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rk-停泊於加州灣區上的「太空船」

Apple Park-停泊於加州灣區上的「太空船」

Steve Jobs一生最終的傑作,並非任何科技電子產品,卻是一艘停泊於矽谷的「太空船」。因應舊Apple Campus(蘋果園區),又稱「One Infinite Loop」的設計流於分散,早於2006年,Apple就已擬定於Cupertino另行興建新總部。幾經波折,2019年正式竣工的Apple Campus II-Apple Park最終以劃時代的未來主義形式降臨於加洲灣區。貫徹著Steve Jobs對創新、美學的執念,在科技、環保的前提以外,同時揉合東方禪學之意境;卻因為園區大部份建築只限對Apple員工開放,無疑為這艘「宇宙船」更添不少神秘色彩。

事業起飛,催生興建巨型總部念頭

由家中車房開展Apple的事業,至到擁有自家辦公室。80年代Apple在上市以後發展更可說是如日中天,據說當時Steve Jobs已經萌生起興建大型總部的念頭,他甚至跟當時的行政總裁John Sculley談及過希望以「Supersite」為概念,打造出一個配套好比迪士尼樂園般完備的Apple Campus,然後裡面不同部門的員工會穿上不同顏色的制服工作……

位於Cupertino的蘋果總部-One Infinite Loop (COURTESY OF WIRED.COM)


縱然Steve Jobs於1985年辭退了Apple的職務,John Sculley卻實踐了其Apple Campus的構想,並於1993年於Cupertino建立起品牌的總部。當中以六幢四層高、被環狀道路圍繞的大樓為主軸,並以編程 (Programming)中的一種錯誤作為總部別稱,是為「One Infinite Loop」。

90年代是Apple經營最艱困的時期。1997年,Steve Jobs回歸Apple成為新一任行政總裁,作為一位知名的控制狂,對於自他人手筆的One Infinite Loop固然是諸多不滿,尤其各個部門過於分散,初到貴境的新員工甚至會不時迷路;加上總部的綠化園區太小等等,亦催生了改革Apple Campus的念頭。

The Mothership( COURTESY OF WIRED.COM)

媲美基建規模的Apple「母艦」

2006年,Steve Jobs向Cupertino市議會提出了興建「Apple Campus II」的議案。經過公司周密的部署,Apple事前就率先委託了房地產代表於舊總部的毗鄰收購了九個物業,一方面避免競爭對手知悉公司動向,亦防範業主從中坐地起價。企劃最初由Steve Jobs以及公司首席設計官Jony Ive一手策劃,原定於2008年開始動工,卻因為未能申請施工許可而一再延誤。至2011年,Steve Jobs再次向市議會提交由著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以及其團隊主理的新園區設計藍圖,無奈Steve Jobs卻於同年十月因胰臟癌而辭世,終歸未能親身見證新Apple Campus的落成。而新總部最終亦於2017年四月開始逐步開放予員工,並於2019年五月正式開幕。

Apple Campus II所坐落的地段,一部份前身為Hewlett-Packard Company (簡稱「HP」,即惠普)以及COMPAQ的總部,位於One Infinite Loop以東相距約1.6公里。新總部佔地達71公頃,當中又以環形、四層高的建築為核心,因為Steve Jobs在市議會曾經把新設計形容為一艘正要著陸的宇宙飛船,因此又有「The Mothership」的別稱。而大樓直徑長達460多米,的而且確比起航空母艦更要壯觀。

相比起One Infinite Loop,Apple Campus II最大幅度的變革,無疑是八成地積劃作綠化園區,是故新總部又稱之為「Apple Park」。除了營造出郊外的氛圍,園區亦透過樹木把Apple Campus II與矽谷的商業城市分隔,建構出一個寧靜、獨立的空間,延續當日Supersite的構想。園區從交通、能源應用等各方面都有完備規劃,因此負責景觀設計的Laurie Olin曾話過:「Apple Park不單純是一個建築設計,這項斥資50億美元的龐大工程,根本是基建。」

