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街頭藝術之社會實驗

一場街頭藝術之社會實驗

明目張膽的偷狼事件 是Banksy精心安排?

近日,倫敦各地接連出現來自著名英國街頭藝術家 @banksy 的新作,迅速成為了城中熱話。由第一天一隻危立在Kew Bridge的山羊開始(已被封存保護),到第二天位於Chelsea窗上兩隻遙望的大象,再到第三天在Brick Lane鐵路橋上掛著三隻猴子,這些作品逐日出現。當中第四天最為轟動,因為在Peckham一隻畫在衛星碟型天線上咆哮的狼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火速偷去。接下來第五天,是兩隻在Walthamstow一間炸魚薯條店外正在吃魚的塘鵝,第六天則有一隻畫在Cricklewood一塊舊廣告牌上的正在伸懶腰的野貓(數小時後被拆去)。第七天倫敦市中心City of London金融區,一個警察崗亭被變成魚缸,裡面充滿食人鯧(已被移去)。第八天的作品於Charlton有一隻趴在一輛廢車上的犀牛(車子隨後被移去)。在我撰寫此文當日,倫敦動物園門外出現了一隻大猩猩,正在嘗試釋放其他動物,這是第九天的作品。目前尚未清楚這個以動物為主題的系列會於何時結束?亦不知道這些作品會有什麼下場?但毫無疑問的是,每一件作品都已成為新聞焦點。

一場考驗人類本性的社會實驗!

目前尚未清楚這個以動物為主題的系列會於何時結束?亦不知道這些作品會有甚麼下場?

Banksy深知他的作品可能會被人拆除或偷走,進而進入藝術市場牟利。這種現象已成為他作品的一部份,揭示了人類的貪婪與自私。每次他的作品現身,就如同一次社會實驗。

每天有數萬人踏過的藝術品?

有些街頭藝術確實喧鬧,經常以高姿態去吸引眾人眼球。轉往另一邊廂,也有人無聲無息,默默地在街頭持續創作。不知你有沒有留意到,位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對開那條每天有數萬人經過的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上,竟然隱藏著大量微型畫作?

這些作品極度細小,很難被來去匆匆的人們發現,因為它們極度細小,那是一幅又一幅畫在香口膠漬上的作品,出自英國街頭藝術家班·威爾遜(Ben Wilson)之手,他亦因此獲得了「香口膠人」(Chewing Gum Man)的稱號。Ben Wilson從2004年開始這種非傳統的藝術形式,將街道上的香口膠漬變為色彩繽紛的小型藝術。他在千禧橋上創作了數百幅迷你畫作,從抽象設計到人物、動物和世界各地不同的場景,應有盡有,你甚至會發現以香港為題材的作品!

Ben Wilson的藝術既是一種創作,也是一種關於城市廢棄物和公共空間的聲明。香口膠漬原為令人討厭,被視為垃圾的城市污漬,而他卻將其化為創作的機會。他的作品不僅美化了公共空間,也挑戰了傳統藝術的概念,因為他的畫布正是一向被人視為垃圾的東西。

微小的香口膠藝術宣言

在殿堂級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前,這些微小的藝術品顯得尤其有趣。它們不屬於任何藝術市場,也沒有藝術金字塔頂的光環。Ben Wilson只是靜靜地伏在橋上作畫,日復一日,並持之以恆。即使早前部分作品因為倫敦清潔隊的例行清潔而被洗去,他仍然繼續創作。每次踏在千禧橋上,我都會因這些微小而美麗的作品而會心微笑。有次甚至有幸偶遇本尊,並告訴他我非常喜愛他的作品。他的創作為千禧橋注入了生命力,因為這些畫作會不斷更替,一期一會。它彷彿用以告訴繁忙的城市人,叫他們嘗試停下腳步去多一點細看身邊的事物。原來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東西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

無論是「香口膠人」Ben Wilson的作品還是Banksy的創作,它們都是與周邊環境緊密相連的「Site-specific Art」,其所在地及周邊的細節,都是作品的重要部份。當這些作品被移至其他地方,作品的內容與脈絡便會隨之消失,變得毫無意義,剩下的只是一張「Banksy的作品」。Banksy自然深知他的作品很大機會會拆除甚至偷走,繼而進入藝術市場銷售牟利。這種現象現已成為他的作品的一部分,好像要揭示人類的貪婪與自私,每次他的作品現身,就如同一次社會實驗。

