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 Pharrell Williams 和 Nigo 創作的視覺語言

解構 Pharrell Williams 和 Nigo 創作的視覺語言

Pharrell Williams 情迷《星空奇週記》•NIGO 喜徵《星球大载》,電影是他們生要的創作養份。 注入港產片元素的《Stir Fry〉甚或以 Louis Vuitton 時裝秀作背景的〈Airplane Tickets〉 MV中,均可看到大量的電影視覺語言。

Pharrell Goes Hollywood
從流行音樂天才到電影敘事者

Pharrell Williams不僅是流行音樂世界裡的風雲人物,也在電影領域展現出多樣才華。過去十多年來,他為多部電影注入靈魂,無論是動畫喜劇還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劇情片,他都能以獨到的視角處理音樂創作與主題內容之間的連繫。從配音、歌曲製作到擔任電影監製,也可駕馭得來。

「寫〈Happy〉讓我崩潰了。」Pharrell自2010年開始參與《壞蛋獎門人》電影系列的歌曲創作,當中最為大家熟悉莫過於第二部中的洗腦神曲〈Happy〉。這首單曲不但獲得奧斯卡提名,更造就全球串流播放超過2,500萬次的驚人紀錄。不過但這首正能量滿滿的歌曲,背後的創作過程其實相當痛苦:「你不會一早醒來就決定要寫一首關於快樂的歌。經歷過一段靈感枯竭、創意掙扎的時間後,我反問自己時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快樂。這種反差與諷刺,就是〈Happy〉的精髓。」

其後他與Hans Zimmer為《蜘蛛俠2:決戰電魔》創作電影配樂,更在主題曲〈It's On Again〉露面現身,如在幕後掌控整個城市的燈光。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NASA無名英雌》裡,Pharrell更擔任電影監製一角,並與Hans Zimmer及Benjamin Wallfisch聯手創作電影配樂,讓三位非裔女性科學家的故事擁有屬於自己的聲音。

除了音樂創作外,Pharrell也曾多次參與電影配音,展現他對角色與聲音的敏感度。在動畫電影《星夢動物園2》中,Pharrell親自為熱愛音樂、性格樂觀的大象角色Alfonso配音:「配音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表演方式,你要用聲音、不靠任何肢體卻把角色現活。」

Pharrell現身於《The Simpsons》?

2015年《Walking Big & Tall》一集,Pharrell以明星嘉賓身份驚喜登場,為自己的動畫人物配音。故事背景為Springfield居民發現他們的市歌其實是其他城市共用的歌曲後,Pharrell現身提議為他們創作一首全新的歌曲。不過,他的提議沒有被接納,最後他道出一句「Shelbyville rules, Springfield drools!」,甚為幽默。

Pharrell Williams曾參與電影

  • Despicable Me(2010-2024)- 音樂總監/原創歌曲創作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2014)- 音樂創作
  • Dope(2015)- 製片人/音樂總監
  • Pitch Perfect 2(2015)- 客串演出
  • Hidden Figures(2016) - 製片人/音樂創作
  • Popstar: Never Stop Never Stopping(2016)- 客串演出
  • The Grinch(2018)- 配音
  • Colette Mon Amour (2020) - 受訪
  • Sing 2(2021)- 配音
  • Piece by Piece (2024) - 配音

NIGO也曾涉足於電影世界,不過他大多時以自己真實的身份參與其中,在2008年上映的日本音樂紀錄片,分享自身對Hip-hop文化的見解;又在2020年的《Colette Mon Amour》紀錄片裡,以受訪者身份道出自身與這間巴黎傳奇選物店的回憶。

Building the Unthinkable
打破常規的創意旅程

要數Pharrell Williams近年最引人注目的電影作品,定必是由Morgan Neville執導的《Piece by Piece》。這部電影是Pharrell的個人傳記,全片以前所未有的LEGO動畫呈現,絕非典型的明星回憶錄,而是一場關於創意和想像力的旅程。

回帶至上映的七年前,當有人首次提出要拍攝一部關於他生活與音樂事業的紀錄片時,他斷然拒絕。「那時很多一線明星都在拍自己的紀錄片,我一點也不想跟風。誰想聽我的故事?我覺得自己沒有甚麼特別。」不過,當Pharrell得知可以選擇任何形式去製作這部自傳後就改變最初的想法。「我喜歡做一些從未存在過的的事情,但大多時我都會得到一個『No』。」就是這樣純粹的念頭——想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激發他以LEGO動畫形式來說故事的決心。

電影中除了Pharrell自己,更出現多位流行文化巨星——Jay-Z、Snoop Dogg、Pusha T、Justin Timberlake、Gwen Stefani等也以LEGO人仔登場,當然也少不了好友NIGO。雖然NIGO的戲份不算多,但他在Pharrell的創作旅程中卻佔著重要的地位。電影票房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足見這場冒險獲得不少人認同。

Pharrell另一部自傳泡湯?