Apple Park的全圓構造

設計師Norman Foster解釋過,Apple Park的圓形概念,有著一種完滿、連續不斷的意味,它除了是一座建築,更是象徵Apple的一個標記。然而,據說在設計的起草階段,新總部大樓原本是以印度教象徵濕婆神的標誌-林伽 (Linga)圖案作為藍本,由三座半圓的建築物組合而成,中間部份為中庭園區,後來Steve Jobs的兒子Reed看過草圖以後,卻笑言形狀酷似男性性器官(因為林伽的其中一個含意是象徵傳宗接代),最終才簡化成全圓的結構。

70年代,Steve Jobs從《禪者的初心》開始接觸禪學,並從打坐、冥想之中,學習到依仗自己的直覺、好奇心去決定Apple未來的產品以及產品設計;甚至個人對於白色、玻璃透徹空間的情有獨鍾,均是體現著佛學中的虛空、淨琉璃世界的意境。而在Apple Park的建築設計當中,大樓圓形的結構再次呈現了無限循環 (Infinite Loop)的概念,箇中又可以理解為禪宗中的一個符號—圓相 (Enso)。圓相為禪僧在修禪時在地上繪畫的圓、或是以紙筆墨以一筆完成的圓形圖案,因此又稱為「一円相」,象徵佛性、宇宙以及真理的完滿,這都是Steve Jobs自19歲開始就一直四處在追尋的東西,套用在新總部的設計之中,仍然體現著他個人的一份執念。

綠色科技園區

貫徹Apple的環保理念,Apple Park透過科技應用,將園區打造成一個世界上最節能的空間。圓形主建築頂部均鋪設了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每天能有效提供17兆瓦之電力,足夠應付園區7成的電力需要。而建築物內部結構又利用自然通風設計,以及嶄新的核幅射冷卻系統 (Radiant Cooling System),透過傳導室內的熱紅外光以調節室內溫度,讓園區一年之中有9個月的時間都無需使用空調系統。

在主建築東南方的一座小山丘上,為Apple Park的演講廳,後來為紀念品牌創辦人Steve Jobs的緣故而取名為「Steve Jobs Theater」。Steve Jobs Theater目前為品牌舉辦產品發佈會的主要場地,自2017年起開始使用。演講廳設置於山丘之內的一個地下空間,能夠容納1,000名訪客;而山丘上的圓柱狀建築為演講廳的入口,以巨型落地玻璃環繞,內部不設支柱,讓訪客置身其中能夠360度觀賞到園區的環境。而建築的頂部則採用輕量的碳纖維面板覆蓋,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碳纖維屋頂以及玻璃支撐建築設計。

Apple Park Visitor Center

畢竟Apple Park內大部份建築只限對員工開放,於是Apple亦特別在園區中打造了一座樓高兩層,佔地二萬多尺的訪客中心-Apple Park Visitor Center,作為一眾果粉朝聖之地。訪客中心主要劃分成為四個部份,除了販賣園區限定商品的Apple Store、Cafe以及露台以外,Apple在展示廳當中,亦應用了AR擴增實境技術,讓訪客能夠從虛擬的角度遊覽Apple Park之中未能踏足的園區。

(COURTESY OF APPLE NEWSROOM)

前面提及過,佛學中虛空、淨琉璃世界的理念,影響了Steve Jobs對產品設計的觀點,無垢、透徹的空間除了是Apple Store一直以來的標記,即使在Apple Park,飛船外型的主建築亦同樣保留了其高透明度的特色。然而,為求在環狀建築打造出完美、無縫的圓形,玻璃幕牆因此需要額外加工成曲面,於是Apple就特別聯同德國的玻璃生產商seele以及旗下的sedak一同合作,並製作了一台專用的大型機器,為The Mothership生產出3,000塊淨重3公噸的弧形「Safety Glass」,卻礙於玻璃質量太過清澈,2018年在園區向員工開放以後,就曾經有工人不慎撞上玻璃幕牆而意外受傷。

