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拉麵,日本人更愛咖哩!日式咖哩的做法源自何處?

下北澤區咖哩食店風格多元,日本、印度、東南亞⋯⋯ 咖哩外,更有湯咖哩、咖哩漢堡、咖哩燒肉屋、甚至咖哩凍飲,是名乎其實的咖哩激戰區。根據「下北澤商店連合會」資料所得,下北澤舆世田谷區現有咖哩食店共有116家,被稱為東京之「Curry Town」也是實至名歸。

比起拉麵,日本人更愛咖哩!日式咖哩的做法源自何處?

日本人一年可以食60億碗拉麵,但咖哩飯卻遠超此數,食足100億份!國民狂熱程度,堪稱「食咖哩大國」。日本咖哩一向給人的印象就是「好甜」、「唔夠辣」,其實日本食咖哩,何只大家口中的「日式Karē」。印度、歐洲、泰國、以至印尼蘇門答臘 ⋯⋯做法不同,風味不同,食法亦包羅萬有。由NIGO創立、在香港開設海外首店之CURRY UP,則走「北印度流派」之辣味路線。

日本咖哩起源

咖哩最初在18世紀晚期由印度傳入英國,其後一本在1861年出版的流行食譜《Household Management》,開始鼓勵人們使用咖哩粉,藉此把烹調時間大幅減少,並借蘋果和麵粉添加甜味和濃稠度。這種英國咖哩日後成為了現今日本咖哩的基礎,而咖哩在登陸日本時也被視為歐洲料理多於印度料理,亦是現今流行的「歐風」。

日本咖哩並非直接以印度咖哩為基礎,而是發展自己被西洋飲食文化薰陶過的「歐風」咖哩,甚至逆輸入至英國。日本人第一次見到咖哩是在幕末時候,而第一名接觸咖哩飯的日本人是山川健次郎,明治4年,他在赴美留學的船上首次接觸到咖哩飯。明治6年,日本咖哩飯正式成為軍校食品。

明治初期日本咖哩烹調法

文獻記載日本最早的日語咖哩食譜出現於1872年,當中材料包括:蔥、薑、蒜、牛油、蝦、鯛魚、蠔、雞肉、蛙、小麥粉和咖哩粉。明治時代,日本文豪夏目漱石(亦即1,000円紙幣上那個男人),他在著作《三四郎》中,主角在本鄉路邊的「淀見軒」吃咖哩飯一幕,深深打動到當時讀者,並令「吃咖哩飯」這回事變成一種時尚態度。

日本咖哩點解偏「甜」?

戰後,1948年,咖哩被引進入學校的「給食」餐單中,由於容易刺激味蕾,所以很受小朋友歡迎。及至1963年,House Foods食品公司推出了Vermont盒裝咖哩,從此正式進入家庭。特別是加入蘋果和蜂蜜,使咖哩變得更甜美,令大人和小朋友也可以開心地一起吃。

自小培育食咖哩習慣

1982年,全國學校營養師協議,呼籲將孩子們喜愛的咖哩作為全國學校供餐選單,並將1月22日制定為「咖哩日」。咖哩正為日本人日常不可缺少之「國民飲食」。2024年1月1日能登半島大地震,災後復興第一餐學校「給食」,都選定咖哩為主要餐單。

《孤獨搖滾》.下北澤咖哩文化火紅起來的催化劑

古着店林立,亦有各樣文化活動,同時這裡亦是「咖哩之城」。混雜不同元素於一身,卻又和諧共存,令下北澤變得更有趣。近年外國人到日本,「食咖哩」亦成為重點旅遊項目之一。尤其去年動漫《孤獨搖滾》大熱,將東京下北澤變成「聖地巡禮」熱點。

《孤獨搖滾》劇情中主角之一山田涼吃咖哩飯的場面,深深打動Fans,更紛紛走到真實場景、下北澤「46ma」吃咖哩飯和打卡。《孤獨搖滾》舆下北澤產生連動,大肆宣揚「Curry Town」之地位,令當地所舉行之年度盛事《Curry Fes.》(每年也超過10萬人參與)大收旺場 。

