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必訪全新藝文空間:全球首間音響博物館!

3個必訪全新藝文空間:全球首間音響博物館!

Pace藝廊最近於東京開幕,邀得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讓大家看展覽時順道來一趟建築潮聖。Pace以外,最近還有哪些值得到訪的全新藝文空間?

01 史無前例的音響殿堂 Audeum / 首爾

全球首間音響博物館Audeum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操刀,全面展示留聲機自1877年發明以來近150年的音響歷史!

隈研吾嘗試築建一片「森林」,在大樓外牆垂直列陣2萬根鋁管以建構有機線條並為空間帶來隨四時變化的自然光影,樓梯部份則特意選用厚重(超過10cm)的石材建構自然風貌。空間內部選用阿拉斯加的柏木為材,希望藉由視覺上的震撼及清幽木香喚醒我們的感官,最後就可盡情享受聽覺上的體驗。

「Audeum象徵了一個透過聲音治療的新時代。」- 隈研吾

免費開放!在官網預即可參觀

除了鋁管及木材,隈研吾在設計上也運用到特殊的聲學布料,將光線及聲音變得柔和之餘,並盡量展現出聲音的內在潛力。若大家曾到訪北海道的WE Hotel Toya,大概對這如大樹般的設計不會陌生。

館內藏有近10萬張黑膠唱片以及大量19世紀以後的古董音響設備,當中包括愛迪生的留聲機。現正舉行開幕首個常設展「正音:聲音的旅程」,全館免費參觀,只需提前在官網預約便可。

順帶一提,視覺識別系統請到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操刀,以音響喇叭為靈感,為博物館奠定鮮明的形象。

Audeum

地址:6, Heolleung-ro 8-gil, Seocho-gu,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06798
時間:星期四至六10:00-17:00
audeum.org

02 藤本壯介主理!極簡全白設計哲學 Pace / 東京

經過大約兩年時間籌備,Pace藝廊終於在東京麻布台之丘落腳。藤本壯介一直是自然派,強調建築與自然共生並推崇白色簡約風格,新作當然沒有例外。空間橫跨3層,由低層漂浮似的白色樓梯相連。驟眼看似沒有甚麼特別,可是全部細節都是刻意設計過的:「我們在展廳角落設計成曲線,讓牆壁無縫連接,如此令空間更為簡潔、讓藝術品可以好好發光。」

Pace東京

地址:東京都港區虎之門5-8-1麻布台之丘Garden Plaza-A 1樓
時間:星期二至日11:00-20:00
pacegallery.com

「這個空間非常簡單乾淨,但藝術品創造了能量。」- 藤本壯介

03 保留功能主義美學!活化改建30年代穀倉 Kunstsilo / 挪威

這是一幢1935年的建築遺址,由15個圓柱體、一座樓梯塔及倉庫大樓組成,是功能主義建築師Arne Korsmo與Sverre Aasland的設計。至1939年增加了15個圓筒,隨後因麵粉供過於求而在2008年閉廠,在一輪決策之後決定改建成美術館。

新館保留建築原有外觀,內部原有的圓柱部份則被移除,形成約21公尺高的宏偉中座空間。展品方面,擁有超過5,500件來自芬蘭、丹麥、冰島、瑞典、挪威等的藝術品,是最全面的北歐現代主義藝術私人收藏。

天花露出的圓形結構如雕塑般震撼,讓遊人恍如走進神聖的大教堂。混凝土結構在灑落的自然光之下,輕聲道出過去一段輝煌的工業歷史。

Kunstsilo

地址:Sjølystveien 8, 4610 Kristiansand Norway
時間:星期一、二、六、日11:00-17:00 / 星期三至五11:00-21:00
kunstsilo.no

Read more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早前奇洛李維斯與女友在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Roden Crater》拍下熱吻照,因超現實得如AI而引起熱論,令藝術家之名再度獲提起。James Turrell之作其實不難接觸得到,近一點在日本瀨戶內海也找到其常設展。近日公佈明年初夏(6月19日)將在丹麥ARoS Aarhus Art Museum帶來其最大規模作品《As Seen Below - The Dome》,直徑達40米而高約16米,令人甚為期待。 James Turrell為丹麥帶來全新文化地標 歷經10年時間籌備,此為James Turrell的「Skyspace」系列中最宏大的篇章,同時作為美術館擴建計劃「The Next Level」的重頭戲。觀者需經由地下通道步入一個封閉而開闊的圓頂空間,極簡主義的建築結構將天空緊緊環抱,階梯級座位環繞延伸。光線並去用來勾劃而是作品本體,觀者抬頭仰望體驗成就了整件作品。光線、時間與空間,變得夢幻。 James Turrell與地平線共舞 生於1943年的James Turrell年少時便取得飛行執照,在天空中觀察到光線與色彩隨高度、時間及至天氣的變

By emily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近年,利工民吸引了許多不同品牌與單位要求合作。其中今年最矚目的就是與日本時裝大師山本耀司的聯乘企劃。這次合作採用了Yohji Yamamoto在2022年推出的副線Wildside,雙方團隊來回溝通、修改,籌備時間長達兩年。整個系列堅持香港製造,連包裝也參照利工民的傳統紙盒設計,展現出品牌的傳承與匠心。 逾百年工藝歷史 提起「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不少人會想到利工民。這個品牌的故事可追溯至1923年,當時創辦人馮壽如在廣州開設了第一間針織廠,主要生產襪子。五年後,他們來到香港設廠,但翌年便遇上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香港的內衣產品全靠進口,為了開拓市場和增加收入,他們決定開始自行生產。 「老香港」的品牌代表 在60、70年代,香港很多勞動階層都會穿上又薄又爽的底衫作外衣,及後不少中年和長輩受港產片的影響,僅穿著白色底衫逛街,久而久之,大家看到白底衫,便自然想到「阿伯底衫」這個形象,驟眼看那些款式與利工民十分相似,加上利工民的廣告口號深入民心,所以便被視為「老香港」的代表。 祖傳「一條龍」式製作 利工民在香港歷年多次搬遷,現今位於荔枝角的廠房於2006年啟用。廠房分為上

By 占咪 Jimmy Lui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攝影界一度流行街拍,有日本雜誌近年更重拍20年前的街頭素人。相較之下,丹麥攝影師Peter Funch的《42nd and Vanderbilt》則近乎執念——不是回顧,而是持續觀察。從2007到2016年,每個工作天他也守候在同一個街角,以半長焦鏡頭拍下從Grand Central Station湧出的上班族。他辨認出當中的「常客」:有人每天喝杯冰咖啡,有人每天在同一垃圾桶旁徘徊。重複的日常,流露淡淡的詩意。 Peter Funch街頭觀察企劃:近10人一齊打呵欠? 在這個考驗耐性的實錄之前,Peter Funch早在2006年經已開始街頭觀察企劃《Babel Tales》。他拍攝了城市裡無數個瞬間,再把不同時間的路人拼合成一個不曾存在的「場景」。近10個人在同一條街上同時打呵欠、合上眼甚或拿著氣球。這種群像幻想,展現出他對時間與群體行為的敏銳觀察。 Peter Funch之都市人類學:重複的命運 Peter Funch於今年初將這兩個系列結集成《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攝影集,帶來全新的閱讀可能;最近,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