Apple的首席設計官Jony Ive提及過,The Mothership圓形的構造,主要是希望為員工提供一個有利合作的空間。比起舊日One Infinite Loop不同部門分散於不同大樓,Campus II一體的環形設計讓他們可以很簡單地步行到要去的地方,人們的交流因此變得更加直接;甚至不同部門的同事在大樓穿梭時的相遇,亦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靈感火花;而內裝方面,Steve Jobs當時以模組化的概念將不同用途如會議、文書工作、社交等等、稱為「Pods」的組件加插於各個樓層,形成室內重複著近似的房間設計,其實也是基於功能主義的考量。

(COURTESY OF MARK MAHANEY)

主建築的環狀設計是促進交流的橋樑,而員工專用的餐廳,亦是另一個重要的「會議」地點。Apple Park內共設有7家咖啡店,當中設於主建築內面積最大的咖啡店則樓高3層,非常廣闊的用餐空間接連主建築內、外的綠化園區,位於外環的一面更設置了兩扇跟大樓相同高度 (樓高4層) 的巨型自動玻璃幕門,非常矚目;再襯托上一系列橡木製的桌椅,融合自然基調,建構出和諧恬靜的氛圍。

Apple Park作為一個能夠容納12,000名員工上班的地方,交通網絡自然成為了園區內一個重要的課題。Apple Park除了為員工提供連結彎區的接駁巴士服務以外,區內同時亦設有11,000個車位,當中設於The Mothership的地下停車場,就提供了其中2,000個停泊位。在進入停車場之前,汽車會先駛入一道充滿未來感的純白色隧道,而隧道之內亦設置了多組橫向的交通燈設計,以疏導園區內的交通狀況。

Apple Park鳥瞰圖,左方紅圈部份為舊總部位置 (COURTESY OF ARQUITECTURAVIVA.COM)

城市中建造緣州

在規劃Campus II期間,Steve Jobs希望新總部能夠被大自然所圍繞,讓員工能夠在繁重的工作以外找到一個歇息的空間。然而,將新總部設於郊區似乎不大可能,畢竟員工要舟車勞頓上班實欠缺效率。於是乎在矽谷當中建設一個人工園林,營造一個與商業城市隔絕的空間,就成為了Campus II設計的前提。當Norman Foster以及其團隊專注於主建築設計範疇,Steve Jobs亦於2011年期間邀請了景觀設計師Laurie Olin合作,肩負起園區的園林設計。

在Steve Jobs的回憶中,他兒時所居住的Los Altos是裁種滿各式果樹,如是者在Campus II的園區當中,亦種植了超過9,000棵樹木,當中包括杏樹、梨樹、櫻桃樹以及蘋果樹等等。地底處更加架設了長達四公里的水管,以便利用Santa Clara Valley污水處理廠的再造水作灌溉之用。而所得的果實,亦會送到園區的Cafe作為食材。

「拒絕任何現代化的東西」是Steve Jobs開出的首項要求;其次是他亦希望園區的佈置能夠迎合到加洲當地的自然環境,配合逾3公里長的步行小徑、單車徑貫穿園區內各項建設,讓員工在工作以外能置身於廣闊的郊野,舒緩壓力。至於The Mothership的圓環之內,亦包含另一個佔地12公頃的Inner Courtyard,除連結主建築的Cafe以外,內園區更特別建造了一個人工湖泊,稱為「Ripple Pool」,並透過一個特別的裝置能夠在水面輕輕泛起波紋,猶如日式庭園的「枯山水」佈置,營造出一種脫離俗世的意境。

Read more

六國考察隊徒步橫越南極

六國考察隊徒步橫越南極

生存關鍵是「GORE-TEX」與「愛斯基摩人」? 當年今日,國際橫越南極考察START! 為喚醒國際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Will Steger與Jean-Louis Etienne早於1989年便發起了「The International Trans-Antarctica Expedition」,並聯同蘇聯科學家Victor Boyarsky、中國冰川學家秦大河以及日本、英國犬隻訓練師舟津圭三、Geoff Somers一行6人,以徒步形式於同年7月27日啟程橫越南極洲。而考察隊最終就以220日,步行將近6千公里,於1990年3月3日完成人類首次徒步橫越南極的創舉。 GORE-TEX、DuPont與THE NORTH FACE全力支援 1989年的國際橫越南極考察,主要由GORE-TEX幕後的W.L. Gore & Association以及保險公司Union d'Assurances de Paris(UAP)全力贊助。而6位隊員所穿著的禦寒裝備,則交由THE NORTH FACE(TNF)負責設計,並以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寬、

By 鬼
奧運冷知識:選手村面世100年!

