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香茶莊 老字號的薪火相傳
自小住在九龍城的筆者,每天返學放學的路程必定經過靠近九龍城廣場那邊的侯王道。由於市政大廈的正門處於前端的位置,所以日間總是被前往買餸的街坊或送貨的汽車擠得水洩不通。不過再行前一點,卻又變成另一片天地,除了偶然傳來樹上雀鳥的叫聲,四周份外恬靜,而且更有一間與氛圍非常搭調的店舖——茗香茶莊。正當同街其他店舖隨著年月不斷新舊交替,六十年代已落戶九龍城的茗香茶莊卻代代相傳,多年來不但為街坊提供各式各樣茶葉,亦見證行內與區內之變遷。
六十年的九龍城「街坊」
茗香茶莊成立於1963年,自1973年買下侯王道現址的舖位後,多年來一直維持「前舖後工場」的格局,也是本地少數仍在堅持自家加工茶葉的傳統茶莊。沒有新派茶店那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高雅氣派,或是刻意營造的古色古香氛圍,亦欠缺提供試茶服務的噱頭,今天的茗香茶莊依舊是家庭式經營,樸素而務實的舖面不但讓街坊茶客份外覺得舒服自在,就算不擅長茶道的新手飲家大可放膽開口請教,店主伙記總能在預算之內介紹最適合的那杯茶。
「媽媽常叮囑我們,不要輕視這間小小茶莊,多年來養活一家人之餘,社會上其實亦有不少成功專業人士認同我們,只要懂得待人接物,別人亦會對自己好。好像至今仍與當年來學茶的朋友聯絡,街坊之間也會噓寒問暖,這份人情味已很少見了,也不是連鎖店那種純粹一買一賣的關係。」
不滅的烘焙爐火
自小已落舖幫手的第三代傳人陳政建先生(MICHAEL),2001年正式從父親接手茶莊;他認為除要夠力氣搬運,記得不同茶葉的種類及味道方便拼配,「耐性」亦是打理茶莊的重要一環。「就像海上航行的船隻,不會知道風浪何時來,所以船長要長時間守護著。畢竟是家族生意,始終有熟人負責較好,上一輩起了個炭爐創業,沒理由讓它熄滅,與其出外打工不如回來幫手。」炭火烘焙鐵觀音是茗香茶莊最馳名的出品,相比一般電爐處理,炭的遠紅外線穿透力及熱力更強,令茶葉底面受熱更均勻,不但有效去除草青味,更讓茶葉蘊含炭香,茶味隨之變得更為甘醇獨特。儘管現在茶葉的需求相對減少,再加上炭碎供應不穩及來價上漲,每逢炎夏在高溫的工場工作更是煎熬,但茗香茶莊至今依然堅持傳統親自烘焙。「因為除了客人,自己和家人也會喝那杯茶,所以色、香、味都需符合要求。」
茶莊與社區的變遷
「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很多台灣、日本和其他東南亞旅客會買我們的茶葉當手信,再加上潮州菜興起,要為不同餐館提供泡製工夫茶的茶葉,茶莊的生意就在那時開始起飛。不過,隨著九龍寨城清拆、啟德機場搬遷、98年金融風暴等原因,對生意的影響頗大,再加上九龍城本區的居住人口不算多,喜歡喝茶的人也漸少,所以現在主要靠口碑吸引外來客,或本身有品茶習慣的熟客們。」MICHAEL坦言,茶莊無疑是夕陽工業,尤其現今盛行即食文化,客人口味又經常變更,做生意的也只求最短時間內獲取回報。「但這一套卻不能套用至茶莊行業,好像店內的普洱茶葉都要經歷至少十年的存放陳年才會出售,不但涉及地方、資金、人力等配套,還要自己控制衞生及倉庫管理,因此難度很高,很多新式茶葉店已不再跟從傳統了。」
「錫罐因為密度高存氣好,又令烘焙茶更加馥郁,所以品質較好或貴價的茶葉,都會保存在錫罐裡。曾經有位來自瑞士的顧客提出花錢買個回家留念,因此店中較簇新的那一個,是後來再找國內師父重新打造。至於用來擺放一般茶葉的不鏽鋼罐,也差不多有八至九十年的歷史。」
靜觀其變 守護本業
去年,政府宣佈在九龍城龍崗道至侯王道一帶展開重建計劃,不少特色小店或舊舖將面臨搬遷或結業;可幸是,茶莊的舖位剛好不屬於該範圍,附近其他的收購計劃亦未有對生意造成太大影響。「統一規劃重建,總好過左一棟右一棟『牙籤樓』,但目前計劃似乎要十多年才完成,所以還是靜觀其變吧。」談到繼承,MICHAEL已和太太有所共識,未來下一代接手與否並不重要。「但仍會將自己所知所懂的傳授給他們,至少他們仍有機會將這些知識經驗告訴給別人。假若市場不再接受或沒有別人欣賞品茶文化,自然會被淘汰,這也沒法子了,現在先守好本業,順著時勢再觀察部署吧。」
茗香茶莊
地址:九龍城侯王道77至79號
電話:2716 3698
◎text_RAY.P|◎photo_匡|◎design_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