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鬼?何謂怪?解構東西方文化鬼怪概念

何謂鬼?何謂怪?解構東西方文化鬼怪概念

縱然沒有做過虧心事,要是遇上半夜敲門,真的可以處變不驚、不信則無?儘管時代不斷進步,不過對於鬼怪的恐懼,婉如世代相傳。就算有多理性,明白鬼魅之說沒有科學根據,但每當談及靈異,還是會叫人不寒而慄。有云要克服恐懼,不外乎就是要面對恐懼,就襯著西方鬼節的來臨,讓我們一同應節勇闖東西方的鬼門關,重新了解一眾鬼、怪來歷,乜「鬼」都認識一下。

◎text_鬼 |◎design_MarcoC

何謂鬼?

縱然東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彼此卻一直流傳著各式各樣的鬼怪傳奇故事。不過入正題之前,先把鬼、怪劃清界線。

「鬼」一字,英語多翻譯成「GHOST」,不過對於鬼的理解、刻畫,東西方則是大同小異。普遍都認為鬼所指的就是鬼魂,即人離世以後所遺留下的靈魂。

鬼怪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副產物,尤其是在醫學、精神學尚未昌明的遠古年代,鬼就成為了解釋死亡的一種途徑。畢竟古人對死亡一事缺乏認知,午夜夢迴要是夢到辭世先人,就更令人大惑不解,於是就衍生出一種詭異的想法:認為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身的另一實體,即使肉身死去,靈魂仍然存活於人世間,並能夠透過睡夢「顯靈」,如是者,不死的靈魂就塑造出鬼的雛型。另一方面,鬼亦是人們對自然界無法理解、預測的事物的解讀方式。當人類從群居建立起社會,自我的意識讓人們逐漸與自然界有所分離,不過突如其來的天災橫禍卻同時叫人對大自然產生敬畏,唯有訴諸鬼神,覺得萬物皆有靈,而災難就是人類觸怒神明、鬼魂的天譴,因此古人就開始了祭天、祭山、祭海等習俗,藉以討好鬼神,祈求風調雨順。

對於鬼的形象,一般而言都是身穿白衣、白袍,面目猙獰可佈。西方文化認為人死後靈魂會上天堂或下地獄,因為以前的百姓都會為離世的先人以白色亞麻布包裹屍體,因此都認定人死後,靈魂都是穿著白衣。而且停留在人間的靈魂普遍都沒有侵略性,至於害人的惡鬼,則多是受到西方宗教文化所影響,如《聖經》中的「魔鬼」(DEVIL) 其實並不等同於鬼魂,泛指的是反叛上帝的撒旦以及跟隨旗下的墮天使 (邪靈),象徵著世界上普遍的罪惡。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西方對鬼的定義亦變得比較含糊,有時甚至連恐怖電影中的虛構怪物,都一律當成鬼一般看待。

中國鬼穿白衣

中國文化亦同樣認為人死後靈魂會變成鬼,鬼魂會在陰間生活,或佛教的解釋往生西方極樂。雖然人鬼殊途,不過當陰陽空間重疊,人們還是有「撞鬼」的機會。而自古流傳的鬼怪誌異當中,鬼魂普遍都是身穿白衣,因為傳統上白色主白虎,有著西方的象徵之意。而且古人更相信鬼是以近似氣體、白霧的形式存在,因此當它們進入室內時,都會先沿陰涼的牆壁開始傳播,因此傳統鬼節才有避免靠牆的禁忌。除一般鬼魂之外,中國民間亦一直流傳著百鬼之說,不但反映前人對自然的了解與幻想,從中亦窺見對當時社會陰暗面的另類諷刺。

日本鬼似妖怪

至於日本文化中的「鬼」,字面上卻有別於鬼魂的「鬼」。因日本人口中的「鬼」是頭上有角、長有獠牙的惡魔,屬妖怪的一類,至於人死後離開軀體的靈魂,他們則稱之為「幽靈」。無異於中華文化對鬼的見解,日本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進入煉獄,等待自己的葬禮和超度儀式,事情若處理得宜,靈魂會成為在生家庭成員的守護,並在每年八月的盂蘭盆節回到人間接受家人的答謝。然而,人要是在非自然的情況下死亡,靈魂或會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回到人間界,成為幽靈,在塵世的事情未有完滿解決之前,幽靈都不會得到安息,繼續困擾在生的人。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過世的人,亦會成為「地縛靈」,因為沒有死的自覺,亡靈只會一直留守在過世時的原地,重複某種動作。如非常受歡迎的卡通動畫《妖怪手錶》中的主角地縛喵,概念就是地縛靈的一種。

何謂怪?