咖哩激戰區.下北澤

下北澤區咖哩食店風格多元,日本、印度、東南亞⋯⋯ 咖哩外,更有湯咖哩、咖哩漢堡、咖哩燒肉屋、甚至咖哩凍飲,是名乎其實的咖哩激戰區。根據「下北澤商店連合會」資料所得,下北澤舆世田谷區現有咖哩食店共有116家,被稱為東京之「Curry Town」也是實至名歸。

茄子Oyaji .音樂人主理下北澤咖哩老店

受外國觀光客推崇,所以「茄子Oyaji 」亦成為傳媒追訪對象,雖是已有34年歷史的老店,但人氣度依然超高。第二代店主西村伸也,10多歲至20多歲時多在九州進行音樂活動,28歲時來到東京發展。當時在下北澤舉行演唱會,發現這地區在演劇、時尚、音樂等都充滿了魅力,所以非常喜歡下北澤。 

西村先生非常喜歡咖哩,亦一直知道「茄子Oyaji 」的存在,並一邊做音樂,一邊模糊地想著"總有一天想做咖哩",所以他在店裡開始修行。 西村先生本來想開自己的咖哩店,但是上輩退休的時候,如果自己不繼承的話,「茄子Oyaji 」就會被關起來,他接受不了下北澤沒了這家店,所以決定繼承。

「茄子Oyaji 」店內掛著唱片,還售賣原創T恤,在這方面也覺得是和下北澤文化融為一體的店。「茄子Oyaji 」手寫感的Menu內容很簡單,咖哩飯總共有雞肉、牛肉、蔬菜、野菇四種口味,還有一個特製版,再加100円、200円或250円就可以加點飲料,或是加500円搭成晚餐套餐。

從各方評價所得,「茄子Oyaji 」的咖哩是「在家裡吃的美味咖哩的感覺」。

「咖哩之聖地」神保町

將神保町建造成「咖哩之聖地」,一個「可以一隻手拿著書本看,另一隻手用餐具吃咖哩」的地方。 「咖哩與書本」,是要帶出一種「今天我們該去哪裡?逛了那家書店那家書店,然後…我們去那家咖哩店吃咖哩吧。」的神保町獨特文化

說起文學與咖哩,就不得不提全球書店最集中的日本「書店街」- 神保町 。下北澤有「咖哩之城」美譽,而神田神保町一帶則更厲害,被廣泛稱為「咖哩之聖地」!據媒體「散步の達人」記錄所得,神田神保町一帶共有超過400家咖哩店,絕對是「咖哩超激戰區」。從2011年起,該區更會在每年秋天舉辦年度「神田咖哩大獎賽」,令其形象逐年提升。

牛油x薯仔x芝士 .神保町爆錶咖哩料理「Bondy」

位於書店街神保町的「Bondy」咖哩料理,由內裝至咖喱烹調都走元祖「歐風」路線,並曾在「神田咖哩大獎賽」中獲奬。被評價為品嘗過一次就忘不了的「Bondy」咖哩,秘藏的香料混合物營造出絕妙風味。將豐富的乳制品和多種蔬菜、水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入口即化般的美味。不可思議的辣味中隱藏著甜味,並在醬汁的發源地法國,採購原創手工醬汁,變奏出精緻和諧的味道。招牌菜蒸薯仔配搭牛油方塊在餐前奉上,咖哩+白飯更鋪滿芝士,全爆錶組合。

日本咖哩連扭蛋都出埋

有得食當然要有得玩,扭蛋玩具新晉廠牌Qualia,推出咖哩扭蛋毛公仔系列便十分受歡迎,頭巾大叔、薄餅 、芒果奶昔 、咖哩銀杯 、銀碟咖哩飯(甜)、銀碟咖哩飯(辣) 。

推介咖哩店

46ma

地址:東京都世田谷区北沢2-7-2 2F
交通:距離下北澤 194 米
Instagram: @46ma_shimokitazawa

茄子Oyaji 

地址:東京都世田谷区代沢5-36-8 アルファビル 1F
交通:距離下北澤 250 米
Instagram: @nasuoyajicurry

Bondy神保町本店

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2-3 神田古書センター 2F
交通:距離神保町 77 米

Read more

用《週刊少年Jump》製作名椅  集英社辦公室公開!

