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太空殖民的先驅年代SPACE AGE 富野由悠季的太空創作厎感

高達太空殖民的先驅年代SPACE AGE 富野由悠季的太空創作厎感

◎text_鬼 |◎design_MarcoC

「ZAKS ATTACK O’NEILL 7」by SYD MEAD

1979年於日本開始播放的《機動戰士GUNDAM》(又稱《高達》),故事以地球人 (THE EARTHNOIDS) 與太空殖民 (THE SPACENOIDS) 之間的爭端作引子,從而觸發起人類在宇宙世紀 (UNIVERSAL CENTURY,下稱U.C.) 的首場戰爭。撇開阿寶與馬沙的宿命;機械人的打鬥,高達卡通的另一原創性無疑是建構出一個非常完整、甚至嚴謹的世界觀。延續六十年代SPACE AGE人類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遐想,
《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將天體力學、宇宙殖民地 (SPACE HABITAT) 等學術概念融入動畫設定當中,為《高達》的科幻故事譜上寫實性,成就出一代的經典。

人類定居宇宙學說

《高達》在U.C.時軸的故事裡,講述地球自九十年代開始因為人口過度膨脹而導致資源、糧食不足等問題。然後,世界自1999年正式一體化,各國最終摒棄了國界統一成為地球聯邦,繼而展開了「宇宙移民計劃」。2045年,宇宙殖民地正式動工興建,人類的歷史亦從公元改曆成為宇宙世紀,是為U.C.0001年。然後地球人逐漸移居宇宙,分別於SIDE 1至SIDE 7七個宙域的殖民衛星 (COLONY) 裡定居。

其實早於十九世紀末,已經有小說作者提出過人類定居宇宙的概念,乃至二十世紀初,更有學者著手研究宇宙殖民地 (SPACE HABITAT) 的可行性,從探索居住地的設計開始,至到解決食物、水源、空氣供應以至重力等各方面問題。直至七十年代,更催生出多個宇宙殖民地的設計方案,當中比較成熟的主要就有ISLAND ONE、TWO以及THREE三項設計。

ISLAND ONE,又稱為「BERNAL SPHERE」或者「島一型」,於1929年由愛爾蘭科學家JOHN DESMOND BERNAL發表。設計以一個直徑十六公里的球體為核心,裡面為一個注入空氣的居住空間,適合二三萬人定居。但礙於概念比較簡陋,於是美國物理學博士GERARD K. O'NEILL於1975年期間就嘗試優化ISLAND ONE的細節,將原來的直徑縮小到只有五百米,但左、右兩端就延伸出圓柱狀名為「CRYSTAL PALACE」的農業產區,為島內居民提供糧食供應。衛星並以此為軸心以每分鐘一點九圈的速度自轉,借助離心力作為居住區重力來源。而球體的外圍亦設有反射鏡,用以將太陽光線反射到球體內,模擬地球晝夜環境。然而,因為體積大幅度減小,因此島一型衛星大概亦只能容納一萬以下的人口定居。

島一型,「BERNAL SPHERE」

站在經濟立場,ISLAND ONE似乎並不符合成本效益,於是O'NEILL隨後又為設定稍作修改,成為ISLAND TWO (島二型)。基本上,O'NEILL的島二型跟島一型無異,只是衛星的直徑延伸至一千八百米,足以容納更多人口以應付島內各項產業的生產效益。縱然球狀設計在氣壓分佈、遮屏外太空幅射的效果比較理想,但基於建造的複雜性以及成本考量,於是在1975年期間,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在加州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又發表了另一項名為「STANFORD TORUS」的宇宙殖民地設計,引用「火箭之父」WERNHER VON BRAUN的「ROTATING WHEEL SPACE STATION」為藍本,以冬甩形環狀管道取代球體形式,直徑同樣為一千八百米,居住人口卻最多可以達至十四萬。因為宇宙殖民地依靠自轉的離心力作為「人工重力」,因此島一型的內部愈接近旋轉軸心,理論上重力亦相對愈低,因此衛星內有不少空間實際都不宜居住,於是STANFORD TORUS就修正了以上的弊端,一方面節省建材,同時又提升空間運用比率。

島二型,「STANFORD TORUS」

同樣歸類為ISLAND TWO的STANFORD TORUS以每分鐘自轉一圈的速度為管道內壁製造0.9G至1G的重力,而中心低重力部份就成為產業區塊以及連接管道的交通樞紐;而反射鏡則分別設於軸心以及環面下方,陽光先從底端大反射鏡反射至軸心,再經中央折射到管內壁。而設計於1997年又引申出另一更巨型的「BISHOP RING」指環型方案,採用開放式設計,以高強度納米碳管取代鋼材打造,直徑可以長達五百公里,在後來的電子遊戲《HALO》當中,概念更成為了一件秘密武器。

