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教主出走的12年 沒有Steve Jobs的蘋果

Apple教主出走的12年 沒有Steve Jobs的蘋果

縱有萬般不捨,也得黯然離場。1985年Steve Jobs在董事會的權鬥失勢後,毅然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沒有教主的Apple,CEO John Sculley開始注重利潤極大化多於產品設計,為了提高獲利,Apple不斷尋求不在行的嘗試,最終帶來公司衰敗收場。在1985至1997這12年裡,Apple便曾涉足過這些你們意想不到的領域。

FASHION(1986):蘋果的時尚服飾The Apple Collection

早在1983年,Apple便以玩票性質製作一系列服飾、文具及生活用品,並輯錄成一本《Apple Gift Catalog》(蘋果禮品目錄)郵寄給各「果粉」家中, 旨在宣傳那「彩虹」LOGO。如「果粉」想要購買的話,便可透過目錄內附上的表格,填寫個人信用卡資料及收貨地址,然後回郵給Apple,這樣貨品便會稍後送到府上,就像現今的網購一樣。到了1986年,大權在握的John Sculley為了謀取更高利潤,決定大舉進軍時尚領域,推出名為「The Apple Collection」一系列時尚服飾!涵蓋種類可說應有盡有,衫、褲、外套、太陽眼鏡、背包、皮帶、帽子、雨傘、手錶、袖口鈕,甚至連童裝也囊括其中。其風格也是八十年代的大膽用色、寬闊剪裁,當然少不了的「Apple」大字型字樣及標誌的「彩虹」蘋果Logo。

而且不單止服飾,「The Apple Collection」還包括文具套裝、廚房/浴室用品、室內/戶外家具、小至玩具大至滑浪風帆,Apple都一一為它加上自家設計,就像百貨公司一樣,百貨就以為一定中百客。此外,在「The Apple Collection」目錄中Apple更舉辦了T-Shirt設計比賽,鼓勵小朋友發揮創意天份,勝出者更可獲得Apple II GS電腦。「The Apple Collection」推出一年後便沒有後續,看來銷情也相當慘淡,也不用等Steve Jobs回歸,便自然成為歴史。但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縱使Apple Park的訪客中心亦有同類型服飾發售,但「The Apple Collection」卻依然深受古著愛好者瘋狂搜集,這也難怪,畢竟「彩虹」蘋果Logo確實好看,而且當年的製作產地與質料磅數,也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

PDA(1993):掌上型電腦Apple Newton

早在1987年,John Scully有感公司業績停滯不前,便放手一搏斥資數億美元資金,著手研發一種全觸控屏操作的平板電腦操作系統。到了1992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展會上,John Scully便首次提出「掌上型電腦」的概念,並創造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這一詞。1993年8月,Apple正式推出旗下首個PDA產品,名為Newton MessagePad(Apple對其正式名稱為MessagePad,而Newton則是其所使用之作業系統Newton OS的稱呼,不過人們如我還是喜愛叫Newton),設計與製造由日本Sharp負責,最初的Newton採用ARM 610 RISC處理器,具備圖形化界面、觸控螢幕、紅外線及首創的手寫辨識(甚至支援草寫)功能。John Scully更雄心勃勃地揚言這個「可以放入口袋」的掌上型電腦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但遺憾的是,Newton並未獲市場所接納,主要原因如索價太高(當時至少要一千美元)、手寫辨識「極度」不準、執行效能欠佳及體積過大(重量約640克,剛巧與第一代iPad相若)等等,絕對不能稱為「掌上型」的掌上電腦。儘管後續型號(包括MessagePad 100、110、120、130、2000及2100共六個型號)於處理器及螢幕解析度均有所提升,同時亦增設對應配件如打字鍵盤,甚至可連接手機收發電郵及傳真之用,但售價還是昂貴、體積也愈造愈大,以及依舊慘不忍睹的手寫輸入體驗,Newton最終還是在1998年Steve Jobs重掌大權後旋即被砍掉。

而隨著Newton的落幕,手寫筆在Steve Jobs有生之年中也沒有再出現在Apple的產品線中。Newton項目終止後,Newton OS的團隊並沒有完全解散,而是被安排開發全新的電腦系統Mac OS X。隨著iMac的空前成功,2000年到2006年間,Steve Jobs開始佈局智能手機產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iPhone OS系統的開發,他讓公司內部兩組軟件團隊競爭開發,一個是把iPod播放器系統放大到iPhone,另一個是把Mac OS X系統縮小到iPhone,而後者最終勝出,成為了今天我們使用的iOS系統,所以嚴格來說Newton雖然在商業上並不成功,卻它卻切實推動了往後的Palm及PocketPC等電子手帳的演變,以及影響後來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發展。

