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便拍坂本龍一 要認識的日本攝影師!

他的名字叫小浪次郎,1986年出生於東京,2017年開始旅居紐約。《The New York Times》、Supreme、Ralph Lauren、Calvin Klein等也找他合作,活躍於國際舞台。 小浪次郎於畢業前已涉足攝影,2009年曾出版Zine《Dim the light》;自出道以來備受讚賞,2010年獲富士攝影沙龍新人獎。20歲時更獲得第一份商業委託工作:到北海道拍攝坂本龍一為期四天的錄音過程,這成了他至今難忘的回憶。

小浪次郎第一份工作:拍攝坂本龍一
「當我第一次聽到坂本龍一在那裡演奏時,感覺就像一道閃光劃過鋼琴。我想傳達他創作音樂的張力,所以故意拍得模糊。」教授創作歌曲空檔期間獨自走到山裡去,他坐在地上靜靜聆聽山林的聲音大約一個小時之久,那刻小浪次郎意識到原來不平凡的人懂得如何磨練自己。小浪次郎開始遠距離拍攝,逐步靠近如獵人般取景指下教授的身影。當時他心想若不如此嘗試便無法拍出好作品,寧可後悔也不願退縮。身為攝影師的他,渴望透過鏡頭呈現連被攝者本身也無法看見的風景。從那時起,便一直抱著「想拍就拍」的信念去拍。

為何小浪次郎20歲便有機會拍教授?
相信不少攝影畢生師想拍教授但也沒法拍,小浪次郎卻能在工作起步點便獲得這個難得的機會。原來,一切並非偶然。當時小浪次郎經常主動帶作品去拜訪想合作的人,主動出擊。「畢竟我當時甚麼都不懂,心想既然想在喜歡的雜誌工作,那麼直接把作品給雜誌製作人看就行了,於是就這麼做了。」一拍便拍了教授超過10年,在日本拍在紐約也拍;在所有照片中,他特別喜歡第一張和最後一張照片:「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我一直很尊重他。」


父親是小浪次郎拍攝的理由
小浪次郎的攝影生涯始於用鏡頭記錄自己的父親。17、18歲時開始對攝影有興趣,看過Wolfgang Tillmans的攝影展後令他領悟到攝影的力量;真正思考自己究竟想拍甚麼時,腦海內浮現的就是自己的父親。當時父親正飽受病痛折磨,自己已獨自在東京定居約兩年,雖然想去探望卻有點畏懼、有些羞恥,於是便以攝影為藉口,把相機當作盾牌去見他。父親其實並不喜歡被拍,但兒子拿起相機對準拍他時,他卻坦然接受。第一張初為父親拍攝的照片,至今仍是他的最愛。從2006年開始連續拍了8年,私密地揭露二人次間的關係,透過鏡頭分享彼此的時光,2013年推出攝影集《父をみる》。


小浪次郎想像20年後回看
不論是拍父親還是教授,小浪次郎認為拍攝人物時最重要是第一張與第二張。「我相信在持續面對被攝者的過程中,必然會與對方建立起某種關係,而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也會隨之改變。」他的作品會隨著與被攝者靈的關係而呈現出不同的模樣。「不過拍攝父親時,我盡量試圖避免讓他產生『正在被拍攝』的強烈意識,同時尋找能讓他稍感自在的瞬間。」在小浪次郎的妻子誕下女兒不久,父親離世了。旅居紐約後,他也不停拍。「就像我認為8、90年代的紐約街景比現在的風景更美一樣,我現在拍攝的照片,在20年後被人看到時,或許會顯得彌足珍貴。」


回看,才是向前走的動力。小浪次郎最新攝影集《I.D 1986》算是個人回顧,回看20歲開始攝影的自己。那是一個下雨天,他跟穿著運動衫的朋友在高円寺散步。「現在看著這張照片,即使是過去的事情也感覺煥然一新。我期待著那種能喚醒最初衝動的感覺,我期待這樣的日子。」這個月他將在東京舉行與其攝影集同名的個展覽,展出超過100件作品,由早期攝影作品、在東京街頭學習的創作,以至近期在紐約的照片等。若大家身在日本,不妨一看。



I.D 1986
日期:9月19日至11月2日
時間:12:00至19:00
地點:東京agnès b. galerie bout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