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教主出走的12年 沒有Steve Jobs的蘋果

Apple教主出走的12年 沒有Steve Jobs的蘋果

縱有萬般不捨,也得黯然離場。1985年Steve Jobs在董事會的權鬥失勢後,毅然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沒有教主的Apple,CEO John Sculley開始注重利潤極大化多於產品設計,為了提高獲利,Apple不斷尋求不在行的嘗試,最終帶來公司衰敗收場。在1985至1997這12年裡,Apple便曾涉足過這些你們意想不到的領域。

FASHION(1986):蘋果的時尚服飾The Apple Collection

早在1983年,Apple便以玩票性質製作一系列服飾、文具及生活用品,並輯錄成一本《Apple Gift Catalog》(蘋果禮品目錄)郵寄給各「果粉」家中, 旨在宣傳那「彩虹」LOGO。如「果粉」想要購買的話,便可透過目錄內附上的表格,填寫個人信用卡資料及收貨地址,然後回郵給Apple,這樣貨品便會稍後送到府上,就像現今的網購一樣。到了1986年,大權在握的John Sculley為了謀取更高利潤,決定大舉進軍時尚領域,推出名為「The Apple Collection」一系列時尚服飾!涵蓋種類可說應有盡有,衫、褲、外套、太陽眼鏡、背包、皮帶、帽子、雨傘、手錶、袖口鈕,甚至連童裝也囊括其中。其風格也是八十年代的大膽用色、寬闊剪裁,當然少不了的「Apple」大字型字樣及標誌的「彩虹」蘋果Logo。而且不單止服飾,「The Apple Collection」還包括文具套裝、廚房/浴室用品、室內/戶外家具、小至玩具大至滑浪風帆,Apple都一一為它加上自家設計,就像百貨公司一樣,百貨就以為一定中百客。此外,在「The Apple Collection」目錄中Apple更舉辦了T-Shirt設計比賽,鼓勵小朋友發揮創意天份,勝出者更可獲得Apple II GS電腦。「The Apple Collection」推出一年後便沒有後續,看來銷情也相當慘淡,也不用等Steve Jobs回歸,便自然成為歴史。但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縱使Apple Park的訪客中心亦有同類型服飾發售,但「The Apple Collection」卻依然深受古著愛好者瘋狂搜集,這也難怪,畢竟「彩虹」蘋果Logo確實好看,而且當年的製作產地與質料磅數,也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

PDA(1993):掌上型電腦Apple Newton

早在1987年,John Scully有感公司業績停滯不前,便放手一搏斥資數億美元資金,著手研發一種全觸控屏操作的平板電腦操作系統。到了1992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展會上,John Scully便首次提出「掌上型電腦」的概念,並創造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這一詞。1993年8月,Apple正式推出旗下首個PDA產品,名為Newton MessagePad(Apple對其正式名稱為MessagePad,而Newton則是其所使用之作業系統Newton OS的稱呼,不過人們如我還是喜愛叫Newton),設計與製造由日本Sharp負責,最初的Newton採用ARM 610 RISC處理器,具備圖形化界面、觸控螢幕、紅外線及首創的手寫辨識(甚至支援草寫)功能。John Scully更雄心勃勃地揚言這個「可以放入口袋」的掌上型電腦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但遺憾的是,Newton並未獲市場所接納,主要原因如索價太高(當時至少要一千美元)、手寫辨識「極度」不準、執行效能欠佳及體積過大(重量約640克,剛巧與第一代iPad相若)等等,絕對不能稱為「掌上型」的掌上電腦。儘管後續型號(包括MessagePad 100、110、120、130、2000及2100共六個型號)於處理器及螢幕解析度均有所提升,同時亦增設對應配件如打字鍵盤,甚至可連接手機收發電郵及傳真之用,但售價還是昂貴、體積也愈造愈大,以及依舊慘不忍睹的手寫輸入體驗,Newton最終還是在1998年Steve Jobs重掌大權後旋即被砍掉。而隨著Newton的落幕,手寫筆在Steve Jobs有生之年中也沒有再出現在Apple的產品線中。Newton項目終止後,Newton OS的團隊並沒有完全解散,而是被安排開發全新的電腦系統Mac OS X。隨著iMac的空前成功,2000年到2006年間,Steve Jobs開始佈局智能手機產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iPhone OS系統的開發,他讓公司內部兩組軟件團隊競爭開發,一個是把iPod播放器系統放大到iPhone,另一個是把Mac OS X系統縮小到iPhone,而後者最終勝出,成為了今天我們使用的iOS系統,所以嚴格來說Newton雖然在商業上並不成功,卻它卻切實推動了往後的Palm及PocketPC等電子手帳的演變,以及影響後來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發展。

