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o Leung

為人極端沉悶,自我形象低下,唯獨物慾高漲。

Germo Leung
中醫館轉生:大和堂

美食

中醫館轉生:大和堂

所謂保育,就是一方面盡量保留昔日傳統特色,同時又為昔日的事物、場所賦予新的意義。而位處九龍城一幢戰前唐樓建築之內的「大和堂」,就正示範了如何保育香港傳統中醫館文化,將前身為歷史悠久的大和堂參茸藥行,轉生成新派CAFE。在保留那壯觀的百子櫃之外,又於餐飲中融和傳統港味,嘗試盡一分力,保存昔日九龍城區的社區面貌。 薈萃古今中西 坐看舊城興衰 置身今天的「大和堂」,仿如將昔日的九龍城定格,櫃臺後方當眼處的百年歷史百子櫃、充滿復古情懷的百葉窗、舊日的金漆牌匾、藥材行專用的木製長椅等都完好地保留於店內。然而百子櫃內早已不再是各式中藥材,相反卻換成各款嚴選的咖啡豆、茶葉;前來的客人可以窺探出香港舊日生活文化外,更可放慢節奏,細意享用融合地道港式口味的精品咖啡、特飲、食物與各式甜品,以輕盈的姿態,看舊城興衰。 「大和堂」位於九龍城衙前塱道一幢戰前騎樓式建築地下,前身為開業逾八十年的大和堂參茸藥行;被譽為「華陀再世」、常為貧苦大眾義診的中醫師鍾伯明,自1940年代起就於此行醫。老醫師仙遊後由長子鍾福利接手醫館,之後又交由鍾氏的親戚負責經營,陪伴九龍城街坊多年,終於在2017年光榮結業。 舊

By Germo Leung
百年見證 — 春回堂

生活

百年見證 — 春回堂

香港早期的涼茶舖多於中上環、灣仔及旺角華工密集的地區開設,其中位於中環短短的一條閣麟街,就更可說是凉茶及中藥材的重鎮。然而時而勢易,今天的閣麟街早已面目全非,但是開業逾百年的「春回堂」(早期分別以「回春齋」及「回春堂」為名)卻始終屹立於這熙來攘往的斜路之上。 「春回堂」早於1916年成立,百年來以中環閣麟街為根據地,而現今主理人林偉正先生則是店舖創辦人林少泉的孫兒,是為這百年家族生意的第三代掌舵人。最初「春回堂」以木頭車檔形式於街上擺賣凉茶,後來成功入戶地舖後就開始兼營中藥材買賣,至今堅持足足一個世紀,這種同時售賣凉茶和中藥的經營模式,在現今香港已經非常罕見。 兒時回憶 出生於凉茶中藥世家,沒料到小時侯的林偉正先生卻極少流連於「春回堂」店內,皆因那時侯店舖的工作環境相比現在要危險得多,小朋友於店內追逐跌撞隨時受傷:「小時侯因為當時舖面仍有用作裁藥片的傳統大型閘刀,店內又不時正在蒸煮或炒製藥材,爸爸認為太危險怕小朋友會受傷,因此盡量都讓我們幾兄分姊妹遠離舖頭。」雖然不像電視劇情節般自小幫父親手,但林先生於九十年代初還是正式接手了「春回堂」的業務:「爸爸大約於1992年時選擇退休,

By Germo Leung
凉・茶・今・昔

文化

凉・茶・今・昔

咖啡、花果茶、梳打類、以至各款COCKTAIL,無疑是現今港人於CAFE享用的飲料首選;然而就在大概半個世紀以前,當時凉茶舖還是年輕人平日熱愛的蒲點,人們於店內一邊欣賞電視節目和聽外國流行曲,一邊呷著的卻是傳統的廿四味或五花茶。 假如當時有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凉茶文化又會否比今天的咖啡更受歡迎﹖ 地道港味 CAFE文化 凉茶,是為中國嶺南地區(包括現今香港、廣州和澳門地區)一種由中草藥結合而成的保健飲品,味道大多苦澀中帶甘甜。由於位處亞熱帶,冬暖夏熱又多雨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病菌,再加上地方水土特性及生活風俗文化的配合,因此當地人特別容易熱氣上火,因此民間普遍流行以藥性偏寒涼的中草藥煎成茶來飲用,從而收清熱生津、去濕解毒之效。 源遠流長 開埠初期上環太平山區一帶是華人聚居地,當時英政府禁止華人享用西醫服務,同時間在港華人更抗拒西醫文化,因此便靠飲用凉茶作醫理保健。後來到了1864年國家醫院才准許華人進入,其後東華醫院於1872年正式成立,西醫才逐漸於香港普及。雖然英國政府相繼引入西醫院和西醫系统,但在十九世紀中後葉時期,香港的醫療仍然以中醫為主,而當中收費廉宜的「凉茶」就更是民

By Germo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