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笑容才是主流美學?
早前擔演Eleven的Millie Bobby Brown在《Stranger Things》第五季的倫敦首映時,攝影師不斷叫她展露笑容,她忍不住反駁一句「Smile? you smile!」後隨即轉身離開。這成為Gen Z整頓職場又一經典時刻,然而拍肖像照片時應該要笑嗎?原來百多年前,不露笑容是普遍不過的事。


照片是最重要的文獻,而留給後世最令人難堪的,莫過於那愚蠢可笑的笑容被永遠捕捉定格。
A photograph is a most important document, and there is nothing more damning to go down to posterity than a silly, foolish smile caught and fixed forever.
- Mark Twain

階級美學!不快樂的年代
早期肖像繪畫與攝影作品裡的主角大多都是一副嚴肅表情,笑容欠奉。最大的原因是技術規範,被攝者必須長時間保持同一表情,展露笑臉容易顯得僵硬而不自然。再者當時美的準則並不一樣,19世紀以前歐洲貴族肖像視嚴肅克制才是美,公開露齒笑則被視為庸俗。不笑,才是高貴的表現。


笑容出現的一刻
英國女攝影師Mary Dillwyn於1858年所拍下的《Willy Smiling》,是歷史上第一張有笑容的照片。隨著攝影技術提升,曝光時間縮短,攝影從莊嚴的紀錄演化為捕捉生活與情感的媒介。笑容從不合時宜的失態,變成真實、親密與自由的瞬間。然而來到當代社會,鏡頭前的微笑,或許比百年前的嚴肅神情更難誠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