你大概不知道Pharrell曾與導演Michel Gondry計劃拍攝電影《Golden》,一部取材自他在Virginia Beach度過童年時光的音樂劇。雖然演員一早埋班,甚至經已開拍,不過這部作品早前宣告告吹。理由是這樣的:「當所有人進入剪片室時,我們一致認為,我們無法按照最初的設想來講述這個故事。」

《NIGOLDENEYE》
The Experimental Show

Pharrell Williams跟NIGO於影像範疇的合作,其實早在2000年代展開;誰也沒料到當時二人同框出現的實驗性短片節目,更在超過十年後延伸成為NIGO蘇富比拍賣會的命題。

其實NIGO早於90年代已經展現出其拓展傳播領域的決心,他為多本日本潮流雜誌撰寫過專欄分享新出品及自己的珍藏私物。這些紙本專欄時至今日仍然有價有市,廿多頁的合輯在拍賣網就曾索價11萬日圓。及後踏入2000年代他更投身影像短片領域,其中2006年至2008年間於日本MTV電視台放映的《NIGOLDENEYE》,於今天看來仍然充滿實驗性,在當時云云電視節目中無疑是鶴立雞群的異數。

由於《NIGOLDENEYE》名字中的節目內容主要圍繞NIGO平日的社交圈,因此份屬好友的Pharrell亦經常出現於節目之中;而其實節目名稱中的「NIGOLD」一詞,也是由NIGO跟Pharrell二人一同構思出來,寓意二人點石成金的非凡能力。所以《NIGOLDENEYE》節目的面世,無疑是建基於兩位創作大腦的深厚情誼。

要由NIGO帶路才能參加的派對、新奇的活動場所,以至獨家的珍貴體驗,盡收錄於《NIGOLDENEYE》節目之中;此外更運用二人無遠弗屆的社交網絡,帶來涵蓋時尚、影音、藝術、個人收藏等不同層面的精彩訪談,跟一般電視節目內容取材比絕對是特立獨行。此外,節目的拍攝手法以及視覺處理更盡顯先鋒實驗精神,常用上NIGO招牌式的變形及魚眼鏡頭,並在藝術家Sk8thing以及Takei Goodman協力之下,加入獨樹一幟的卡通、Graphic和音效,透過創新的設計語言來呈現出一個帶點奇幻的視覺世界。

在《NIGOLDENEYE》放映完畢超過十年後,2019年NIGO跟好友Kaws以及蘇富比就宣布合作舉辦拍賣會,並以NIGOLDENEYE® Vol.1作為題旨出發,除了帶來多達33件全城注目的拍賣品,也再次讓傳說般的「NIGOLDENEYE」成為連通東、西方時尚及創意文化的橋樑。

《Kung Fu Fightin’》
Behind The Fight

NIGO情迷中國功夫絕非甚麼新鮮事,但除了穿上李小龍圖案的T恤及收藏其Figure之外,其實早在1999年NIGO到訪香港期間,他就夥拍當時開始轉戰幕後擔任導演的葛民輝,拍攝了一齣以功夫作為主題的短片,名為《Kung Fu Fightin’》。影片除了表達出NIGO對功夫的情有獨鍾,更透過NIGO穿梭香港不同城市面貌,來呈現出當時他對這個國際都會的愛慕之情。

這套片長約27分鐘的短片,其實最後約六分鐘的結尾部分是單曲〈Kung Fu Fightin’〉的音樂錄像,主要為武術打鬥場面。至於開首超過20分鐘的內容則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先是出現了數位武者在耍功夫和耍劍,然後一位戴著猩猩頭套和穿上唐裝的角色加入,並跟兩位武術同好表演各種絕活;第二部分則穿插攝製團隊幕後花絮,而NIGO真身於此章節終於出現,穿梭香港大街小巷,甚至於尖沙咀鐘樓旁邊駕起Drum Set即席表演鼓擊。