CD PLAYER(1993):可攜式音樂播放器Apple PowerCD

在Apple歴史上,只曾出現兩個音樂播放器,一是廣為人知的iPod系列,另一個則是Steve Jobs回歸前的PowerCD。1992年中,Apple成立了新部門「Mac Like Things」,用來專門研發Mac電腦以外的獨立新品,而PowerCD,就是他們為Apple帶來的第一個非電腦周邊設備(可獨立使用)的消費型電子產物。PowerCD在1993年正式上市,但為了節省開發成本,交由飛利浦(Philips)代工生產,藍本取材自他們旗下的光碟播放器機種CDF-100。PowerCD焦點具備座檯式機座,配備可以連接電腦的SCSI介面,讓播放器搖身一變成電腦光碟機使用,同時可讀取當年專門用來儲存相片的Kodak PhotoCD格式。此外,亦可透過電視螢幕播放PhotoCD裡的相片,或是接駁音響播放音樂,故隨機另附遙控器以便操作。PowerCD提供兩種供電方式,濕電以外亦可透過電池驅動,但卻要八顆AA電池。由於PowerCD主要是配合當年筆記型電腦PowerBook系列使用,所以外觀亦同樣用上那時該系列的鐵灰色調,方中帶圓的流線外觀搭配少見的琥珀色背光液晶顯示幕,當年甚得用家歡心。「Mac Like Things」同時還為PowerCD帶來專屬的揚聲器Apple Design Powered Speakers,但不知何故用上莫名奇妙的黃白配色,與PowerCD顯得格格不入,還好之後及時醒覺推出同色的Apple Design Powered Speakers II,才令PowerCD湊成完整一套。老實說,PowerCD在當時沒有太大負評,全因機能確實不俗,內置CDM-9讀盤系統,有著讀碟能力最好及故障率最低美譽,而且更有不死雷射光頭的稱號,搜尋歌曲速度也非常快速,選中一首歌曲基本上兩秒以內就能開始播放。此外,PowerCD輸出是非線性的,會隨著耳機阻抗的變化而改變輸出,因此它推得「動」的同時,亦不會推「爆」任何耳機,故PowerCD亦被喻為Apple最值得收藏的音樂播放器,起碼到現在仍可使用。我相信Steve Jobs回歸後也不想砍掉PowerCD,但奈何那時他只能專注四項產品,分別為「消費者」、「專業人士」、「桌上」及「可攜」,亦即是後來的iMac、Power Mac、iBook及PowerBook,也只好把PowerCD擱置起來。

CAMERA(1994):史上第一部數碼相機Apple QuickTake

現在若問你們,世界上第一部數碼相機是出自哪個品牌,相信大家都不其然想起Canon、Nikon或SONY……,但實情,又是走在最前的Apple。1994年,那時PlayStation才剛推出、手機仍是「牛龜」般模樣,正當你們還在聽CD/MD的時候,Apple又再次踏足未知領域,推出世上第一部數碼相機,名為QuickTake 100。設計由Apple負責,硬件則交給柯達(Kodak)代工生產。QuickTake 100特別採用「望遠鏡」式設計(總覺得使用時好像看賽馬般),鏡頭只有30萬像素,支援JPEG、TIFF及BMP圖片格式。但相機沒有變焦功能更不設LCD屏幕,同時記憶體亦僅得1MB!不過這小小的記憶體,已可讓用家拍攝八張(640×480)或三十二張(320×240)的數碼相片了。QuickTake 100的推出在那時確實帶來不少話題性,突破地以記憶體取代傳統菲林作儲存媒體,同時又可於電腦上直接觀看相片效果,為未來的數碼相機奠下基石。只可惜,在那年代數碼相機實在來得太早了,鏡頭像素太低(列印相片只有郵票般大小),支援配套不足(只能在當時售價不菲的蘋果家用Mac機看回相片),再加上QuickTake 100本身售價亦非善類(當時售價US$749),實在難以跟如日方中的傳統菲林相機抗衡。雖然Apple之後再加推QuickTake 150及QuickTake 200兩部後繼機種,前者追加兼容非常重要的Windows系統,後者則改由FUJIFILM(富士)製造,以他們旗下的數碼相機DS-7作藍本,外形已貼近現在的數碼相機,並加入1.8吋LCD屏幕、自動對焦、光圈控制及可擴充記憶等功能。但市場反應依然遠遜於預期,結果落得慘淡收場。1997年Steve Jobs回歸後隨即又作果斷決定,狠斬數碼相機業務!就這樣,QuickTake系列只維持三年,就成為了歷史。有趣的是,二十五年後的iPhone 11,新增了同樣稱為「QuickTake」的快錄功能,當用家影相時想要快速切換到錄影功能,不需去左右滑動,只要長按快門一掃便可,與那時QuickTake 100橫掃啟動鏡頭,可說是異曲同工呢!

