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谷PARCO都市的繪本 屬於服裝設計師ARIES的主題樂園

「我不知你是否認同。創作是孤獨的。」MODEMENT的主理人Aries訴說著。

澀谷PARCO都市的繪本 屬於服裝設計師ARIES的主題樂園

MODEMENT一直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2018年PARCO舉辦的「Shibukaru Matsuri」中,便慢慢從剪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擴展到材質上,而當時成品是結合藝術及衣服的實驗品,亦從活動中認識到更多女性設計師及藝術家。在「Shibukaru Matsuri」活動後,她在歐洲繼續自己的征途,更為SIMONE ROCHA設計。

長久以來,她自家作品都使用上不同材質,以具質感見稱,可從觸碰刺激感官。她一來想突破框架,二來是想改變網購的習慣,令客户要親身見實物才了解真正的模樣。「我以前是讀藝術,但一直不喜愛用畫筆畫畫,反而喜歡有質感的東西,從手摸索出靈感。做創作會喜歡有Limitation,因為有框架才有突破。」她的衣服會用上數十種布料及材質製做,例如從淡墨櫻的快速生長周期展現生命的瞬間成長與衰退。最近的Moss系列衣服便用上了二十種材質,是疫情下的產物。「以前在香港,電話十七小時是長期有訊息,花大部份時間回覆,不能停下來。即使對消者或我們也好,急速得使人喘不過氣。」她續說。「因此,我現在主要是在歐洲兩邊走,可以在寧靜的環境與作品對話。這段日子反而令我們可以留意身邊更多的人與事。『Moss』系列是我們刻意將產時間拉長,為了加深了系列的訊息,做自己想做的設計,以青苔的綠與頑強療癒大家不安的內心。」

Aries的衣服有點空靈及脫俗,猶如兒童的互動式繪本,既童話又夢幻。不過,在愛麗絲跌落的洞下,其實飄浮著一本又一本的少年漫畫;私下的Aries意外地是個日本動漫迷。說到喜歡的作品,她便為之興奮,小時喜歡《阿童木》,不論是熱門或其他冷門的作品亦如數家珍。她最近便打算飛到日本看《千與千尋》的舞台劇。「與美漫不同,他們呈現很強勢的角色。相反,日漫會說弱者如何成長,從磨練中走出規則,從中得到解脫。這是世界任何國家都做不到,只有日本獨佔。」日本的文化產業涉足動漫及電玩遊戲,如《SUPER MARIO BROS》一直都是每一戶人的看家作品。「次文化能填補生活上的缺口,可暫時跳出現實,滿足精神層面,能紓緩生活所面對的壓力。」日本作為文化產業的先驅,不只是創造了二次元的想像,更是結合了現實。澀谷PARCO的Nintendo TOKYO便以當家遊戲角色包圍玻璃外牆,在店舖附近更有瑪利歐跳出土管的塑像,將遊戲化成真實、將幻想變作可能的未來;無論是Nintendo或是瑪利歐,由家用機走到手提遊戲、電影、手機遊戲或是主題樂園,已經成為世界各地人的生活一部份。

Nintendo TOKYO的外觀非常華麗,貼上多個當家遊戲角色。

在澀谷PARCO三年的精心設計與重開後,不但有多個潮流時尚進駐,更特設六樓動漫迷的天堂「Cyberspace Shibuya」,有多個動漫及遊戲相關店鋪。各個店鋪相當具特色,如有任天堂Nintendo TOKYO的瑪利歐立體雕塑、CAPCOM STORE TOKYO的巨型RYU像及和風設計的刀劍亂舞萬屋本舖等。

對她來說,澀谷就是大人們的主題樂園。「日本的厲害,是可以將這些角色融入生活,例如3D超立體屏幕及惡搞別人的電影海報。」她多年前的第一次東京遊,便是去澀谷PARCO,當時看到不同角落的藝術及時裝,可以毫無違和地融合在一起,刺激到她的想法。

PARCO MUSEUM TOKYO時常舉辦不同展覽,將藝術、動漫及潮流等多種元素融合一起。
PARCO MUSEUM TOKYO時常舉辦不同展覽,將藝術、動漫及潮流等多種元素融合一起。

另外,PARCO MUSEUM TOKYO會定期舉辦藝術展覽,將主流或是次文化都收藏在同一空間。2019年重新開張之際便設置了動畫經典展覽《AKIRA ART OF WALL Katsuhiro Otomo × Kosuke Kawamura AKIRA ART EXHIBITION》,到訪者可欣賞《AKIRA》的藝術時,也可以購買到聯乘商品,無縫地將動漫、藝術及商業結合。因此澀谷PARCO成為了Aries的夢幻之地,亦是作為設計師的目標。「作為動漫迷,我自己一直很想在澀谷PARCO等充滿動漫又有藝術的地方展開聯乘,設計或配搭一些角色概念衣服,又或者讓Cosplayer以不同品牌的衣服湊合成如角色般的衣著,將動漫、商業及時裝緊扣。」