NIGO對於影像傳播自有一套獨特的美學觀,而每當葛民輝手執導演筒時也是以偏鋒實驗見稱,二人合作自然創意火花四濺。當時《Kung Fu Fightin’》採用了多種特效,例如慢動作、快剪以及特寫鏡頭等,大大提升了視覺上的衝擊,更讓人不期然就栽進影片中的都市武林異境。

〈Stir Fry〉
港式江湖與美式Hip Hop的結合

Migos的單曲〈Stir Fry〉由Pharrell Williams製作,其實背後的Beats早在2008年已經構想,不少人指當時應該是為了嘻哈歌手T.I. 而設,但最終收藏於抽屜之中。相隔九年,Migos與Pharrell Williams碰上,令〈Stir Fry〉終於面世,Pharrell Williams 快中有勁的節奏像是用聲音在翻炒節拍與詞句,加上東方打擊樂器風格(如鑼聲、鐘聲)等聲效,仿如「中式快炒」,便為其歌曲名為〈Stir Fry〉。

Pharrell雖然未直接導演MV,但由於歌曲將東方聲樂加上美式嘻哈曲風,定調了整體歌曲感覺,亦影響了之後〈Stir Fry〉的MV拍攝質感,例如傳統如古色古香的茶館或武館、紅燈籠、龍紋裝飾、書法字體等視覺符號,以及Migos成員在片中穿著類似功夫服的衣物,加上武打場面、廚房炒菜(呼應歌名)、以及黑幫式的對峙場景,MV中對於沉浸於東方文化的人來說,絕對是彩蛋滿滿。

「十三妹」

香港黑道電影層出不窮,當中《古惑仔》系列無疑是香港電影經典,甚至建立出古惑仔的「元宇宙」。除了有主線陳浩南在社團經歷各種危機及對手外,其他角色亦有自己的獨立電影,包括有女性當江湖大佬的《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MV便取用「十三妹」的名字作為角色之一,成為影片內最大的對手,可見香港江湖電影在國際知名。

打麻雀

〈Stir Fry〉MV一開始便以數人打麻雀開場,極具江湖日常,導演Sing J. Lee(李承禧)也說指現場拍攝的時候,找來了「麻雀大師」協助拍攝,並用了25分鐘向MV各人解釋如何「打麻雀」。他更笑言雖然Pharrell及NIGO等人未必即時知道如何打,但仍樂在其中。

功夫打鬥

MV最後Migos穿上唐裝,與對手打鬥作結,用渾身功夫擊敗對手,猶如葉問一樣。事實上,故事情節上中西文化衝突與黑幫決鬥及兄弟情義,是參考了香港經典武打傳奇李小龍的作品《猛龍過江》,至於近代電影便有《葉問》的影子。

〈Airplane Tickets〉

〈Airplane Tickets〉的音樂錄像,是Pharrell寫給香港的一封情書。

此曲擔任製作人一職的Pharrell Williams再次施展魔法,帶給樂迷歡快卻又同時摻雜憂鬱的奇妙體驗。這首歌曲除了在Louis Vuitton 24早秋系列香港時裝秀中首度發表,整個MV更是不斷遊走港九。一開場可以看到Pharrell站於中環安樂園大廈的天台,背景為華懋大廈,之後就有Rapper Swae Lee以及波多黎各歌手Rauw Alejandro加入,後者更用西班牙語說唱。然後兩位音樂人到訪了大角咀逾半世紀的舊式樓房中美樓,呈現出香港建築獨有的密集壓迫布局。

音樂錄像的場景一轉,來到尖沙咀瑰麗酒店(Rosewood),這裡也是LV香港時裝秀後的派對場地,透過霓虹燈招牌、竹棚、東區海港美景,拼湊出本土獨有的精神面貌。鏡頭一轉來到不遠處的星光大道,回顧香港時裝秀舉行當晚,Swae Lee在席上手舞足蹈,原來就正是在拍攝這齣MV。於城中穿梭時,Swae Lee與Rauw Alejandro沒有選擇名車接送,反而在觀眾眼前乘坐「紅的」,更是為此MV添注入原始貼地的香港味道。

Picks from the movie lovers
Pharrell與NIGO喜歡甚麼?

