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戲院 香港人永遠的回憶

海運戲院  香港人永遠的回憶

「海運戲院」建成於1969年7月,未過生日便宣告6月2日結業,影迷同表悲痛。「海運戲院」早期有567個座位(2013年改裝成全景聲影院,座位減至460個),一直提供巨幕放映,在未進入數碼年代,以放映「70米厘鉅片」聞名,深受影迷愛戴。

香港歷史最悠久戲院
56年票價變化有幾多?

回顧「海運」電影票價,70年代初「後座」$5.5,到1983年睇《ET外星人》,「超等」已加到$15。80年代尾開始叫做「堂座」,票價由$20一路加到$23,90年代初「樓座」票價 $30,90年代中已加到$50。2013年上映《哈比人:荒谷魔龍》D-Box版,票價曾一度高達$205。直至今日《職業特工隊:最終清算》,票價則是$110。

尖沙咀廣東道
戲院全滅!

昔年短短一條尖沙咀廣東道,便戲院林立。分別有「海城」(1994年結業)、「新港」(2006年結業)、「港威」(2017年結業)⋯⋯來到2025年,連最後一家「海運」,亦迎來終結。

李小龍親臨海運戲院
出席《唐山大兄》 義影晚會

1971年11月3日,《唐山大兄》 正在香港上映,主角
李小龍應邀出席海運戲院為香港童軍籌募活動的義影
晚會。《唐山大兄》在當時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的最高
票房紀錄,近320萬港元,而李小龍亦憑此片嶄露頭
角,名聞香港和世界各地。

《星球大戰》香港上映
「海運」掀搶飛潮

1978年《星球大戰》在香港上映,掀起轟動,「海運戲院」更場場爆滿。當年票價「超等」$7,已算高消費。影評人林紀陶憶述那年代,去「海運」睇《星戰》要搶飛,頭幾輪只能買到「前座」,最後他在「海運」睇咗13次《星戰》。今天戲院要結業,令他想起這段美好回憶。

影評人林紀陶:

"昔日英雄地,睇戲睇到廿幾人包圍油麻地差館"

影評人林紀陶

影評人林紀陶自70年代便是「海運戲院」常客,其中最難忘一次觀影經驗,便是1980年一部叫《救世者》的午夜場。當晚戲院變成「曬馬」現場,全院滿座竟不斷有人「憑票入場」,結果坐滿樓梯、地下。到有場飛車戲睇得㷫起,超等竟有人成支可樂掟去大銀幕,結果引起騷動,更有警方到場介入。誰知散場後,竟有廿幾人繼續搞事,最終演變成包圍油麻地警署鬧劇。

這段情節,黃秋生(扮基哥)在《半支煙》中亦有影射,不過變成搞笑版本。

《半支煙》

OCEAN THEATRE

1969-2025

Read more

Art Deco風潮Come Back?

Art Deco風潮Come Back?

1920年代盛行的Art Deco美學回歸?著重幾何對稱的奢華風潮從空間設計延伸至時尚界,帶有裝飾藝術色彩的服飾及珠寶再度成為焦點。Van Cleef & Arpels以金質圓珠為主要設計元素的Perlée系列,既呼應Art Deco的幾何美感,亦能低調展現優雅品味,完美融入Gen Z偏愛的Quiet Luxury穿搭風格。 Perlée之名藏玄機? Perlée一詞源自於法語,貼切展現出其精緻打磨的金質圓珠設計精髓。系列雖在2008年才正式登場,可是Van Cleef & Arpels早在20年代便在其珠寶創作中融入金質圓珠元素,作為邊緣裝飾或設計主題。金質圓珠以規律的間隔排列,構成一種視覺上的韻律感,散發出簡潔的魅力。隨著金質圓珠工藝愈來愈受大眾喜愛,才發展成一個獨立系列。 超級百搭!Perlée夢幻疊戴術 Art Deco與Quiet Luxury只是穿搭的基礙,學懂搭襯出自己的風格才是重點。線條簡潔俐落的Perlée,便能為造型提供各種Layering的可能。疊戴不同粗幼度的手鐲,便可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佩戴不同長度的項鍊,更可突出頸部線條;甚或與世家其他系列如Al

By emily
時尚界最「熊」,你認得哪些?

