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歷史:法國第3次舉辦奧運!

奧運歷史:法國第3次舉辦奧運!

2021年8月8日,能夠以多災多難來形容的東京奧運正式落幕,並將下屆的主辦權移交至巴黎手上。東奧的例子,證明申辦奧運並非必然為國家帶來可觀收入或經濟效益,但每次看到健兒們在運動場上拚命競賽,至少令身處現場或在家收看的觀眾變得同樣熱血、興奮與感動,在這動盪年代發揮激勵人心的功用。對於巴黎,申辦奧運更基於一份情意結,因為從1900年開始,巴黎便在奧運歷史上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兩者的關係也密不可分。

法國初辦奧運:1900年

首屆現代奧林匹克奧運會於1896年在奧運發源地希臘結束後,希臘國王喬治一世曾建議往後繼續在雅典舉行,然而當時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委會)主席兼現代奧運之父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認為,奧運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理應由成員國輪流舉行。另一方面,這位現代奧運之父亦希望奧林匹克奧運會這項盛事能夠獲得更多國際關注,剛好巴黎那時候正籌備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世博),於是決定把第2屆現代奧運會鎖定在同一城市舉行。翻查歷史,那年奧運是歷屆之中最混亂,主因是主辦方欠缺同時處理兩項國際盛事的能力與動力,導致奧運的籌備工作嚴重落後,不但未能興建全新體育設施,部份比賽場地只是臨時簡陋搭建,就連開幕及閉幕禮亦欠奉;另一邊廂無論官方宣傳抑或傳媒報道,也只用巴黎錦標會或國際運動會等來形容,讓奧運淪為世博的附屬活動之一,甚至有參賽者竟然誤會只是個普通的運動比賽。

某程度,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是打響了如意算盤,因為當時確實有不少人因為世博而順道報名參加,令參賽人數達接近1,000名,但過程中又存在極多的缺失,包括竟用白鴿作為射擊賽事的活靶、有小孩子代為出戰划艇項目、法國的馬拉松選手疑似抄捷徑取勝⋯⋯基於日程的安排混亂,再加上充斥賽車、熱氣球、板球、槌球等非正式項目,令整場奧運橫跨了5個多月才完成,而賽後更沒有正式的報告文件,導致數據紀錄在坊間出現不同版本。縱使如此錯漏百出,但首屆巴黎奧運對日後的影響尤深,當中便打破古代奧運將女性拒之於外的傳統,成為首屆放寬女性參賽的奧運,讓22名女運動員參與高爾夫球、網球、帆船、賽艇及馬術5個項目,來自美國的Margaret Abbott和英國的Charlotte Cooper,便成為首批登上奧運冠軍的女選手。此外廣受歡迎的足球運動,也從該屆起被列入正式的奧運項目。

初現選手村的概念:1924年

1924年正值現代奧運復興30年,亦是國際奧委會踏入30周年的日子;同時為紀念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即將在翌年卸任主席一職,表揚他對現代奧運發展之貢獻,於是選址其家鄉兼國際奧委會成立地的巴黎,成為史上首個舉辦第二次現代奧運會的城市。與1900年不同,這一次當地人明顯更具熱情,各界發起捐款與籌備工作,協助國際奧委會克服戰後的經濟難題,令賽事得以順利舉行。對外也掀起了極大迴響,不但吸引過千名傳媒工作者到訪,應邀參賽的國家也從上一屆的29個增加至44個,在3,000多名運動員之中包括136名女性。第8屆的會期相對第2屆短,運動項目維持4個多月,而且恢復古代奧運的傳統,舉行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比賽。

選手村的概念始於這一屆奧運,當時國際奧委會有感各國代表在過往只能分散四處,無法享有相若的住宿條件之餘,亦不利比賽的籌備和組織工作。為了改善情況,以及增加各國代表互相交流的機會,於是在《奧林匹克憲章》規定每屆的主辦城市必需提供選手村,讓選手們可以在奧運開幕禮前兩周至閉幕禮後3天入住。該屆的選手村選址鄰近伊夫·迪馬努瓦爾(Yves du Manoir)奧林匹克體育場,雖然房舍只用木材搭建,但村內仍有食堂、兌換店、洗衣店、理髮店、郵局,以及不可或缺的醫療設施,為日後選手村的規模奠下基礎。另一方面,現屆與下屆主辦國交接奧運旗幟的儀式,更從這屆的巴黎奧運開始成為閉幕禮的傳統環節。順帶一提,首屆冬季奧運會在同年1月在法國夏慕尼舉行,而原有的則以「夏季奧運」作區分。

百年奧運夢:2024年

第8屆後巴黎未有申辦奧運,直至近年多次再接再厲,但分別在1992、2008及2012年鎩羽而歸。至於2024年奧運,剛好與1924年巴黎奧運相隔100年,如此難得一遇和別具意義,驅使巴黎為此放棄申辦2025年世界博覽會。最初漢堡、羅馬、布達佩斯和洛杉磯同樣有意申辦,唯後者以外,其餘城市先後以不同理由退出競爭行列。2017年經國際奧委會的成員投票後,不但宣佈巴黎和洛杉磯同時取得主辦權,更破天荒容許2個城市自行協調主辦哪一屆,最終洛杉磯同意延後承辦2028年的第34屆,讓巴黎一圓百年奧運夢,還繼倫敦後成為第2個舉辦3次夏季奧運的東道主,定於2024年7月26日至8月11日舉行。