CONSOLE(1995):家用遊戲主機Apple Pippin

Apple與遊戲的淵源,其實由來已久,早在Steve Jobs創立Apple之前,便已在當時興起的遊戲公司Atari任職,Atari對遊戲簡單性的追求,亦影響了Steve Jobs之後對產品的設計理念。經典的《打磚塊》(Breakout)遊戲,便是由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兩位共同開發的。直至他們創立Apple,於1977年帶來面向大眾的Apple II,其開放性的軟硬體同時也刺激了電腦遊戲的發展。在長達十多年的整個Apple II系列裡,便有數千款遊戲在其平台發行,首發於Apple II平台的遊戲更有很多知名作品,如《德軍總部》、《創世紀》、《挖金塊》及《波斯王子》等等。直至Apple後來將開發重心轉移到Macintosh系列,其封閉式的設計令設備及開發上得不到支援,Apple與遊戲的緣份也告一段落。所以不要說Apple不懂得做遊戲,問題只是由誰來做而已。1995年,沒有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的Apple,那時的CEO Michael Spindler眼見PowerCD、Newton及QuickTake均沒有好下場,索性效法Microsoft(微軟)向其他硬件廠商授權Mac系統,更命名為「Macintoah Clone」。初期「Macintoah Clone」確實為Apple扭轉了頹勢,令財務有所好轉,但MICHAEL SPINDLER那時卻做了一個令人莫名奇妙的決定,就是做一款遊戲主機,而且更不是Apple自己做,而是授權於第三方廠商Bandai合作,由Apple支付開發費用,Bandai負責主機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就這樣,Apple旗下首部家用遊戲主機Pippin,於1995年在日本率先推出,及後一年才於美國上市。Apple找來Bandai合作,除了Pippin是「Macintoah Clone」計劃中的產品外,亦因為Bandai手中有很多遊戲版權,有利進入遊戲市場。規格上,Pippin其實一點也不輸蝕,採用Mac OS簡化系統,搭載66MHz的PowerPC 603e處理器,遊戲以光碟驅動,而且還可播放音樂、VCD影片、甚至可連接網路,再加上配備豐富的接口,說穿了Pippin就是一部沒有硬碟的電腦。只可惜Pippin卻生不逢時,那時家用機市場已被Playstation、N64及Saturn等群雄各據,比對手高出一倍的售價(US$599)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對應的遊戲數量少得可憐,唯一的遊戲開發商就是只有Bandai自己,欠缺第三方遊戲廠商支援下,上市兩年僅得二十多款遊戲,主機亦只售出四萬多台,甚至連eBay出售全新的Pippin也比二手的更容易買到,可見當時Apple囤積大量Pippin未能賣出,最終Pippin在1997年教主回歸後自動消失。

Read more

六國考察隊徒步橫越南極

六國考察隊徒步橫越南極

生存關鍵是「GORE-TEX」與「愛斯基摩人」? 當年今日,國際橫越南極考察START! 為喚醒國際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Will Steger與Jean-Louis Etienne早於1989年便發起了「The International Trans-Antarctica Expedition」,並聯同蘇聯科學家Victor Boyarsky、中國冰川學家秦大河以及日本、英國犬隻訓練師舟津圭三、Geoff Somers一行6人,以徒步形式於同年7月27日啟程橫越南極洲。而考察隊最終就以220日,步行將近6千公里,於1990年3月3日完成人類首次徒步橫越南極的創舉。 GORE-TEX、DuPont與THE NORTH FACE全力支援 1989年的國際橫越南極考察,主要由GORE-TEX幕後的W.L. Gore & Association以及保險公司Union d'Assurances de Paris(UAP)全力贊助。而6位隊員所穿著的禦寒裝備,則交由THE NORTH FACE(TNF)負責設計,並以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寬、

By 鬼
奧運冷知識:選手村面世100年!