眾所周知,日本著重規範,更有「讀空氣」的不成文社交禮節,但在澀谷似乎有著自己的規矩。「澀谷的人都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會披上自己的個性,回應長久以來人類都面對的課題-『如何做自己』。」澀谷PARCO猶如都市的交匯點,消除了語言及文化屏障,不同愛好者都可找到自己的所愛所好,不用文字亦能感受衝擊,就如City Pop所呈現五光十色,正是日本文化愛好者樂見的風情。

「澀谷有一種包容能力,在那裡的人卻很勇於表達自己、從衣服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從配搭上釋放內心。形形色色的都市才有趣,每一次都可以給予我無限衝擊。」多年未去澀谷,除了動漫周邊,她自言不只想看到「友情、熱血、勝利」,反而更想看到繩縛的藝術,又或者一些都市陰暗面。「藝術不只是一幅畫或是一個裝置,它是一種呈現。就算再美好的主題樂園,也會有奸角。藝術不是全部尋求光明,太過正面也會變得空虛,它是可以將人性的黑暗,以全新角度切入及呈現。因此,不論自己創作或一直尋求的理念,是希望不只有表面,而是有背後的寓意。」她以大學時的經驗作結:「以前上課時不準用黑色。因為黑不是黑,而是無數顏色混合而成。」

SHIBUYA PARCO 澀谷PARCO

地址:東京都澀谷區宇田川町15-1
網址:https://shibuya.parco.jp/

Read more

與傳奇塗鴉藝術家Futura對談:個展全解構!

與傳奇塗鴉藝術家Futura對談:個展全解構!

年輕時他叫Lenny,後來成為了Leonard、Futura、Futura 2000、Futura Dos Mil……這些名字都屬於我們認識的美國街頭藝術傳奇人物。他,本名為Leonard Hilton McGurr,15歲之時因面對個人身份危機而走入塗鴉世界,從此成為我們熟知的Futura。過去50多年來在創作世界裡來來去去,最後眼前的Futura還是選擇手執噴罐作畫。 Futura日前親身來港,為全新個展「The Return of the Spray Wizard」作準備。他花了好幾天時間即場繪畫4幅新作,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看到他的真跡,體會其創作精神。其中一幅選用其招牌的原子元素主題,而另外三幅為他近年的新嘗試。我們特意於開展前與Futura對談,了解今次新作背後的故事。 Futura新作之一以新界取名? 來港頭兩天Futura跑到大埔入手氣霧噴漆、塑膠彩、畫筆等作畫工具,所以完成後順理成章地將其中一幅畫作名為《New Territories》去記錄這段創作經歷。另一幅作品則名為《Repulse Bay Village》,直截以他創作之地作為作品名字。「我在這裡創作,所以

By emily
US WWII Wooden Folding Chair 二次大戰摺櫈變時尚家具?

US WWII Wooden Folding Chair 二次大戰摺櫈變時尚家具?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委託了多家本土的家具生產商為前線生產摺疊木椅,相距80年,日本Pacific Furniture Service再次復刻當年的Wooden Folding Chair,將舊時代的設計重新演繹成家居時尚。 打仗仍追求典雅 戰時為應對前線所需,美國與盟軍陣營委託了American Seating Company等公司協助生產木製摺椅。當時軍方選中了由Walter Nordmark於30年代設計的夾板摺疊款式,椅子在摺起時椅背會隨結構向前收納,節省空間之餘亦成為設計一大特色。同時木椅又選用了相對奢侈的「四分切」方式切割橡木,讓製成的夾板有著整齊的橫向木紋,在戰時的緊張氛圍下仍然講究設計的優雅。 經濟復興成為公共設計 為應付龐大需求,當時軍方又委託了Acme Chair Company、Northern Furniture等多家公司協助生些摺疊木椅,原木顏色以外又分別打造過灰、橄欖綠色等版本。在戰事結束後,盟軍隨後將椅子分別轉贈予教會、圖書館等公共機構,經濟復蘇初期,部份亦轉售予共眾,於是市場上又會出現一些被重新上色的軍用摺疊椅,被當成一般家居使用點綴空間。

By 鬼
法國口袋名單:堪稱巴黎最美圖書

法國口袋名單:堪稱巴黎最美圖書

日前,荷里活影后Natalie Portman(早在《這個殺手不太冷 Léon》童星出道,及後憑《黑天鵝 Black Swa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寶座)因Dior之名走入圖書館挑選自己喜歡的書,這華麗的背景究竟在哪裡? Natalie Portman置身於法國最美圖書館? 這華麗的背景是位於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內的Salle Labrouste閱覽室。空間以其建築師Henri Labrouste命名,被譽為是19世紀的建築傑作。當中最大特色是天花頂部的九個圓形穹頂,玻璃小窗讓充足的自然光灑落於空間內;而為了支撐拱頂,空間放有如樹幹般的16根鐵柱,相當有氣派。細心留意,牆身上更飾有Alexandre Desgoffe的風景畫。 Natalie Portman看書時不介意劃書? 雖則這是為品牌而拍的廣告,可是Natalie Portman私底下確實有閱讀的習慣並會在自己的Instagram公開書單。她愛書愛得開設自己的讀書會專頁,差不多每個月都會讀一本書。她會邊讀邊在書頁間劃下喜歡的段落跟大家分享交流,最近便在讀美國作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