經歷2次辦奧經驗,巴黎今屆的目標更加清晰,不但銳意舉辦史上最環保的奧運會,還希望成就一場融合社企模式的世界級賽事。前者方面,巴黎希望今屆奧運完全符合《巴黎氣候協議》,比2012年倫敦和2016年里約奧運減少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為此,主辦方提出縮短比賽場館與選手村之間的距離、鼓勵公眾以公共交通工具、單車或步行前往賽場、推行接駁運動員和遊客的電動車計劃等多個減碳方案。由於奧運涉及大量工程、餐飲、交通和旅遊等範疇,這些服務預料至少佔25%由社會企業提供,甚至讓基層有能力自組中小企業,待奧運完結後仍能自力更生。站在經濟角度,巴黎市政府將整場奧運的營運成本鎖定在66億歐元之內,比前兩屆的總預算減少逾三份之一,同時可創造50億至110億歐元的經濟效益。

Read more

香港五金店引入Red Wing曾開倉減價$500!木村拓哉將美國工作鞋起死回生 日本90年代炒價曾達12萬日元 鞋底易蝕是刻意設計?

香港五金店引入Red Wing曾開倉減價$500!木村拓哉將美國工作鞋起死回生 日本90年代炒價曾達12萬日元 鞋底易蝕是刻意設計?

Red Wing曾經是香港人甚至是整個亞洲人人要有的鞋,90年代最高峰曾達十二萬日元一對。香港最初由五金店老闆引入,但曾經試過要減價至幾百元賣出,但木村拓哉效應下,在Red Wing開倉當日大排長龍。由工作鞋變成潮流名物,是如何做得到? 為城鎮而設的工作鞋 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陸續移民到Red Wing定居。之前,這裡是由一位名叫RED WING的印弟安酋長統治。Charles H. Beckman在17歲時便由德國移民來到美國Red Wing市,找到了一份在皮革廠的工作,開啟了他對造鞋的興趣。 1905年,Beckman與14位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創立Red Wing Shoe Company,及後在1914年交SWEASY家族所擁有,慢慢發展不同鞋款,為工作而穿著,如型號101是專為郵差而設。 50年代奠定經典橡膠底 RED WING SHOES於50年代初推出狩獵靴系列#877 「Irish Setter」,特點是平底橡膠製鞋底,墊底緩衝功能極高。這有助獵人行走時減低聲音、在泥沼地帶行走時減低入泥,令狩獵更成功,當其時只有RED WING SHOES把這種鞋底用於男裝鞋

By MiLK Digital
用《週刊少年Jump》製作名椅  集英社辦公室公開!

用《週刊少年Jump》製作名椅 集英社辦公室公開!

《週刊少年Jump》最近又有新搞作,推出「Jump LAB」服務讓漫畫迷可從歷代人氣作品中挑選心動角色或傳奇分鏡製作專屬周邊。出版《週刊少年Jump》的集英社企劃一波接一波,又接連推出《鬼滅之刃》、《咒術迴戰》等大作,背後的大腦究竟是怎樣育成?早前公開的全銀色辦公室大概就是答案,是孕育動漫黃金世代的「大腦基地」。 集英社新辦公室樓底只有2米多? 集英社TOON FACTORY新辦公室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主要處理漫畫內容繪製、分鏡設計及連載作品編輯的工作。由此除了要顧及舒適度,更需要有激發創意思考的潛力,這個任務便交由2年前主理辦公室第一期的GAMMA Architects負責。面對僅有一面牆設有開口,且天花板高度僅約2,200mm所營造的壓迫感,團隊沒有視限制為缺陷,反而轉化為一種視覺延伸感的開闊感。 在漫畫格子裡工作 新辦公室以銀色點綴,未來感滿滿。建築團隊採用非傳統裝修物料挑戰空間限制,請工匠親手將長約20,000米的耐熱鋁箔膠帶疊貼在天花及牆身上。反光的膠帶表面將自然景觀引入室內之餘,更隨光影變化而構成不同層次深度,呈現出如漫畫中「集中線」與「流線」的動態視覺效果,彷似

By emily
IKEA又贏?廣告零商品鏡頭

IKEA又贏?廣告零商品鏡頭

瑞典IKEA的最新宣傳企劃「Wherever Life Goes」相當大膽!不放任何實體商品,只有特寫的臉部表情或肢體動作,以單一鏡頭揭露人生不同篇章。隨之加上IKEA經典的商品價格標籤,巧妙地將價格標籤轉化為生命故事的見證人,暗示品牌默默伴隨著每位主角面對失去或重新開始。 0:00 /0:30 1× 由女孩淚流滿面加上搬家紙箱的價格標籤到雙胞胎超聲波配嬰兒床的標價,及至孩子練習小提琴出現隔音屏風的價格,透過5部影片刻劃人生的轉捩點。 0:00 /0:15 1× IKEA由日常生活入手! 一個吻不止是一個吻,這可能是一段關係的開始,意味著家裡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企劃由瑞典廣告公司Åkestam Holst NoA操刀,從產品功能轉向情感共鳴,展現出品牌與生活的密切連繫。雙方合作多時,去年的「Everyday Energy Thieves」及至早年的「Where Life Happens」也以類近思維創作,只

By emily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