鬼,是人死後的靈魂,那妖怪又是甚麼?從民俗學角度而言,可以簡略說成是異於正常的生物或者現象。

不論東西方文化,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都流傳著各式妖怪傳說,有學者曾把西方妖怪主要歸納成七大類:分別為變種的蜥蜴、魚及恐龍;變種的人類、動物及昆蟲;變種植物;怪物人;人造怪物;超自然怪物以及異域怪物,是故萬聖節人們打扮成狼人、科學怪人之類,它們實質都不是鬼,而是妖怪。而妖怪於中華文化當中,似乎就更加博大精深。事關早於戰國先秦年代,古人就修編了一本名為「山海經」的博物叢書,內容薈萃神話、地理、動物、植物、醫學、歷史、民族學等範疇,單是對怪獸妖禽的記載,就多達七十五種,六足四翼的帝江、龍頭人身的計蒙等等,光怪陸離,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山海經》 隨後於唐代傳入日本,造就了平安時代的妖怪風潮。前面有提及過,日本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化作「幽靈」,並不是「鬼」!而日本人心目中的「鬼」,則比較近似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魑魅魍魎」,大抵就是各式山妖、水怪;又或者「付喪神」的概念,即物件放置不理超越百年,物件亦會化成妖。至於比較典型的日本鬼,則是身形魁梧、頭上有角以及長有獠牙的惡魔。因此當時盛行的《百鬼夜行繪卷》中的「百鬼」,所指的其實是妖怪。後來於十八世紀,日本博物學發展越趨成熟,當時八代德川將軍就下令於全國各地推行產物記錄與調查,更特別把「妖怪」納入生物欄目當中,掀起了一場妖怪革命。一直至幕末,哲學家井上圓了進一步提倡對妖怪進行學術研究,試圖從「妖怪學」打破傳統迷信觀念;而一眾浮世繪師亦把握當前機會,透過妖怪主題的板畫作品,以妙想天開的方式譏諷幕府政策的失誤、揭示社會的陰暗面,讓本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妖怪傳說,演變成一種大眾的娛樂。

Read more

林家謙〈夏日之子〉MV 用2部iPhone完成拍攝

林家謙〈夏日之子〉MV 用2部iPhone完成拍攝

香港導演Sheng Wong用上兩部iPhone 16 Pro Max和兩天時間拍攝林家謙的新歌〈夏日之子〉MV,這次拍攝就像用手機記錄生活一樣隨心,尤其是在拍攝水彈和玩水的情節時,效果自然真實,達到絕佳的第一身視覺體驗,喚起青春的回憶。 棄大型器材 用iPhone拍攝第一身視角 這星期林家謙發佈了新歌〈夏日之子〉MV,由Sheng Wong執導。由於是次MV很多鏡頭都是以第一身角度呈現﹐加上很多走動和下水的畫面,因此Sheng認為這次不便使用大型的器材,於是便嘗試用上iPhone作拍攝,給予樂迷主觀視覺,同時帶來更多的共鳴感。 拍攝猶如日常生活記錄 這次使用iPhone拍攝,Sheng和攝影指導Derek覺得就如同平時用手機記錄日常生活般隨心。對攝影師來說iPhone輕便易用,隨時隨地都能拿起來進行拍攝,便於快速捕捉瞬間。特別是在拍攝玩水的場景時,能捕捉到同學們的歡樂時光,效果自然、真實且純粹。 特定格式拍攝 方便後期調色 〈夏日之子〉MV用上iPhone 16 Pro Max以Apple Log格式拍攝,方便後期進階調色。在充足陽光下,Apple Log的表現尤為

