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畫水滴 韓國必看回顧展

反覆又反覆,再加上時間的魔法,就會出現變化。韓國藝術家金昌烈,終一生也圍繞同一個創作主題——水滴。畫了40多年,一點一點撫平了他生命中的創傷。金昌烈除了有「水滴畫家」的美譽,亦如李禹煥一樣是單色畫運動的第一代重要成員。在韓國藝術史上的影響力媲美白南準,今年韓國國立美術館的年度壓軸展覽便為金昌烈舉行回顧展。


李禹煥眼中的金昌烈
金昌烈於1971年畫下第一幅水滴畫後,自此一直畫這個題材。兒子金奧顔看在眼裡不明白:「為甚麼他選擇過著奴隸般的生活,畫下成千上萬滴水珠?」40多歲時金奧顔拿起了攝錄機尋找答案,拍下了近80分鐘的紀錄片,記錄他父親兼藝術家金昌烈的一生。終究,他明白作品的意義在於抹去所有記憶。這部電影從2014年開始拍攝,歷時五年,甚至李禹煥也上鏡受訪;電影上映的2021年,金昌烈離世。

Be Water:金昌烈由韓國移居法國
水滴,承載著一個動盪時代的記憶。1929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朝鮮半島,金昌烈親歷韓戰的殘酷,目睹了無數死亡與痛苦。這些血腥的記憶,成為金昌烈內心深處難以抹滅的傷痕。二戰後逃往南韓,在首爾大學美術學院習畫,1958年成立了當代藝術家協會(現名為Actuel)。金昌烈成名得快,先後入選1961年的巴黎雙年展及1965年的聖保羅雙年展。隨後跟同代藝術家一樣來到紐約,至1969年定居法國巴黎。


金昌烈為何畫水滴?
在異鄉的畫室裡,金昌烈意外地迎來了創作的轉捩點。某天清晨,金昌烈注意到畫布上被潑灑的水珠,在陽光下閃爍著晶瑩的光澤。那一瞬間,金昌烈意識到水滴透明、無形卻能容納萬物的特質,或許能成為他療癒內心創傷的出口。就這樣,他以近乎冥想的方式,在畫布上反覆繪製水滴。在1972年的法國「Salon de Mai」初次公開自己的水滴畫《Event of Night》,震驚藝壇。


水滴,就是金昌烈一生
金昌烈精準捕捉水滴的光影、折射與透視效果,產生立體的錯覺。對金昌烈而言,水滴如淨化心靈的甘露,將所有憤怒、焦慮與恐懼也溶解於其中,回歸到「虛無」狀態。藉由藝術自我治療,是對動盪時代最溫柔的回應。後來金昌烈將水滴與兒時學習的《千字文》結合,創作「Recurrence」系列。漢字代表文化的根源與不變的記憶,而水滴象徵流逝與化解,探究記憶與遺忘。由個人的痛苦與記憶,轉化為普世的哲學思考。

Kim Tschang-Yeul
日期:8月22日至12月21日
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日10:00至18:00 / 星期三至六10:00至21:00
地點: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Seo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