦業務轉型至多元化的科技企業,從最初創立的「Apple Computer Inc.」發展到今天的「Apple Inc.」。iPod至今誕生二十二年,
1997年在Steve Jobs回歸Apple的時候,他已經有意打造一家可展示Apple產品、銷售、維修,甚至提供餐飲服務與藝術展覽等元素的直營店,名字就叫做「Apple Cafe」!
STEVE JOBS首次站台介紹的手機是……?相信大家都不加思索地說是IPHONE。但其實,在IPHONE發表前兩年的2005年,APPLE便與當時的手機巨頭MOTOROLA合作,帶來整合ITUNES的ROKR E1,同時更攜手美國網絡商CINGULAR WIRELESS(即AT&T前身)一同推向市場。 STEVE JOBS在2005年的Apple發佈會「It's Showtime」中形容ROKR E1是「一款在手機中的iPod shuffle」,但奇怪的是,手機不能直接下載音樂,用家必需連接電腦,再從電腦透過USB 1.1的龜速把歌曲傳到手機,而且最多只能儲存一百首歌! 更吊詭的,在ROKR E1發表後二十分鐘,STEVE JOBS同場發表外形時尚、又薄又輕兼可儲存一千首歌曲的iPod Nano!誰是主角,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如此規格,ROKR E1當然注定失敗,一年後事實亦證明,ROKR E1只售出一百萬部,而iPod Nano則售出七百萬部的好成績。 看來教主的真正用意,就是和Cingular
美食
從品茶至研究學問 「如果那朝一覺醒來頭昏腦脹,好像染上傷風感冒,而且無法專心工作,正是還未喝奶茶的症狀。」自小受到媽媽薰陶,長大後成為奶茶迷的崔氏兄弟HAZE和LONG,喜愛奶茶的程度不只於每天至少一杯,而且驅使他們在2014年展開名為「奶茶通俗學」的文化研究項目,以既認真亦幽默的插圖漫畫吸引大眾目光,從而探討奶茶的通俗文化和與茶餐廳的軼事趣聞,甚至為小店形式經營的茶記爭取更多話語權。「本地的文化缺失正是過度商業化,坊間由大財團或主流聲音傳播的奶茶資訊未必完全正確,相反宣傳成份愈高愈需要FACT CHECK。研究開始後,漸漸發現奶茶無論在技術含量或地理環境等知識水平,絕不下於紅酒咖啡。」 比關注組更早關注 當其他關注組尚未在FACEBOOK出現前,崔氏兄弟已對奶茶及茶餐廳文化展開深入調查,但由於相關的書籍文獻及資料不多,於是接受建議採用田野考察的方法,遊走多區品嚐不同奶茶之餘,亦以個人方法記錄一個關於茶記文化的故事。「經常強調『每趟美味的旅程都是用腳開始』,即是要親眼觀察、用鼻去嗅、用口品嚐,甚至感受當下的溫度。」倆人還給自己一個標準,就是先在社區附近走一轉,了解當地街坊後才行
美食
山浪的由來 「奶茶地道的背後,由拼配到沖茶整套工藝卻殊不簡單,是一種大多數香港人喝過而未必深入認識的飲食文化。經歷了數十年的洗練,港式奶茶不但建立獨有風味與特色,而且透過更多新穎及趕上時代的面貌示人,甚至能夠走向世界。」本身從事金融會計行業的ALEX,因為外出用膳而常喝奶茶,繼而對它產生興趣,甚至開始鑽研何謂一杯好喝的奶茶。另一方面,喜歡背著背包周遊列國的他,亦反思有甚麼東西能夠代表香港的獨特文化,與朋友聚會時又有沒有非酒精的飲品可以共同分享⋯⋯這些想法最終驅使ALEX在2016年正式學習沖製港式奶茶的手藝,並在國際金茶王陳子平師傅的指導下在業界比賽中獲獎,後來更聯同拍檔們在2019年創立奶茶品牌「山浪」,嘗試把傳統融合創意推陳出新,令港式奶茶變得更現代化、精品化與年輕化。 結合傳統與現代化的沖茶方法 ALEX認為,品嚐奶茶除了根據色、香、味、茶質與回甘醇度,還可再分成前、中、後段;先聞茶香喚醒整個人的神經,再試茶的濃度與厚度,最後感受到回甘餘韻。有別一般樽裝奶茶,山浪的出品不但沒有添加防腐劑,更是根據傳統人手沖茶的原理及配方,再配合科學研究數據和製作工序,以批量形式每日新鮮生
美食
茶餐廳、冰室、快餐店、酒店、扒房、連鎖便利店⋯⋯奶茶早已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而且有統計顯示,香港人每天大約消耗250萬杯奶茶,單憑數字已證明這杯平民飲品,在不少人心裡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既然今期主題是「香港喫茶」,又豈能缺少本地代表港式奶茶?可是眾人口味各有不同,而且坊間已有大大小小奶茶龍虎榜或試飲報告,所以不在此評論哪一家的茶最正宗或非喝不可了;反而今回藉著三個受訪單位的故事,讓大家知道他們正在透過不同形式推廣奶茶,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傳承下去。 港式奶茶的前世今生 50年代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英國商人除將咖啡紅茶運送至香港,同時引入下午茶文化,以及由錫蘭紅茶、白糖與鮮奶混合而成的英式奶茶,不過由於採用貴價材料沖製,故最初只屬於上流社會階層享用的專利。英式奶茶其後輾轉流入民間,但為了降低成本,再加上勞動階層需要補充熱量及提神,靈活變通的百姓逐將配方和沖茶方式加以改良,包括以淡奶取代鮮奶,再用布袋翻沖茶葉令茶變得更濃,同時亦會放較多份量的白糖,逐漸塑造出風味獨特的港式奶茶。直到60至70年代,冰室與茶餐廳相繼出現,同時令港式奶茶進一步普及,成為本地其中一個重要的飲食
