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求生訓練搖身一變成為象徵法國的飛躍道(Parkour)

Parkour飛躍道是一項誕生於法國的極限運動,由20世紀初的求生訓練,演變至今成為X-Games世界極限運動會的其中一個項目,甚至引領動作電影以及時尚風潮。

由求生訓練搖身一變成為象徵法國的飛躍道(Parkour)

當年因為一齣法國電影因乜差事跳跳跳》,大家先開始對Parkour (港人稱為「飛躍道」) 有初步的了解。飛簷走壁、玩命的危險動作,大概沒有多少人會估得到,這門極限運動竟然是起源於一個浪漫的國度 ——法國?

Parkour一字源自法文中的「Parcours」,有著通過、道路的意。當中參與Parkour運動的又會自稱為「Traceurs」,意指曳光子彈 (Tracer)。Traceurs們都旨於以最快速度作點對點的移動,並透過自身的不斷鍛練,運用跑、跳、爬、撐越、平衡等動作跨越現實環境中的各種障礙。進入千禧年代初,Parkour運動又再衍生出另一講究動作優雅、創意的「Freerunning」形式,挑戰極限的舞台亦一度移師高樓大廈的天台,段段令人膽顫心驚的高空躍身片段,卻令大眾產生Parkour為違法活動的誤解。

Parkour最初是體能訓練?

Parkour的雛型本是一種求生的技能。1902年,法國海軍軍官Geroge Hebert奉命遠赴中美洲的法屬馬提尼克協助救援受培雷火山爆發圍困的民眾。是次災難造成大量人命傷亡,當中更包括多名救援人員,令Geroge Hebert意識到有需要透過運動訓練,以強化身、心應變能力,才能有效幫助他人。後來Geroge Hebert跟隨海軍駐守非洲等地,又察覺到當地土著從大自然當中鍛煉出靈巧的動作以及完美體格,於是在「Be Strong To Be Helpful」的理念下完成了著作《Natural Method》(法文:《Le Methode Naturelle》),並提出利用模擬自然環境、以及仿效動物動作進行訓練,旨於訓練體能與心智,以擺脫物理以及心理上的障礙,當中「自然之道」理念,後來更影響到法國軍隊的障礙訓練 (Parcours Du Combattant,英譯Obstacle Course) 形式。

將《Natural Method》融入生活,催生Parkour雛形

1969年,一名法國消防員乘坐軍用直升機,首度以繩降方式利用身體平衡技巧,在半空中拆走被掛於巴黎聖母院尖頂上的越共旗幟。其膽色過人之舉,撼動了消防業界,亦備受外界矚目。而這位名為Raymond Belle的消防員,50年代從軍期間就是深受《Natural Method》所啟發,從而把軍事障礙訓練應用到日常生活,成為一種逃脫、求生的應變技巧。Raymond Belle後來將畢生所學都教授予兒子David Belle,而David Belle與一群成長於80年代的年青人,又在港產功夫電影、日本的《龍珠Z》影響之下對「輕功」、「舞空術」崇拜不已。如是者,一種揉合軍事、體操、功夫技巧的運動訓練,於80年代末就造就了Parkour的形成。

Parkour之父-David Belle

Raymond Belle將《Natural Method》實用化;法國演員David Belle則是真正將障礙訓練演變成一門體育「藝術」的先驅。自小就接受體操訓練的David Belle,因為不滿學校訓練方式過於呆板,於是開始鑽研父親口中的「Parcours」。80年代中,David Belle搬到法國東北部的利斯 (Lisses) ,以自學的形式繼續訓練。期間又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中包括堂兄弟Williams Belle、Sebastien Foucan、Chau Belle Dinh、Yann Hnautra、Laurent Piemontesi、Guylain N’Guba Boyeke、Malik Diouf以及Charles Perriere,他們並把訓練方式重新命名為「L’Art Du Deplacement」(The Art Of Displacement,即移動的藝術),而為數9人的團隊則自稱為「Yamakasi」,代表「Strong Man, Strong Spirit」的意思。