時尚界最「熊」,你認得哪些?

The North Face與Aimé Leon Dore的聯名有熊公仔;Polo Bear最近於YouTube都有宣傳短片,熊仔於服裝、潮流界一直為不同品牌擔當吉祥物的重要角色。大家心目中又有沒有一些經典的熊Icon呢? Aimé Leon Dore聯名見「熊」-The Nuptse Bear 今個月The North Face與當紅的Aimé Leon Dore首次展開聯名。焦點除了用上Casentino羊毛充填的Nuptse Jacket、以舊式消防員外套為靈感的Firefighter Jacket之外,造型照當中,還出現了一隻熊公仔! 其實The North Face的吉祥物熊仔都有名字,牠叫做「The Nuptse Bear」。The Nuptse Bear是2022年期間,The North Face為慶祝羽絨Nuptse Jacket面世30周年而推出的紀念吉祥物,其實就是一隻穿上Nuptse Jacket的小啡熊。至於為何是熊公仔?概念是源自80年代品牌贊助的登山家Mark Twight。據知他當年登山都會攜同一隻名為「Hermes」的小熊公仔,

By 鬼
被建築事業耽誤的藝術家?

被建築事業耽誤的藝術家?

「我從不會不帶一張紙就離開家門,我甚至把放在外套口袋裡那些小紙稱為『Pocket Papers』。」意大利建築師Michele De Lucchi將一張普通不過的A4紙一分成四,就成了他的日常必備物。「假如我有一個想法,便必須把它寫在紙上,最好是用削尖的8B鉛筆。」縱使現在可以運用科技輔助,可是他仍相當享受執筆寫畫自己的靈感火花。這個夏天他更以「Friday afternoons in summer」之名,每星期跟大家分享自己手繪的創意哲學。 每星期上一堂Michele De Lucchi創意哲學課 Michele De Lucchi分享的手繪並非建築或設計草圖,而是一些個人的思考或創意想法。以自己為主角——鬍子加上圓框眼鏡的模樣,再加上簡單句子,他形容為「圖文並茂的箴言」。表達形式有如英國藝術家David Shrigley的作品,只是少了諷刺意味,反增添了哲學意識。「我想每天都拿著鉛筆。」喜歡繪畫的他更曾言繪畫是讓Michele De Lucchi決定成為建築師的主要原因,大概他是被設計事業耽誤的畫家? 「大腦與作品之間最短的路程來自於手。」- Michele De Lucc

By emily
32歲坂本龍一紀錄片《Tokyo Melody東京旋律》

32歲坂本龍一紀錄片《Tokyo Melody東京旋律》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Tokyo Melody)由美國視覺藝術家Elizabeth Lennard執導,用了7天時間,為當時32歲的教授拍下這齣紀錄片。Sakamoto正值盛世芳華, 早已打入國際,《Tokyo Melody》亦瞄向世界市場,電影配樂技驚四座,才華橫溢+靚仔有型,《東京旋律》中的坂本龍一,絕對可以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來形容。今年適逢本紀錄片誕生40週年,4K版本亦在香港上映,放映場次不多,但場埸爆滿,大家要把握入場機會。 1986年·香港曾經限定放映 今天《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在香港上映成功,其實早在39年前,此片便曾在香港放映兩場,而且當年亦是一票難求。據樂評人Nostalgia憶述,《Tokyo Melody》在1986年「第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當時本片中文名只叫作《坂本龍一》。而由於影片長度太短關係(片長62分鐘),主辦單位便將德國舞蹈家翩娜·包殊的紀錄片合併播放。 絕對珍貴·即場彈奏《

By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