生活
歸零重拾一刻感動 人習慣把一切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只有失去後才覺得可惜,彷彿早已忘掉這世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在世,要學會不再執意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人和事,很多事情就像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會」名言般,有些相會一生僅此一次,無法重來,因此保持心靈平靜、享受當下、不批評,自然能和諧地連結宇宙萬物。六年前,本從事銀行工作,自言性格有點急躁的SHAWN MAK,因在日本品嚐過一杯宇治煎茶,那種清心的感動,讓他一試難忘,決定於上環太平街這片寧靜之地開設「上林茶舍」,期望客人能憑一杯茶、一個器皿都能享受茶所帶來的那份感動。一場疫情,令上環店被迫結業,唯有轉戰金鐘的太古廣場,以售賣外賣茶飲、茶具為主。少了空間、少了互動,客人替他感到可惜,但SHAWN卻沒有,反而興幸自己勇於跳出COMFORT ZONE,回到起點,從另一角度再出發,以茶會知音。「 我不想做曲高和寡的事,如今只想保此初心,做好每一杯茶、一個產品,都本著令客人能享受一會的感動的心,這才是我最想做的事。」 「人們總是在店舖結業前才蜂擁而至,仍存在的時候卻不珍惜,
生活
自小住在九龍城的筆者,每天返學放學的路程必定經過靠近九龍城廣場那邊的侯王道。由於市政大廈的正門處於前端的位置,所以日間總是被前往買餸的街坊或送貨的汽車擠得水洩不通。不過再行前一點,卻又變成另一片天地,除了偶然傳來樹上雀鳥的叫聲,四周份外恬靜,而且更有一間與氛圍非常搭調的店舖——茗香茶莊。正當同街其他店舖隨著年月不斷新舊交替,六十年代已落戶九龍城的茗香茶莊卻代代相傳,多年來不但為街坊提供各式各樣茶葉,亦見證行內與區內之變遷。 六十年的九龍城「街坊」 茗香茶莊成立於1963年,自1973年買下侯王道現址的舖位後,多年來一直維持「前舖後工場」的格局,也是本地少數仍在堅持自家加工茶葉的傳統茶莊。沒有新派茶店那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高雅氣派,或是刻意營造的古色古香氛圍,亦欠缺提供試茶服務的噱頭,今天的茗香茶莊依舊是家庭式經營,樸素而務實的舖面不但讓街坊茶客份外覺得舒服自在,就算不擅長茶道的新手飲家大可放膽開口請教,店主伙記總能在預算之內介紹最適合的那杯茶。 「媽媽常叮囑我們,不要輕視這間小小茶莊,多年來養活一家人之餘,社會上其實亦有不少成功專業人士認同我們,只要懂得待人接物,別人亦會對自己好
生活
嚴選八間美食網紅推介CAFÉ! JER@MIRROR主理 大自然風「根」ROOT CAFE 近年啟德除了成為核心商業區及豪宅區外,更逐漸發展成假日消閒的新據點,既有 啟德空中花園、啟德跑道公園等供人野餐、賞日落, 還有即將開幕的啟德體育園,及 佔地七十萬平方呎、樓過四十七層,揉合文化、時尚及多元綠色生活體驗的AIRSIDE購物商場, 因此不少簡約、大自然風的CAFÉ亦開始進駐啟德!由MIRROR成員柳應廷(JER)開設的根 ROOT CAFE,以大自然為靈感,裝潢結合「水」與「木」的元素,除了聯手本地不同的藝術家為「根」設計牆身、畫作甚至碗碟器具,更邀請本地機構「香港木庫」合作,回收因颱風或發展而移除堆填區的香港本地樹木,把樹木轉化成店外的長櫈,而店內的大樹則是由曾替JER塑造不同造型及創作不同MV佈景設計的KARSON LIU及其團隊,把收集回來的八百塊樹皮,以拼圖形式重新塑造成新的樹幹,再以魚絲吊掛的方式,將樹枝安裝而成。店內種種的佈置都呼應了JER歌曲中的「水」、「重生」
影視
不少杜琪峯電影是香港人的共同回憶,刻劃了時代的歷程。MiLK今次完全純粹私心推介幾套杜琪峯電影,雖然涵蓋片種絕對未夠全面,但個人認為從創作性層面而言,每一齣都是值得一直傳頌的港產片典範!