90年代末,Yamakasi開始利用網絡將「移動的藝術」推廣全球。2000年代初,團隊中的7位成員更夥拍法國著名導演洛比桑 (Lus Paul Maurice Besson) 拍攝了一部名為《YAMAKASI》(中譯:《因乜差事跳跳跳》) 的喜劇電影,不過David Belle因不滿成員把Parcours作為生財工具,於是毅然決定離開Yamakasi,繼續自己的訓練,並把運動再次命名為「Parkour」(把Parcours中的「C」改為「K」,據說是因為讀音會較響亮之故)。 而David Belle後來則以動作、特技演員身份投身電影行業,代表作有《District 13》(港譯《暴力街區》) 以及與已故演員Paul Walker合作的《Brick Mansions》(港譯《玩命特區》)。

從Parkour到Freerunning:身體與心靈的自我修練

Parkour所強調的是一種個人的修練,讓身體與心靈變得強大,以適應不同環境,體現「Be Strong, To Be Useful」的精神。大眾會覺得Parkour危險、玩命,卻未有了解到每個動作均是每位Traceur刻苦鍛練的成果。他們以身體進行不同實驗,從而與周遭環境、障礙產生互動。而Yamakasi的初創成員-Sebastien Foucan自90年代末脫離團隊以後,除專注於Parkour的教學訓練,更一直嘗試以創意角度、更流暢優雅的肢體動作,將Parkour再進化成一門身體藝術-Freerunning。比起Parkour,Freerunning更著眼於參與者表達自我,並參詳李小龍的截拳道理念,鍛練自身瞬間判斷,以驅動精神、肉體向障礙物作出相對反應,成就出運動的「道」,是故Parkour在香港,又稱為「飛躍道」。

屬於Parkour的時尚美學

跑鞋之外,Parkour實際並不需要任何護具或特定裝束。不過作為極限運動,Parkour跟滑板、BMX一般亦逐漸發展出專屬的時尚美學。較資深的Traceurs都流行穿Oversize服飾,他們又會把運動棉褲稱為「GUP Pants」或「Parkour Flow Pants」,全因西班牙著名Parkour團隊Galizian Urban Project的成員都流行穿上寬鬆的Sweat Pants。每當他們做出飛躍、騰空等動作,鬆身的衣服較能夠營造「流動」的視覺效果,提升美感。

移動的「電影」藝術

David Belle於《District 13》中將Parkour與特技動作結合開創先河。近20多年來,不少動作電影均嘗試糅合Parkour形式演繹追逐場面。由大家都熟識的Marvel超級英雄作品,至到《Star Wars》、James Bond特系列,都運用Parkour來營造刺激的氛圍。

以下是幾套結合了 Parkour 元素的電影:

Read more

香港五金店引入Red Wing曾開倉減價$500!木村拓哉將美國工作鞋起死回生 日本90年代炒價曾達12萬日元 鞋底易蝕是刻意設計?

香港五金店引入Red Wing曾開倉減價$500!木村拓哉將美國工作鞋起死回生 日本90年代炒價曾達12萬日元 鞋底易蝕是刻意設計?

Red Wing曾經是香港人甚至是整個亞洲人人要有的鞋,90年代最高峰曾達十二萬日元一對。香港最初由五金店老闆引入,但曾經試過要減價至幾百元賣出,但木村拓哉效應下,在Red Wing開倉當日大排長龍。由工作鞋變成潮流名物,是如何做得到? 為城鎮而設的工作鞋 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陸續移民到Red Wing定居。之前,這裡是由一位名叫RED WING的印弟安酋長統治。Charles H. Beckman在17歲時便由德國移民來到美國Red Wing市,找到了一份在皮革廠的工作,開啟了他對造鞋的興趣。 1905年,Beckman與14位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創立Red Wing Shoe Company,及後在1914年交SWEASY家族所擁有,慢慢發展不同鞋款,為工作而穿著,如型號101是專為郵差而設。 50年代奠定經典橡膠底 RED WING SHOES於50年代初推出狩獵靴系列#877 「Irish Setter」,特點是平底橡膠製鞋底,墊底緩衝功能極高。這有助獵人行走時減低聲音、在泥沼地帶行走時減低入泥,令狩獵更成功,當其時只有RED WING SHOES把這種鞋底用於男裝鞋