奧運冷知識:選手村面世100年!

第一代選手村都無冷氣? 選手村因1924年法國奧運而出現? 1924年之前,參賽運動員被安排入住主辦城市的酒店、學校、軍營甚至是他們前往主辦城市的船上。然而如此成本高昂之餘,亦增添籌備及組織工作的難度。「現代 奧林匹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於1894年便提出建造選手村的想法,就這樣,選手村在第8屆巴黎奧運會正式登場! 雖說是一條村,可是該屆運動員入住的是一排在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搭建的臨時木屋。每間屋有三張床,村內設有兌換店、洗衣店、理髮店、郵局等設施。 100年後的法國選手村變成怎樣? 熱話之一當然是基於環保理念,選手村部份房間內並無安裝冷氣(原計劃為100%無冷氣),迫使各國為了運動員的表現不得不「自備冷氣」。 今屆的選手村並非一次性的臨時住宿,而是以奧運會結束後變成住宅為目的、成為一個全新社區。整個項目由法國建築師Dominique Perrault規劃,由多間設計事務 所參與設計,每一幢外觀都不一樣。 選手村位於Seine-Saint-Denis,附近開設了由隈研吾設計的全新地鐵站,建築迷下次去巴黎可以順道潮聖。

By emily
本周必看3個藝文活動

本周必看3個藝文活動

Spot 01 傅秀璇 @黃竹坑 Spot 02 葉旭耀 @西九 Spot 03 洪忠傑 @中環 有得睇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作品? Spot 01 傅秀璇 @黃竹坑 用6分鐘體驗傅秀璇切身之痛 循環播放8組錄像作品 未能到訪今屆威尼斯雙年展,沒關係,Blindspot Gallery帶來了雙年展參與新加坡藝術家傅秀璇的《Good Morning Young Body》。她透過人工智能偽造重現過去曾作童星的自己,赤裸面對當時所遭受的網絡欺凌。 藝廊現分兩個階段循環播放9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從個人身份擴展到社會政治等多個議題。溫馨提示,第一階段的作品每部約10分鐘長,第二階段的作品片長為10至20分鐘不等,大家可安排足夠時間慢慢欣賞。 循環播放VI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 時間:10:30am-6:30pm(星期二至六) 地點:Blindspot Gallery(黃竹坑道 28 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Spot

By emily
工作不順也可「蒸發走人」? 日本有間「夜間搬家公司」幫到你

工作不順也可「蒸發走人」? 日本有間「夜間搬家公司」幫到你

夜逃!重啟人生的機會? 最近百老滙電影中心上映一部名為《人間蒸發株式會社》的紀錄片,公開預售門票不久旋即售完,宣佈加場至8月中依然極速全院滿座。這部電影究竟有甚麼吸引力? 最重要當然是題材!Andreas Hartmann與Arata Mori兩位導演以日本「失蹤人口」為主題,用鏡頭追隨協助「失蹤者」逃跑的日本「夜逃げ屋」,揭露在日本這個高 壓社會之下出現的問題。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據日本其中一間夜間搬家公司「夜逃げ屋TSC」的官網資料,想夜逃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最多是因為家庭暴力(20%),其次則是逃離同居關係(15%)。當然也有一些難以曝光的暗黑原因,好像謀殺未遂、通姦、逃債等等,也有些人只是單純地想重新開始生活,你想得到的都是理由。這間公司的社長過往也是家暴受害者,是夜逃的過來人,所以不會道德批判夜逃的人。 人間蒸發要幾多錢? 「夜逃」費用大概10至25萬日圓(約$5,000至$12,000港元),根據逃走人數、行李數量、搬移距離、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