至於比較廣為人知的宇宙殖民地方案,則是GERARD K. O'NEILL於1976年發表的ISLAND THREE。設計又稱為「O'NEILL CYLINDER」,呈圓筒狀,由兩組直徑八公里,長三十二公里的圓柱體組成,兩座柱體分別以相反方向旋轉,以抵銷旋轉時的進動 (PRECESSION) 所產生的陀螺效應,讓衛星能夠準確對準太陽。而U.C.的世界當中的「COLONY」,亦是以島三型為藍本,詳細於後面的篇幅再續。

島三型,「O'NEILL CYLINDER」

LAGRANGIAN POINT

殖民衛星的拉格朗日點是甚麼?

在原來的《機動戰士GUNDAM》動畫當中,雖然沒有著墨描述各個殖民衛星 (COLONY) 所處於的位置,不過隨著後來的小說、漫畫,加上《機動戰士GUNDAM THE ORIGIN》、《機動戰士GUNDAM MS IGLOO》等動畫系列更詳盡的補充說明,就明確指出在U.C.世界當中,SIDE 1至SIDE 7的殖民衛星實際是依據「拉格朗日點」佈置於地球與月球軌道的五個點之上。

天體力學中的拉格朗日點 (LAGRANGIAN POINT),又叫作平動點,是十八世紀由瑞士數學家LEONHARD EULER以及意大利數學家JOSEPH-LOUIS LAGRANGE根據二體引力場推算得來的五個特殊解 (PARTICULAR SOLUTION)。所指的就是當兩個天體環繞運行,它們的空間中就有五個點 (L1至L5) 可以放置第三個物體,透過萬有引力之間的平衡,從而令該物體與原來的兩個天體相對位置保持不變。而拉格朗日點是可以存在於任何三體系統當中,如太陽-地球系統;又或者地球-月球系統。

在高達動畫裡面,各個殖民衛星就是跟據地球-月球系統的拉格朗日點定位於L1至L5之中,讓SIDE 1至SIDE 7能夠在月球軌道上保持相對靜止狀態。而位處地球與月球之間的L1,故事中就稱為拉格朗日一號宙域,就是SIDE 5衛星群——魯姆 (LOUM) 的所在地,亦是人類進入宇宙世紀後爆發首場大型會戰——魯姆會戰的宙域,戰爭最終幾乎摧毀了整個SIDE 5殖民衛星群,只剩下一座名為TEXAS的殖民地。至於動畫的男主角阿寶,就是居住於離月球最遠的拉格朗日三號宙域SIDE 7——諾亞 (NOA) 之中。

而自護軍的據點則是位處月球背面的拉格朗日二號宙域SIDE 3——慕佐 (MUNZO),並以兹姆市 (ZUM CITY) 為自護公國的首都。當時人類更發展出小行星拖曳技術,能夠從木星附近將擁有礦物資源的小行星拖曳到拉格朗日點之上,於是自護公國就利用所羅門 (SOLOMON)、阿巴瓦空 (A BAOA QU) 作為前線要塞,並與月球背面的格拉拿達市 (GRANADA) 組成一道無形的防線。而地球聯邦於太空的宇宙基地,則是鄰近SIDE 7的月神二號 (LUNA II)。

值得一提是拉格朗日點中,以L1至L3為相對不穩定的宙域,而現實之中位處L1、L2、L3之上的衛星都需要軌道位置固定技術作軌道調整,因此L1、L2以及L3又被稱為暈輪軌道 (HALO ORBIT),而故事中阿寶親手製作的寵物機械人——哈囉 (HARO),據說其名字就是源於「HALO」ORBIT,並不是HELLO。

殖民衛星運作原理

前文提到《機動戰士GUNDAM》中的殖民衛星 (COLONY) 是以GERARD K. O'NEILL博士的ISLAND THREE方案為設計藍本,不過比起O'NEILL CYLINDER,故事中的殖民衛星則是由一個直徑六點四公里,長三十六公里的圓筒構成,設計亦分別有「開放式」以及「封閉式」兩種。開放式的設計圓筒內共劃分成六個區塊,當中三個區塊為居住區域;另外三個區塊則是透明外壁,用作引入反射的陽光。相對連接於圓筒外壁為三面巨大反射鏡,主要用作調整圓筒內的光暗從而營造地球的晝、夜生活環境以及利用太陽能作發電用途,因此每個殖民衛星的軸心都需要對準太陽 (自護公國的SIDE 3為例外)。