高達
生暉、環球、現代、J.BO HOBBY⋯⋯假若是年過三十歲的模型發燒友,必定認識以上模型舖,亦在旺角廣華街一帶留下不少足跡。只可惜時移世易,這個曾經吸引本地與海外模型迷慕名而來的朝聖地,近年已有不少老字號基於各種原因撒離或結束營業。KENJI在學時期便已在這條「模型街」當兼職,到今天已成為人父的他更重返原址開設自己的模型舖,無疑見証這一帶的變遷。 ◎text_ChunYin | ◎photo_方紹邦 | ◎design_LeX 旺角廣華街一號仁安大廈地下8B鋪 3705 9350 @mr.modeler @mr.modeler2017 放棄全職開高達模型店 「從前廣華街附近一帶都是模型舖,不過早年有些因為無法應付高昂租金而搬遷,或是退休轉行而索性結業,後來便出現很多WARGAME用品公司,現在則是從尖沙咀或其他地區進駐而來的錶舖。」正當不少模型或玩具店轉戰樓上舖,已有三名子女的KENJI卻毅然放棄穩定工作,以地舖形式開設模型舖,既延續童年的嗜好,又想趁機會過第二人生。「小學時在舅父的耳濡目染下已開始砌模型,印象中第一款接觸的高達模型是HG系列的雙頭龍高達,亦喜歡《GUND
生活
◎text_ChunYin | ◎photo_方紹邦 | ◎design_LeX 《花生漫畫》踏入75周年,全球粉絲再度投入熱潮,MILK藉着這個機會,解構四格漫畫的源起,並重溫過去不同年代《花生漫畫》的紀念典藏版及相關書籍。 今天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渠道接觸和欣賞《花生漫畫》(PEANUTS)作品,而CHARLES M. SCHULZ筆下的SNOOPY、WOODSTOCK、CHARLIE BROWN、LUCY等亦成為受歡迎的經典角色,甚至乎化身品牌代言人和FANS們收藏的商品……其實這一切都是起源自被譽為「第九藝術」的漫畫,今回就讓我們從紙上的四格再次認識這部漫畫經典。 四格漫畫的起承轉合 早於十八至十九世紀,漫畫已刊登在不同國家的報紙或雜誌裡,除了提升刊物的發行量,亦有助傳媒報社吸納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讀者,《THE YELLOW KID》、《THE LITTLE BEARS》等便屬美國早期的刊物漫畫代表。最早期漫畫只被擺放在刊物的角落位置,主要以黑白印刷,其後因為漸受歡迎與普及,令報社另闢版面來刊登更多漫畫作品,以二十世紀的美國為例,每天便有二百多個漫畫或相關專欄連載中
生活
《花生漫畫》(PEAUNTS) 既是漫畫界一部殿堂級作品,亦早於1960年代進駐潮流界,從銀飾、運動服到腕錶,在不同時代為粉絲帶來經典潮流單品。2003年,OMEGA首次將NASA太空任務的吉祥物SNOOPY帶到腕錶設計中,推出了經典的SPEEDMASTER PROFESSIONAL LIMITED EDITION 「SNOOPY AWARD」,這枚限量腕錶後來更成為拍賣會上的熱門珍藏。 1960s:人手打磨銀飾ZUNI 鑲嵌寶石貝殼 ZUNI SILVER JEWELRY ZUNI,所指的是居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小科羅拉多河一帶的原住民族——祖尼人。除了傳統的陶瓷藝術以外,祖尼人早於十九世紀末開始就已經從納霍瓦族人(NAVAJO)身上學習到製銀工藝,並逐漸掌握到寶石鑲嵌的技巧,製作出構圖更為複雜的銀器飾物。至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祖尼銀匠的製銀手藝仍然世代相傳,不過在民族、宗教色彩作品以外,他們又嘗試打造更能迎合市場品味的設計,並於六七十年代期間,先後以他們擅長的INLAY TECHNIQUE製作出卡通人物銀飾,除米奇以外,比較罕見的還有SNOOPY飾物。 ZUNI銀飾主要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