奧運冷知識:選手村面世100年!

第一代選手村都無冷氣? 選手村因1924年法國奧運而出現? 1924年之前,參賽運動員被安排入住主辦城市的酒店、學校、軍營甚至是他們前往主辦城市的船上。然而如此成本高昂之餘,亦增添籌備及組織工作的難度。「現代 奧林匹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於1894年便提出建造選手村的想法,就這樣,選手村在第8屆巴黎奧運會正式登場! 雖說是一條村,可是該屆運動員入住的是一排在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搭建的臨時木屋。每間屋有三張床,村內設有兌換店、洗衣店、理髮店、郵局等設施。 100年後的法國選手村變成怎樣? 熱話之一當然是基於環保理念,選手村部份房間內並無安裝冷氣(原計劃為100%無冷氣),迫使各國為了運動員的表現不得不「自備冷氣」。 今屆的選手村並非一次性的臨時住宿,而是以奧運會結束後變成住宅為目的、成為一個全新社區。整個項目由法國建築師Dominique Perrault規劃,由多間設計事務 所參與設計,每一幢外觀都不一樣。 選手村位於Seine-Saint-Denis,附近開設了由隈研吾設計的全新地鐵站,建築迷下次去巴黎可以順道潮聖。

By emily
本周必看3個藝文活動

本周必看3個藝文活動

Spot 01 傅秀璇 @黃竹坑 Spot 02 葉旭耀 @西九 Spot 03 洪忠傑 @中環 有得睇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作品? Spot 01 傅秀璇 @黃竹坑 用6分鐘體驗傅秀璇切身之痛 循環播放8組錄像作品 未能到訪今屆威尼斯雙年展,沒關係,Blindspot Gallery帶來了雙年展參與新加坡藝術家傅秀璇的《Good Morning Young Body》。她透過人工智能偽造重現過去曾作童星的自己,赤裸面對當時所遭受的網絡欺凌。 藝廊現分兩個階段循環播放9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從個人身份擴展到社會政治等多個議題。溫馨提示,第一階段的作品每部約10分鐘長,第二階段的作品片長為10至20分鐘不等,大家可安排足夠時間慢慢欣賞。 循環播放VI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 時間:10:30am-6:30pm(星期二至六) 地點:Blindspot Gallery(黃竹坑道 28 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Spot

By emily
工作不順也可「蒸發走人」? 日本有間「夜間搬家公司」幫到你

工作不順也可「蒸發走人」? 日本有間「夜間搬家公司」幫到你

夜逃!重啟人生的機會? 最近百老滙電影中心上映一部名為《人間蒸發株式會社》的紀錄片,公開預售門票不久旋即售完,宣佈加場至8月中依然極速全院滿座。這部電影究竟有甚麼吸引力? 最重要當然是題材!Andreas Hartmann與Arata Mori兩位導演以日本「失蹤人口」為主題,用鏡頭追隨協助「失蹤者」逃跑的日本「夜逃げ屋」,揭露在日本這個高 壓社會之下出現的問題。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據日本其中一間夜間搬家公司「夜逃げ屋TSC」的官網資料,想夜逃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最多是因為家庭暴力(20%),其次則是逃離同居關係(15%)。當然也有一些難以曝光的暗黑原因,好像謀殺未遂、通姦、逃債等等,也有些人只是單純地想重新開始生活,你想得到的都是理由。這間公司的社長過往也是家暴受害者,是夜逃的過來人,所以不會道德批判夜逃的人。 人間蒸發要幾多錢? 「夜逃」費用大概10至25萬日圓(約$5,000至$12,000港元),根據逃走人數、行李數量、搬移距離、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