如果你對攝影運鏡稍有了解,你或許會注意到那次在Peckham明目張膽的偷狼事件,全程竟以手持攝影的方式近距離拍攝下來。有人猜測這是Banksy精心安排的setup,目前尚無法確定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
Rachel IP 葉曉燕
視覺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策展人、藝術專欄作者。以攝影研究及藝術史為主。在大學任教十年,現居倫敦,繼續在網上推廣藝術教育。

Read more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早前奇洛李維斯與女友在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Roden Crater》拍下熱吻照,因超現實得如AI而引起熱論,令藝術家之名再度獲提起。James Turrell之作其實不難接觸得到,近一點在日本瀨戶內海也找到其常設展。近日公佈明年初夏(6月19日)將在丹麥ARoS Aarhus Art Museum帶來其最大規模作品《As Seen Below - The Dome》,直徑達40米而高約16米,令人甚為期待。 James Turrell為丹麥帶來全新文化地標 歷經10年時間籌備,此為James Turrell的「Skyspace」系列中最宏大的篇章,同時作為美術館擴建計劃「The Next Level」的重頭戲。觀者需經由地下通道步入一個封閉而開闊的圓頂空間,極簡主義的建築結構將天空緊緊環抱,階梯級座位環繞延伸。光線並去用來勾劃而是作品本體,觀者抬頭仰望體驗成就了整件作品。光線、時間與空間,變得夢幻。 James Turrell與地平線共舞 生於1943年的James Turrell年少時便取得飛行執照,在天空中觀察到光線與色彩隨高度、時間及至天氣的變

By emily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近年,利工民吸引了許多不同品牌與單位要求合作。其中今年最矚目的就是與日本時裝大師山本耀司的聯乘企劃。這次合作採用了Yohji Yamamoto在2022年推出的副線Wildside,雙方團隊來回溝通、修改,籌備時間長達兩年。整個系列堅持香港製造,連包裝也參照利工民的傳統紙盒設計,展現出品牌的傳承與匠心。 逾百年工藝歷史 提起「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不少人會想到利工民。這個品牌的故事可追溯至1923年,當時創辦人馮壽如在廣州開設了第一間針織廠,主要生產襪子。五年後,他們來到香港設廠,但翌年便遇上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香港的內衣產品全靠進口,為了開拓市場和增加收入,他們決定開始自行生產。 「老香港」的品牌代表 在60、70年代,香港很多勞動階層都會穿上又薄又爽的底衫作外衣,及後不少中年和長輩受港產片的影響,僅穿著白色底衫逛街,久而久之,大家看到白底衫,便自然想到「阿伯底衫」這個形象,驟眼看那些款式與利工民十分相似,加上利工民的廣告口號深入民心,所以便被視為「老香港」的代表。 祖傳「一條龍」式製作 利工民在香港歷年多次搬遷,現今位於荔枝角的廠房於2006年啟用。廠房分為上

By 占咪 Jimmy Lui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攝影界一度流行街拍,有日本雜誌近年更重拍20年前的街頭素人。相較之下,丹麥攝影師Peter Funch的《42nd and Vanderbilt》則近乎執念——不是回顧,而是持續觀察。從2007到2016年,每個工作天他也守候在同一個街角,以半長焦鏡頭拍下從Grand Central Station湧出的上班族。他辨認出當中的「常客」:有人每天喝杯冰咖啡,有人每天在同一垃圾桶旁徘徊。重複的日常,流露淡淡的詩意。 Peter Funch街頭觀察企劃:近10人一齊打呵欠? 在這個考驗耐性的實錄之前,Peter Funch早在2006年經已開始街頭觀察企劃《Babel Tales》。他拍攝了城市裡無數個瞬間,再把不同時間的路人拼合成一個不曾存在的「場景」。近10個人在同一條街上同時打呵欠、合上眼甚或拿著氣球。這種群像幻想,展現出他對時間與群體行為的敏銳觀察。 Peter Funch之都市人類學:重複的命運 Peter Funch於今年初將這兩個系列結集成《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攝影集,帶來全新的閱讀可能;最近,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