CD PLAYER(1993):可攜式音樂播放器Apple PowerCD

在Apple歴史上,只曾出現兩個音樂播放器,一是廣為人知的iPod系列,另一個則是Steve Jobs回歸前的PowerCD。1992年中,Apple成立了新部門「Mac Like Things」,用來專門研發Mac電腦以外的獨立新品,而PowerCD,就是他們為Apple帶來的第一個非電腦周邊設備(可獨立使用)的消費型電子產物。PowerCD在1993年正式上市,但為了節省開發成本,交由飛利浦(Philips)代工生產,藍本取材自他們旗下的光碟播放器機種CDF-100。PowerCD焦點具備座檯式機座,配備可以連接電腦的SCSI介面,讓播放器搖身一變成電腦光碟機使用,同時可讀取當年專門用來儲存相片的Kodak PhotoCD格式。此外,亦可透過電視螢幕播放PhotoCD裡的相片,或是接駁音響播放音樂,故隨機另附遙控器以便操作。PowerCD提供兩種供電方式,濕電以外亦可透過電池驅動,但卻要八顆AA電池。由於PowerCD主要是配合當年筆記型電腦PowerBook系列使用,所以外觀亦同樣用上那時該系列的鐵灰色調,方中帶圓的流線外觀搭配少見的琥珀色背光液晶顯示幕,當年甚得用家歡心。

「Mac Like Things」同時還為PowerCD帶來專屬的揚聲器Apple Design Powered Speakers,但不知何故用上莫名奇妙的黃白配色,與PowerCD顯得格格不入,還好之後及時醒覺推出同色的Apple Design Powered Speakers II,才令PowerCD湊成完整一套。老實說,PowerCD在當時沒有太大負評,全因機能確實不俗,內置CDM-9讀盤系統,有著讀碟能力最好及故障率最低美譽,而且更有不死雷射光頭的稱號,搜尋歌曲速度也非常快速,選中一首歌曲基本上兩秒以內就能開始播放。此外,PowerCD輸出是非線性的,會隨著耳機阻抗的變化而改變輸出,因此它推得「動」的同時,亦不會推「爆」任何耳機,故PowerCD亦被喻為Apple最值得收藏的音樂播放器,起碼到現在仍可使用。我相信Steve Jobs回歸後也不想砍掉PowerCD,但奈何那時他只能專注四項產品,分別為「消費者」、「專業人士」、「桌上」及「可攜」,亦即是後來的iMac、Power Mac、iBook及PowerBook,也只好把PowerCD擱置起來。

CAMERA(1994):史上第一部數碼相機Apple QuickTake

現在若問你們,世界上第一部數碼相機是出自哪個品牌,相信大家都不其然想起Canon、Nikon或SONY……,但實情,又是走在最前的Apple。1994年,那時PlayStation才剛推出、手機仍是「牛龜」般模樣,正當你們還在聽CD/MD的時候,Apple又再次踏足未知領域,推出世上第一部數碼相機,名為QuickTake 100。設計由Apple負責,硬件則交給柯達(Kodak)代工生產。QuickTake 100特別採用「望遠鏡」式設計(總覺得使用時好像看賽馬般),鏡頭只有30萬像素,支援JPEG、TIFF及BMP圖片格式。但相機沒有變焦功能更不設LCD屏幕,同時記憶體亦僅得1MB!不過這小小的記憶體,已可讓用家拍攝八張(640×480)或三十二張(320×240)的數碼相片了。QuickTake 100的推出在那時確實帶來不少話題性,突破地以記憶體取代傳統菲林作儲存媒體,同時又可於電腦上直接觀看相片效果,為未來的數碼相機奠下基石。只可惜,在那年代數碼相機實在來得太早了,鏡頭像素太低(列印相片只有郵票般大小),支援配套不足(只能在當時售價不菲的蘋果家用Mac機看回相片),再加上QuickTake 100本身售價亦非善類(當時售價US$749),實在難以跟如日方中的傳統菲林相機抗衡。