圓筒的前端則連接一組直徑約十四公里的圓環,主要為農業區塊,為殖民衛星內的居民提供穩定糧食供應。而圓筒前、後端為工業區,中間軸心無重力部份主要就用作與其他衛星、地球、月面城市往來的太空港。殖民衛星內同時又引用「遠心重力裝置」技術,透過圓筒內每兩分鐘自轉一圈的速度產生接近1G的重力,亦因為圓筒的半徑大於五百米,因此在殖民衛星內生活的居民不會因旋轉速度而感到暈眩不適。當然,跟前面提及過的島一型、島二型一般,屬於島三型設計的殖民衛星,人工重力一樣局限於內壁部份,於是愈是接近旋轉軸心,理論上重力亦相對愈小,因此殖民衛星內的建築,一般都不會超過十層樓高。

在高達故事中,同時又虛構了人類移居宇宙之後,因為生活環境的重力減少 (人工重力一般維持於0.9G水平),卻促進了精神領域上的成長,甚至擁有與人心靈溝通的超能力,是為「新類型人」(NEW TYPE,簡稱N.T.),因此在小說以及後來的《機動戰士GUNDAM UC》中亦曾提及在殖民衛星內,高層建築的價格因為需求而相對高昂,只有富裕人家才有能力居住高層的樓房。

A. 殖民衛星前端的軸心,主要用作太空港,以及管制機構設施等用途。
B. 直徑十四公里的圓環,用作農業生產用途,讓殖民衛星在糧食上能做到自給自足。
C. 巨型反射鏡,用作採光,透過調較鏡面角度控制園筒內生活區塊的晝夜,以及利用太陽能作發電用途。
D. 開放式設計的透明外壁。
E. 圓筒內的居住區塊。
F. 殖民衛星內主要以電能車作代步工具,衛星的外壁又會設有地下鐵等公共交通設施。
G. 圓筒的前、後兩端主要用作工業設施用途。

《機動戰士GUNDAM UC》封閉型殖民衛星

SIDE 1、2以及SIDE 4至SIDE 7的殖民衛星均採用「開放式」設計,圓筒內有一半的面積都用於透明外壁;然而,在U.C.世界當中就只有SIDE 3是屬於封閉型,即內壁全部面積均是居住區域,因此比起開放式能容納多一倍的人口,以解決自護公國本身的人口膨脹問題。封閉式殖民衛星沒有反射鏡裝置,主要是位處拉格朗日點二號宙域的SIDE 3大部份時間都被月球遮擋,因此自護利用了米諾夫斯基核融合爐技術 (故事中虛構的物理技術) 於圓筒軸心建造了人工太陽,而在2010年播映的OVA《機動戰士GUNDAM UC》當中,亦有交代人工太陽是一個溫度極高的發光管,即使在夜間,都一樣會發出微弱的光線。

殖民衛星成戰爭武器

79年播映的《機動戰士GUNDAM》其實只約略交代過一年戰爭的成因,其實早於戰爭開端,即宇宙曆0079年1月3日,自護公國正式向地球聯邦宣戰不足四十小時內,軍隊就發動了「不列顛作戰」計劃奇襲SIDE 2殖民衛星群,又以神經毒氣殘殺衛星內的居民,並把當中的「伊菲修島」(ISLAND EFFICIAL) 殖民衛星裝上引擎,將之作為大殺傷力武器推向地球,目標是墜落並摧毀地球聯邦位於南美的軍事基地,最終卻誤落於澳洲的雪梨上空,造成三億二千多萬地球人死亡。而將殖民衛星當成武器的情節,在往後《機動戰士GUNDAM 0083 STARDUST MEMORY》中仍然繼續出現。

Read more

跟日本寫真攝影師米原康正 探索原宿潮流變遷

跟日本寫真攝影師米原康正 探索原宿潮流變遷

由90年代的雜誌編輯轉型為攝影師和策展人,米原康正在過去30年主要在原宿從事各項工作。他以獨特的視角,發掘原宿的新店舖,並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地區持續創作和探索。 如何從雜誌編輯變情色攝影大師? 相信不少人對於米原康正的印象都離不開「情色攝影大師」這個稱號。1995年,日本潮流雜誌《egg》創刊,他便加入成為編輯。至於為甚麼會開始拍照呢?其實因為每次拍攝模特兒時,雜誌攝影師準備燈光的時間過長,於是米原隨手拿起即影即有相機嘗試拍攝。沒想到這些照片在雜誌刊登後非常受歡迎,更慢慢塑造出個人獨特的攝影風格。雖然經常為性感模特兒、女星拍照,不過不要以為他艷福無邊,其實每次拍攝太太也會監場幫忙。 涉谷系辣妹造型幕後推手 90年代,米原康正在《egg》雜誌上不斷拍攝這類照片,帶起了Gyaru辣妹文化的興起。Gyaru是英文「Girl」的日文發音,始於1970年代,指的是身穿時尚服裝的女性統稱。1995年,未滿18歲的安室奈美惠離開女子組合Super Monkey's,以「單飛」的形式推出個人大碟,迅速成為日本歌壇的超級天后,並引領了小麥膚色的風潮,慢慢更演變成大家熟悉的涉谷系辣妹造型。這種打

