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n Stussy久休復出?

Shawn Stussy久休復出?

回顧8、90年代Stüssy的黃金盛世

老馬有火!Shawn Stussy要回歸潮流界?

早前,Stüssy創辦人Shawn Stussy在個人IG帳戶上出post,比喻自己為一匹「老馬」,提及到儘管退休生活有趣,但亦是時候為未來走更遠的路…… 從而惹來Shawn Stussy復出的猜測。Shawn自1996年以家庭理由離開Stüssy以後,4年前其實他曾一度以個人名義與DIOR早秋系列展開過一次合作,今次帖文究竟是暗示自己將會回歸Stüssy?還是另有新計劃?一切還是未知之數。

賣板變賣衫,一切皆是命

Stüssy的誕生全屬意外。80年代Shawn Stussy原本專注於滑浪板製作,並從抽象畫家叔叔-Jan Frederick Stussy身上啟發出塗鴉風格的簽名字款標記。後來在一次展銷會上,家族從事印刷業的Shawn打算效法Tony Alva自行印製一些Tee做紀念品,殊不知簽名Tee竟然比滑浪板好賣。3日的展覽Shawn賣出了24塊滑浪板,卻收到了過千件Tee的訂單!於是Shawn隨後便決定與友人Frank Sinatra Jr合資,於1984年成立了服裝品牌-Stüssy。

Shawn Stussy的左右手Emmy Sinatra Coats講過,Stüssy成立之後從來沒有聘用過廣告、市場策劃公司協助宣傳。當年的廣告都是團隊自行製作,很Lo-Fi,卻自成一格。

Stüssy經典8-Ball、骰子、啤牌都有隱喻?

Shawn Stussy一直認為Stüssy的誕生全屬運氣,自己沒有想過要從事服裝行業,更不可能預測到Stüssy的人氣。於是品牌自80年代的設計當中,就一直引用骰子、啤牌等帶有賭博意味的圖案,當中又以美式桌球的8號波(8 Ball)圖案最為經典。Stüssy將8 Ball稱為「Ball of Destiny」,它既是比賽最關鍵的一球,亦象徵「運氣」、「命運」的況味,就似是Stüssy的成就,人算不如天算。

朋友圈擴充Stüssy世界版圖

未有社交媒體的8、90年代,Shawn Stussy非常巧妙地以International Stüssy Tribe(簡稱「IST」)的Family and Friends形式,將品牌向世界推廣。所謂的IST就是Shawn遊歷時會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加入組織,成員就包括Supreme老閭James Jebbia、英國音樂人Alex Turnbull;日本方面又有藤原浩等等,他們都會擁有成員限定的IST字款捧球褸作為身份象徵,而Stüssy亦藉著他們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逐步建立起人氣。

借用Hi-End品牌人氣稱霸街頭

Shawn Stussy的簽名字款、8 Ball等印花圖案之外,Stüssy其實早於80年代就開始就以二次創作模式,為品牌的設計製造話題,最具代表性當然是參考了Chanel的商標,並把自己的名字交錯成「SS」Logo;同時又將Chanel香水No.5改成「Stüssy No.4」,這種反叛、玩味的巧思剛好又遇上Hip-hop的風潮引爆,讓Stüssy在街頭時尚嶄露頭角。有實力之餘,亦贏了運氣。

James Jebbia推波助瀾,成就「Stüssy Union」

1989年,原本在Parachute打工的James Jebbia(後來Supreme的創辦人)於紐約Spring Street開設了UNION,有別於Hip-hop人的闊袍大袖服飾,當時James就看上了Stüssy的設計,並一直希望可以將Stüssy寫入UNION的brand list。幾經交涉,James 1991年為Stüssy於紐約開設了首家旗艦店;翌年更一同進軍洛杉磯的La Brea Avenue,以「Stüssy Union」的姿態,正式在Street Fashion界大展拳腳。

Read more

用《週刊少年Jump》製作名椅  集英社辦公室公開!

用《週刊少年Jump》製作名椅 集英社辦公室公開!

《週刊少年Jump》最近又有新搞作,推出「Jump LAB」服務讓漫畫迷可從歷代人氣作品中挑選心動角色或傳奇分鏡製作專屬周邊。出版《週刊少年Jump》的集英社企劃一波接一波,又接連推出《鬼滅之刃》、《咒術迴戰》等大作,背後的大腦究竟是怎樣育成?早前公開的全銀色辦公室大概就是答案,是孕育動漫黃金世代的「大腦基地」。 集英社新辦公室樓底只有2米多? 集英社TOON FACTORY新辦公室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主要處理漫畫內容繪製、分鏡設計及連載作品編輯的工作。由此除了要顧及舒適度,更需要有激發創意思考的潛力,這個任務便交由2年前主理辦公室第一期的GAMMA Architects負責。面對僅有一面牆設有開口,且天花板高度僅約2,200mm所營造的壓迫感,團隊沒有視限制為缺陷,反而轉化為一種視覺延伸感的開闊感。 在漫畫格子裡工作 新辦公室以銀色點綴,未來感滿滿。建築團隊採用非傳統裝修物料挑戰空間限制,請工匠親手將長約20,000米的耐熱鋁箔膠帶疊貼在天花及牆身上。反光的膠帶表面將自然景觀引入室內之餘,更隨光影變化而構成不同層次深度,呈現出如漫畫中「集中線」與「流線」的動態視覺效果,彷似

By emily
IKEA又贏?廣告零商品鏡頭

IKEA又贏?廣告零商品鏡頭

瑞典IKEA的最新宣傳企劃「Wherever Life Goes」相當大膽!不放任何實體商品,只有特寫的臉部表情或肢體動作,以單一鏡頭揭露人生不同篇章。隨之加上IKEA經典的商品價格標籤,巧妙地將價格標籤轉化為生命故事的見證人,暗示品牌默默伴隨著每位主角面對失去或重新開始。 0:00 /0:30 1× 由女孩淚流滿面加上搬家紙箱的價格標籤到雙胞胎超聲波配嬰兒床的標價,及至孩子練習小提琴出現隔音屏風的價格,透過5部影片刻劃人生的轉捩點。 0:00 /0:15 1× IKEA由日常生活入手! 一個吻不止是一個吻,這可能是一段關係的開始,意味著家裡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企劃由瑞典廣告公司Åkestam Holst NoA操刀,從產品功能轉向情感共鳴,展現出品牌與生活的密切連繫。雙方合作多時,去年的「Everyday Energy Thieves」及至早年的「Where Life Happens」也以類近思維創作,只

By emily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早前奇洛李維斯與女友在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Roden Crater》拍下熱吻照,因超現實得如AI而引起熱論,令藝術家之名再度獲提起。James Turrell之作其實不難接觸得到,近一點在日本瀨戶內海也找到其常設展。近日公佈明年初夏(6月19日)將在丹麥ARoS Aarhus Art Museum帶來其最大規模作品《As Seen Below - The Dome》,直徑達40米而高約16米,令人甚為期待。 James Turrell為丹麥帶來全新文化地標 歷經10年時間籌備,此為James Turrell的「Skyspace」系列中最宏大的篇章,同時作為美術館擴建計劃「The Next Level」的重頭戲。觀者需經由地下通道步入一個封閉而開闊的圓頂空間,極簡主義的建築結構將天空緊緊環抱,階梯級座位環繞延伸。光線並去用來勾劃而是作品本體,觀者抬頭仰望體驗成就了整件作品。光線、時間與空間,變得夢幻。 James Turrell與地平線共舞 生於1943年的James Turrell年少時便取得飛行執照,在天空中觀察到光線與色彩隨高度、時間及至天氣的變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