用《週刊少年Jump》製作名椅 集英社辦公室公開!

《週刊少年Jump》最近又有新搞作,推出「Jump LAB」服務讓漫畫迷可從歷代人氣作品中挑選心動角色或傳奇分鏡製作專屬周邊。出版《週刊少年Jump》的集英社企劃一波接一波,又接連推出《鬼滅之刃》、《咒術迴戰》等大作,背後的大腦究竟是怎樣育成?早前公開的全銀色辦公室大概就是答案,是孕育動漫黃金世代的「大腦基地」。 集英社新辦公室樓底只有2米多? 集英社TOON FACTORY新辦公室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主要處理漫畫內容繪製、分鏡設計及連載作品編輯的工作。由此除了要顧及舒適度,更需要有激發創意思考的潛力,這個任務便交由2年前主理辦公室第一期的GAMMA Architects負責。面對僅有一面牆設有開口,且天花板高度僅約2,200mm所營造的壓迫感,團隊沒有視限制為缺陷,反而轉化為一種視覺延伸感的開闊感。 在漫畫格子裡工作 新辦公室以銀色點綴,未來感滿滿。建築團隊採用非傳統裝修物料挑戰空間限制,請工匠親手將長約20,000米的耐熱鋁箔膠帶疊貼在天花及牆身上。反光的膠帶表面將自然景觀引入室內之餘,更隨光影變化而構成不同層次深度,呈現出如漫畫中「集中線」與「流線」的動態視覺效果,彷似

By emily
IKEA又贏?廣告零商品鏡頭

IKEA又贏?廣告零商品鏡頭

瑞典IKEA的最新宣傳企劃「Wherever Life Goes」相當大膽!不放任何實體商品,只有特寫的臉部表情或肢體動作,以單一鏡頭揭露人生不同篇章。隨之加上IKEA經典的商品價格標籤,巧妙地將價格標籤轉化為生命故事的見證人,暗示品牌默默伴隨著每位主角面對失去或重新開始。 0:00 /0:30 1× 由女孩淚流滿面加上搬家紙箱的價格標籤到雙胞胎超聲波配嬰兒床的標價,及至孩子練習小提琴出現隔音屏風的價格,透過5部影片刻劃人生的轉捩點。 0:00 /0:15 1× IKEA由日常生活入手! 一個吻不止是一個吻,這可能是一段關係的開始,意味著家裡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企劃由瑞典廣告公司Åkestam Holst NoA操刀,從產品功能轉向情感共鳴,展現出品牌與生活的密切連繫。雙方合作多時,去年的「Everyday Energy Thieves」及至早年的「Where Life Happens」也以類近思維創作,只

By emily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早前奇洛李維斯與女友在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Roden Crater》拍下熱吻照,因超現實得如AI而引起熱論,令藝術家之名再度獲提起。James Turrell之作其實不難接觸得到,近一點在日本瀨戶內海也找到其常設展。近日公佈明年初夏(6月19日)將在丹麥ARoS Aarhus Art Museum帶來其最大規模作品《As Seen Below - The Dome》,直徑達40米而高約16米,令人甚為期待。 James Turrell為丹麥帶來全新文化地標 歷經10年時間籌備,此為James Turrell的「Skyspace」系列中最宏大的篇章,同時作為美術館擴建計劃「The Next Level」的重頭戲。觀者需經由地下通道步入一個封閉而開闊的圓頂空間,極簡主義的建築結構將天空緊緊環抱,階梯級座位環繞延伸。光線並去用來勾劃而是作品本體,觀者抬頭仰望體驗成就了整件作品。光線、時間與空間,變得夢幻。 James Turrell與地平線共舞 生於1943年的James Turrell年少時便取得飛行執照,在天空中觀察到光線與色彩隨高度、時間及至天氣的變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