NIGO從衣服到影像,甚至品牌概念,對未來的想像總是走先一步,而他對未來觸覺的來源,可以追溯至科幻創作影視作品。

從火箭競賽到今日移民火星,人類不斷向太空發展,投射未來的無限想像,而1977年由佐治盧卡斯執導的電影《星球大戰(Star Wars)》開拓了人們視覺的衝擊,引發出不同太空作品,遠至日本的經典動畫《高達》也有其影子。作為日本人的NIGO,醉心美國文化,愛上了《星戰》系列,從六歲開始便收集《星戰》系列產品,笑言當時儲物有點是為型,第一個收藏的是日本版的黑武士模型,不過卻「有點假」,後來模型店及大型商場是他流連的地方,如果找不到便直接致電海外的零售店,就如他最愛的角色Greedo及Boba Fett一樣,成為了現實的獵人。

由於為人所知的熱情,在1999年的《TOKION》第10期封面便找他以Luke Skywalker的形象擔當封面主角。同年《MEN'S NON-NO》更記錄了其當時工作室的模樣,放滿鋪天蓋地的星戰藏品。2015年他與蘇富比合作帶來其首個《Star Wars》電影珍藏品專拍,拍賣超過600件他自90年代的藏品。雖然他賣了一批,卻透露自己還繼續收藏星戰相關物品,而且數量愈來愈多。

除了收藏外,NIGO在創作上也受《星戰》影響,不時會與這個作品聯乘。2024年,他與Nike的聯乘的宣傳海報中,便用上了仿《星戰》的畫風及梯形字體設計,無疑借機「自肥」。另外,宣傳片《Escape Force》採用了戰隊概念作主軸,致敬了《超新星閃光人》的特攝回憶,而機械人設計便參考《百獸王》及《六神合體》等,而部份分鏡也與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十分相似;NIGO未來題材及用色大膽,既是過去回憶,也是未來想像。


Pharrell也同樣情迷於科幻與未來想像,對《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系列情有獨鍾。2001年,他以Neptunes之名與Rob Walker共同創立的音樂品牌便名為Star Trak,並經常高舉「瓦肯禮」招牌手勢。他更曾在自己的線上訪談節目《Artst TLK》中,邀來了在《星空奇遇記》中擔演Spock一角的Leonard Nimoy作嘉賓,對話間展露出自身對此作的熱情。無疑,《星空奇遇記》對他音樂和創作有一定的影響。

他曾說過希望出演Wes Anderson的電影,「Bill Murray在《撬牆腳(Rushmore)》跑下來那幕看得我相當快樂,我彷彿看到自己就是他。Wes Anderson的構圖、用色甚至選用的音樂,實在無可挑剔。我雖然不是演員,但我會毫不猶豫從他身邊走過,或按他的要求在他的電影裡做任何事。」有一段時間,他平日的穿搭得如Wes Anderson電影中的角色一樣,一套啡色西裝配搭Wallabees。其位於邁阿密的The Goodtime Hotel顯然就是深受Wes Anderson的美學所影響,是夢幻的度假天堂。

Read more

逾百年攝影品牌 Kodak如何靠 「新復古」轉型?

逾百年攝影品牌 Kodak如何靠 「新復古」轉型?

從昔日的全球菲林王者,到被年輕人重新發掘的潮流象徵,Kodak用自己的歷史告訴我們「科技可以改變拍攝的方式,但無法取代影像背後那份情感。」 韓國Newtro潮流文化 衍生Kodak服飾副線 2018年,韓國出現了一個新詞語「Newtro」(新復古),由「New」與「Retro」結合而成,透過將70至90年代的懷舊元素重新包裝,以新世代的語言再度發光。順應這股風潮,Kodak在2020年授權韓國公司Hilight Brands推出服飾副線「Kodak Apparel」,主打復古美學。品牌推出短短5年,已在韓國開設超過120間專賣店,2023年度營收約7,000萬美元,成功令Kodak形象重新年輕化。 https://hilightbrands-kodak.co.kr Kodak與H&M親民聯名 除了副線Kodak Apparel外,這一季Kodak主線亦與瑞典服飾品牌H&M攜手推出聯名系列。是次合作把攝影的藝術與潮流設計基因完美融合,寬鬆的剪裁結合輕盈功能面料,呈現出一種剛柔並濟的日常風格。更令人驚喜的是,整個系列保持一貫的親民售價,只是Kodak Apparel四份之一的價

By 占咪 Jimmy Lui
香港五金店引入Red Wing曾開倉減價$500!木村拓哉將美國工作鞋起死回生 日本90年代炒價曾達12萬日元 鞋底易蝕是刻意設計?