雖然Apple之後再加推QuickTake 150及QuickTake 200兩部後繼機種,前者追加兼容非常重要的Windows系統,後者則改由FUJIFILM(富士)製造,以他們旗下的數碼相機DS-7作藍本,外形已貼近現在的數碼相機,並加入1.8吋LCD屏幕、自動對焦、光圈控制及可擴充記憶等功能。但市場反應依然遠遜於預期,結果落得慘淡收場。1997年Steve Jobs回歸後隨即又作果斷決定,狠斬數碼相機業務!就這樣,QuickTake系列只維持三年,就成為了歷史。有趣的是,二十五年後的iPhone 11,新增了同樣稱為「QuickTake」的快錄功能,當用家影相時想要快速切換到錄影功能,不需去左右滑動,只要長按快門一掃便可,與那時QuickTake 100橫掃啟動鏡頭,可說是異曲同工呢!

CONSOLE(1995):家用遊戲主機Apple Pippin

Apple與遊戲的淵源,其實由來已久,早在Steve Jobs創立Apple之前,便已在當時興起的遊戲公司Atari任職,Atari對遊戲簡單性的追求,亦影響了Steve Jobs之後對產品的設計理念。經典的《打磚塊》(Breakout)遊戲,便是由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兩位共同開發的。直至他們創立Apple,於1977年帶來面向大眾的Apple II,其開放性的軟硬體同時也刺激了電腦遊戲的發展。在長達十多年的整個Apple II系列裡,便有數千款遊戲在其平台發行,首發於Apple II平台的遊戲更有很多知名作品,如《德軍總部》、《創世紀》、《挖金塊》及《波斯王子》等等。直至Apple後來將開發重心轉移到Macintosh系列,其封閉式的設計令設備及開發上得不到支援,Apple與遊戲的緣份也告一段落。所以不要說Apple不懂得做遊戲,問題只是由誰來做而已。1995年,沒有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的Apple,那時的CEO Michael Spindler眼見PowerCD、Newton及QuickTake均沒有好下場,索性效法Microsoft(微軟)向其他硬件廠商授權Mac系統,更命名為「Macintoah Clone」。

初期「Macintoah Clone」確實為Apple扭轉了頹勢,令財務有所好轉,但MICHAEL SPINDLER那時卻做了一個令人莫名奇妙的決定,就是做一款遊戲主機,而且更不是Apple自己做,而是授權於第三方廠商Bandai合作,由Apple支付開發費用,Bandai負責主機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就這樣,Apple旗下首部家用遊戲主機Pippin,於1995年在日本率先推出,及後一年才於美國上市。Apple找來Bandai合作,除了Pippin是「Macintoah Clone」計劃中的產品外,亦因為Bandai手中有很多遊戲版權,有利進入遊戲市場。規格上,Pippin其實一點也不輸蝕,採用Mac OS簡化系統,搭載66MHz的PowerPC 603e處理器,遊戲以光碟驅動,而且還可播放音樂、VCD影片、甚至可連接網路,再加上配備豐富的接口,說穿了Pippin就是一部沒有硬碟的電腦。只可惜Pippin卻生不逢時,那時家用機市場已被Playstation、N64及Saturn等群雄各據,比對手高出一倍的售價(US$599)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對應的遊戲數量少得可憐,唯一的遊戲開發商就是只有Bandai自己,欠缺第三方遊戲廠商支援下,上市兩年僅得二十多款遊戲,主機亦只售出四萬多台,甚至連eBay出售全新的Pippin也比二手的更容易買到,可見當時Apple囤積大量Pippin未能賣出,最終Pippin在1997年教主回歸後自動消失。

Read more

CURRY UP 傳統美味×流行文化|15年前誕生之時尚飲食概念

CURRY UP 傳統美味×流行文化|15年前誕生之時尚飲食概念

2010年,NIGO®同時創立HUMAN MADE和CURRY UP;因為懷念在原宿咖哩老店GHEE打工的日子,CURRY UP便成了NIGO®完成夢想的地方。服裝店與咖哩店有著互動基礎,一開始時CURRY UP已推出多元服飾,亦不乏與HUMAN MADE的聯乘製作。營運餐飲業務同時緊扣流行元素,與NIGO®的理念並行一致。 HUMAN MADE和CURRY UP同時快將踏入15周年,時間證明NIGO®是最優秀的時尚經營者。在這兩個品牌茁壯成長、逐步走向世界同時,NIGO®更肩負KENZO藝術總監之工作,及開展NIKE之聯乘項目,每一步都有著舉足輕重之影響力。 好友力撐! CURRY UP店名來自Pharrell Williams 戴帽.著衫.食咖哩.拍MV全方位支持 NIGO®與Pharrell Williams交情甚深,早在樂團N*E*R*D時期已認識,2人同是Jacob & Co. 愛好者,各方面都十分投契,一路走來也在事業上互相支持。 CURRY