By 占咪 Jimmy Lui
一年沖涼一次!動員超過120名僧侶

一年沖涼一次!動員超過120名僧侶

「清潔」在日常生活中帶有幾分勞動意味,但為這個行為加添儀式感,它便昇華成一場莊嚴的修行。每年8月7日,日本奈良東大寺也會為大佛進行「大掃除」,清潔這尊千年古佛身上累積的灰塵。由早上7時開始,超過120名身穿白衣的僧侶及信眾便會在東大寺集合進行淨身儀式,隨之開始一年一度的清掃及擦拭,整個過程長達約兩個半小時。 0:00 /0:25 1× 連Muji也要紀錄東大寺大佛? 記得Muji這條以「掃除」為主題的宣傳企劃嗎?藉由清洗船隻、刮洗外牆、擦洗大象、街頭擦鞋等多個畫面捕捉打掃背後的美學,而其中令人最深刻的莫過於是清潔大佛那幾秒。好幾個白衣僧侶坐在一個「籃子」裡,被拉到約15米高大佛的頭部位置,在相當於五層樓的高度為大佛拭身。最有趣的是他們背後分別寫著「東」、「中」、「西」,以代表他們負責的部份。 東大寺是全球最大木造建築? 據日本旅遊媒體「訪日ラボ」及「口コミコム」去年統計,在奈良縣熱門旅遊目的地排行榜中,榜首位置屬於餵鹿勝地奈良公園,而東大寺穩居第二位,東大寺大佛殿則高踞第五位。東大寺有甚麼

By emily
盤點星級私人飛機,Drake的波音767竟是免費?

盤點星級私人飛機,Drake的波音767竟是免費?

作為一般尋常百姓,擁有一架超跑都已經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不過對於舉世知名的明星、名人,單純名車、豪宅或者都不足以突顯身份,要跟Michael Jordan、Drake一樣,養得起自己的私人飛機先至夠架勢! 籃球之神的「象紋」噴射機 Michael Jordan最近花了200萬美元買下一輛訂製電能跑車;另一邊廂又斥資7,000萬美元,購入了最新款的Gulfstream 650ER私人噴射客機。不過於2016年,籃球之神其實已經擁有一架Gulfstream的G550,但相比之下650ER擁有0.925馬赫(接近音速)的最高航速,總言之就是一個字,「威」! 最高調私人座駕 有人擁有私人飛機是為了私隱;反觀Michael Jordan的650ER設計卻是異常高調。當中就包括引擎部份刻意印有「N236MJ」的編號,既象徵他的23號球衣、亦代表他曾奪得過6屆NBA總冠軍。至於外觀跟G550一樣,650ER的機身引用了Air Jordan 3鞋面的象紋圖案為主調,不過今次就換上了銀黑配色。而單單是塗裝就花費了50萬美元。而飛機內部就設有小型酒吧、私人臥室。單是每年的營運成本,就高達280萬

By 鬼
香港即將擁有1:1 高達立像? 您最想Gundam站立邊度? 離島高票過港島

香港即將擁有1:1 高達立像? 您最想Gundam站立邊度? 離島高票過港島

1:1高達要來香港? 「The Gundam Base快將進駐香港!!」消息震撼高達迷,香港會否繼靜岡、台場、橫濱、上海、福岡、大阪後,成為另一有高達站立的地方?我們當然熱切期待。而消息一出後,大家都熱烈參與討論,一致認為香港值得擁有一台1:1高達,因為自《Z高達》起,便曾多次以香港作為場景。 Z高達 嘉美尤大讚香港真係好靚 高達系列與香港早有淵源,1985年《機動戰士Z高達》,TV版第17話便以《香港》命名,其中主角嘉美尤甫抵埗,便大讚「這個城市真係好靚」。及後更有一場高達Mk-II與Psycho Gundam重高達的城市混戰,戰場竟是港島西營盤。 阿寶曾踏足西營盤 Gundam Mk-II現身成經典 80年代香港的霓虹招牌、電影、與未清拆的城寨完全迷倒日本人,也吸引《Z高達》來香港「取景」。高達Mk-II與Psycho Gundam在招牌與樓房密集的西營盤開戰,成了經典場口,科幻作畫大師高荷義之更將情景繪製成模型盒,

By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