香港五金店引入Red Wing曾開倉減價$500!木村拓哉將美國工作鞋起死回生 日本90年代炒價曾達12萬日元 鞋底易蝕是刻意設計?

Red Wing曾經是香港人甚至是整個亞洲人人要有的鞋,90年代最高峰曾達十二萬日元一對。香港最初由五金店老闆引入,但曾經試過要減價至幾百元賣出,但木村拓哉效應下,在Red Wing開倉當日大排長龍。由工作鞋變成潮流名物,是如何做得到? 為城鎮而設的工作鞋 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陸續移民到Red Wing定居。之前,這裡是由一位名叫RED WING的印弟安酋長統治。Charles H. Beckman在17歲時便由德國移民來到美國Red Wing市,找到了一份在皮革廠的工作,開啟了他對造鞋的興趣。 1905年,Beckman與14位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創立Red Wing Shoe Company,及後在1914年交SWEASY家族所擁有,慢慢發展不同鞋款,為工作而穿著,如型號101是專為郵差而設。 50年代奠定經典橡膠底 RED WING SHOES於50年代初推出狩獵靴系列#877 「Irish Setter」,特點是平底橡膠製鞋底,墊底緩衝功能極高。這有助獵人行走時減低聲音、在泥沼地帶行走時減低入泥,令狩獵更成功,當其時只有RED WING SHOES把這種鞋底用於男裝鞋

By MiLK Digital
100%真材實料!Apple TV全新視覺解密

100%真材實料!Apple TV全新視覺解密

日前Apple正式將串流服務由Apple TV+更名為Apple TV,而這並非單單去掉「+」號,更重新製作一套全新視覺識別系統,當中包括片頭的5秒鐘動畫。最令人驚訝的這並非數碼特效的技術,而是以最原始的拍攝手法:以實體玻璃字母及攝影機拍攝出來;再找來Billie Eilish哥哥製作品牌聲效,務求與Netflix那段開場同樣入心。 0:00 /0:32 1× Apple拒絕走捷徑!實拍美學 揭頁式的彩虹漸變色調,其實只是一塊透明玻璃標誌轉移變化的效果。這次製作完全捨棄電腦特效,反而運用巨形玻璃切割而成的Apple TV標誌、實體燈光和移動攝影機在攝影棚內由英國製作公司Optical Arts逐格拍攝。 Apple在AI主導的年代仍選擇以最傳統的方式呈現品牌核心價值,展現出他們對創意與工藝美學的堅持。 0:00 /0:12 1× Apple背後的秘密武器? 這次企劃由Apple與長期合作的創意廣告團隊TB

By emily
神秘攝影集展出!香港文字塗鴉記錄

神秘攝影集展出!香港文字塗鴉記錄

溫馨提示,這是一本無法單憑肉眼閱讀得到的攝影集。當中收錄了一系列香港街頭文字塗鴉的照片,卻被模擬油漆掩蓋塗鴉的效果遮掩了文字部份,留下的只有一片孤寂的城市風景。這是本地藝術家林妙玲自2023年開始持續創作至今的作品《碎碎念》,將於香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Microwave)中「閱讀」得到 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 日期:11月7至16日 時間:12:00-20:00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城市考古!「閱讀」隱藏絮語 這種處理方式模仿了現實中政府以油漆遮蓋塗鴉的行為,此舉有意無意令被遮掩的痕跡更加顯眼。藝術家於照片上採用了特殊墨水作為「油漆」,觀眾需透過光學裝置才能閱讀得到背後隱藏的訊息。這個閱讀過程滿有儀式感,如「通靈」一般讓觀眾成為城市記憶的考古學家。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曾經短暫存在於街頭巷尾的塗鴉,在這本攝影集裡獲得重生的機會。個人告白、內心掙扎、安慰與支持等字句如同城市的自言自語,勾勒出香港人細微而私密的情感地景。作品來得直接,很純粹地探問藝術如何保存即將消失的城市記憶、成為抵抗遺忘的力量?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