By chung
都是2D平面插圖!川村淳平 日本廣告、時裝插畫的幕後功臣

都是2D平面插圖!川村淳平 日本廣告、時裝插畫的幕後功臣

都是2D平面插圖! 極細緻畫功、模型結構的獨特插圖 因為T.A.T.A.的緣故,讓川村淳平的名字近來備受注目。川村淳平出生於京都,2000年開始從事插畫創作,由平面廣告、電視廣告、CD封套、雜誌到書本封面等等只要需要插圖設計,川村先生都曾經參與。人像畫之外,他尤其擅長運用油性Marker進行繪圖,對顏色敏銳的觸覺、加上細膩畫功,插圖作品都幾可亂真;加上拼砌模型一般的解構概念,更是為插圖凸顯層次質感! 十幾年來 畫過超過2000隻鞋 畫人、畫動物、畫食物以外,川村先生對球鞋、皮鞋都一樣有一份情意結。自2002年開始川村先生就開展了畫鞋的興趣,由大家都熟識的運動品牌設計,至到Hi-End皮靴、高根鞋他都會用插圖來做紀錄。如近年就有JUNYA WATANABE MAN與New Balance聯名的1906L、miharayasuhiro招牌的Original Sole系列等,從而吸引到時裝品牌的注意。 畫食物更有一手! 川村淳平不時會參與廣告、雜誌方面的插畫創作。潮流範疇之外,其實最常接觸的反而是美食方面的插圖。因為川村先生會用分層的形式獨立繪畫不同食材(如鰻魚飯就是重盒、

By 鬼
《叮噹》為何改名《多啦A夢》?日本動畫有段黑歷史 大雄曾經係個會耍手段嘅角色?

《叮噹》為何改名《多啦A夢》?日本動畫有段黑歷史 大雄曾經係個會耍手段嘅角色?

《多啦A夢》,一個家傳戶曉的動漫人物,陪伴幾代人的童年,走過近55年,不論是70後、90後及00後也成為粉絲,收集不同的作品及產品。 1973年,這隻藍色機械貓登陸香港兒童雜誌《兒童樂園》,並被取名為「叮噹」,確立了日後華文圈的中文譯名外,更令《兒童樂園》成為小朋友們的聖經,影響著日後不同創作。後來,《叮噹》捲入版權爭議,也突然改名,至今是哪個說法仍是未知之謎。 究竟《多啦A夢》是用了甚麼法寶,令到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仍流行著這套作品?今集《Big Brand Theory》坐上時光機,在時間裡跟蹤這隻藍色機械貓的世界各地的蹤跡!

By Alex Chow
在香港也能拍出Wes Anderson風格? 本地歷史建築朝聖

在香港也能拍出Wes Anderson風格? 本地歷史建築朝聖

美國導演Wes Anderson極致對稱及色彩飽和度極高的風格見稱,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相類似的建築。你有沒有走入過這些夢幻的建築呢?今個月由英國建築活動「Open House」官方授權的香港版本,將一連兩個周末由一班建築愛好者帶大家走入香港50多座地標建築並作導賞介紹。 01 / 超現實入口!梯形粗獷建築代表 早年有網民發起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美國導演Wes Anderson風格建築設計的企劃,其實香港也能找到不少極致對稱及色彩飽和度極高的建築,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和鄧肇堅堂便是其一。 梯形建築加上兩邊鮮黃色的斜窗,恍如電影中的場景。建築早在1980年落成,是本地建築師何弢(最多人認知的作品為香港藝術中心)的設計,為首幢獲列入SOS Brutalism資料庫的香港粗獷建築。 外露突出的排水溝及凹槽,涓涓流水的畫面為粗獷外表滲入幾分優雅;斜牆令陽光不會直透入室內,延長空間的使用時間。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和鄧肇堅堂 赤柱東頭灣道22號 02 / 香港最美屋邨:八角形風景 橙搭黃配色是Wes Anderson常用的配色,葵涌祖堯邨的選色跟其美學相當吻合。 依山而建的葵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