By 占咪 Jimmy Lui
Louis Vuitton 2025秋冬男裝系列專書上架!Pharrell Williams×NIGO合作之旅全公開

Louis Vuitton 2025秋冬男裝系列專書上架!Pharrell Williams×NIGO合作之旅全公開

《MiLK》為Louis Vuitton 2025秋冬男裝系列推出特刊《Journey to Connect》,全書共分為五個部份,梳理了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事件,拼湊出Louis Vuitton、Pharrell Williams與NIGO三方合作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情感連繫。 現可於網上訂購: www.milkmart.com/products/journey-to-connect 7月9至16日期間訂購,網上訂購可獲9折優惠及本地免運費;各書報攤及誠品書店亦有售。 《Journey to Connect》Highlight 1 :雙封面設計!揭示Inner Circle創作密碼 《Journey to Connect》為雙封面設計,簡而有力地記錄Louis Vuitton 2025秋冬男裝系列從靈感誕生到成形的過程。封面圖紋取材自這個系列的全新單品,象徵Pharrell Williams與NIGO這對摯友逾20年來的深厚友情,從相知相惜到聯手為Louis Vuitton創造傳奇之作,為未來帶來無限想像。封面特別採用鏤空圓形設計,預告本書將解構系列背後的Inner Cir

By emily
看《28年後》喪屍也看英國名雕塑!

看《28年後》喪屍也看英國名雕塑!

災難喪屍電影《28年後》上映不久,全球票房收入經已達至超過1億美元,成為系列裡最成功的作品。導演Danny Boyle除了將攝影機放在動物身上拍攝,並用20部手機圍成如裝置藝術的攝影裝備之餘,同樣值得留意是他拍下了英國當代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作品《Angel of the North》。多年來不少人為了這件雕塑,而特意到訪英國北部走一轉,究竟這件雕塑有甚麼特別? 《28年後》出現英國最強地標! 《Angel of the North》是Antony Gormley於1998年於Gateshead創作的巨型地標雕塑,20米高加上比波音757或767客機還要長的54米展翅,堪稱得上為世上最巨型的天使雕塑。它就有如紐約自由女神像或是里約熱內盧救世基督像那樣突出,據說每年有數千萬人在高速公路上經過,成為最多人看過的雕塑之一。《Angel of the North》造價為80萬英鎊,在1998年2月竣工。以耐候鋼為材,所使用的鋼材足以製造16輛英國雙層巴士;單是地面可見部份重達200噸,地底則藏有500噸重的地基。 「人們總是問,為甚麼是天使?我唯一的答案是,沒人見過天使

By emily
Dior Men被忽略的軍事細節? 箇中都有向Hedi Slimane致敬?

Dior Men被忽略的軍事細節? 箇中都有向Hedi Slimane致敬?

Jonathan Anderson早前於巴黎時裝周正式發表上任男裝總監後的首個collection。設計被譽為是從Dior的經典成就新經典,Bar Jacket、Delft Dress等元素之外,其實舞台上面亦出現了華麗的軍裝設計,不其然令人回憶起20年前的Dior Homme。 榮軍院內展示19世紀軍服概念 Jonathan Anderson成為Dior創意總監的首個collection早前揀選了在巴黎的榮軍院舉行(又稱傷兵院,原本為治療退伍軍人的醫院;後來拿破崙亦遷葬於此)。被譽為是2026S/S巴黎時裝周最賞心悅目的系列,Anderson在設計中除了向Dior昔日的Bar Jacket致敬、將Delft Dress(1948)演繹成Cargo Shorts;天橋上亦出現過幾套以19世紀軍服為靈感的設計,別忘記,這亦曾是Dior男裝的標記! 20年前Dior Homme的經典 2000年代初,Hedi Slimane的「Dior Homme」年代帶起過病態美的Skinny Jeans風潮。然後在2006年春夏系列,他更一度把19世紀騎兵的軍服元素帶到時裝天橋,而那個年代

By 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