By MiLK Digital
100%真材實料!Apple TV全新視覺解密

100%真材實料!Apple TV全新視覺解密

日前Apple正式將串流服務由Apple TV+更名為Apple TV,而這並非單單去掉「+」號,更重新製作一套全新視覺識別系統,當中包括片頭的5秒鐘動畫。最令人驚訝的這並非數碼特效的技術,而是以最原始的拍攝手法:以實體玻璃字母及攝影機拍攝出來;再找來Billie Eilish哥哥製作品牌聲效,務求與Netflix那段開場同樣入心。 0:00 /0:32 1× Apple拒絕走捷徑!實拍美學 揭頁式的彩虹漸變色調,其實只是一塊透明玻璃標誌轉移變化的效果。這次製作完全捨棄電腦特效,反而運用巨形玻璃切割而成的Apple TV標誌、實體燈光和移動攝影機在攝影棚內由英國製作公司Optical Arts逐格拍攝。 Apple在AI主導的年代仍選擇以最傳統的方式呈現品牌核心價值,展現出他們對創意與工藝美學的堅持。 0:00 /0:12 1× Apple背後的秘密武器? 這次企劃由Apple與長期合作的創意廣告團隊TB

By emily
神秘攝影集展出!香港文字塗鴉記錄

神秘攝影集展出!香港文字塗鴉記錄

溫馨提示,這是一本無法單憑肉眼閱讀得到的攝影集。當中收錄了一系列香港街頭文字塗鴉的照片,卻被模擬油漆掩蓋塗鴉的效果遮掩了文字部份,留下的只有一片孤寂的城市風景。這是本地藝術家林妙玲自2023年開始持續創作至今的作品《碎碎念》,將於香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Microwave)中「閱讀」得到 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 日期:11月7至16日 時間:12:00-20:00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城市考古!「閱讀」隱藏絮語 這種處理方式模仿了現實中政府以油漆遮蓋塗鴉的行為,此舉有意無意令被遮掩的痕跡更加顯眼。藝術家於照片上採用了特殊墨水作為「油漆」,觀眾需透過光學裝置才能閱讀得到背後隱藏的訊息。這個閱讀過程滿有儀式感,如「通靈」一般讓觀眾成為城市記憶的考古學家。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曾經短暫存在於街頭巷尾的塗鴉,在這本攝影集裡獲得重生的機會。個人告白、內心掙扎、安慰與支持等字句如同城市的自言自語,勾勒出香港人細微而私密的情感地景。作品來得直接,很純粹地探問藝術如何保存即將消失的城市記憶、成為抵抗遺忘的力量?

By emily
影后再踏台板!入場價僅HK$150

影后再踏台板!入場價僅HK$150

劇壇大事!近日倫敦Royal Court Theatre宣佈Tilda Swinton將於明年9月重返舞台,再度飾演讓她事業起飛的獨腳戲《Man to Man》。這將會是這位奧斯卡影后睽違30多年後的首次舞台演出,今番與她80年代年的演出應該會很不一樣。票價定為15至74.50英鎊,不到$1,000港元便可親眼見證這個重拾初心的難得時刻,相當值得。 0:00 /1:11 1× Tilda Swinton再度偽裝! 怎樣的劇本令影后願意在30多年後重演?德國劇作家Manfred Karge於1982年編寫的劇作,以真實事件為藍本。二戰期間,一位東德女子Ella Gericke在丈夫Max去世後,為了保住丈夫薪水不錯的起重機操作員工作而決定偽裝成他,穿上丈夫的褲子以男性身份生活與工作。這個決定原本只是為了生存,卻演變成一場橫跨50年歷經戰爭以至戰後重建的身份挑戰。 Tilda Swinton 27歲突破:雌雄同體美學 導演Stephen Unwin早在1986年讀完《Man to Man》的劇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