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有「重慶市場」?

最近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舉辦的「鐵鳥凝視:戰時航空照片中的九龍」展覽裡,展示了近百張相片記錄日佔時期的深水埗、九龍城和油尖旺區地景。這批照片為盟軍和日軍在三萬呎高空的偵察機上所捕捉的影像,偵測地貌以為空襲前作好準備。這些冰冷的軍事記錄,在80年後的今天成了珍貴的視覺檔案,填補香港歷史中的空白。

花50萬港元重現香港歷史?
兩年多前,計劃負責人兼歷史學者鄺智文與一位美國歷史學者交流時,得知對方從美國國家檔案館取得冷戰時期的航空照片。由此推使他向檔案館查詢是否保存有香港二戰時期的航空照片,結果得到正面回應,最後團隊花費約50萬港元複印了約300至400張香港戰時的照片。當時美軍大多使用Fairchild K-17相機(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設計)進行高空拍攝,這批照片於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30日的日佔期間拍攝,為盟軍和日軍在三萬呎高空的偵察機上所捕捉的影像偵測地貌為空襲前作準備。


重慶大廈前身為重慶市場
照片雖原為軍事目的而拍攝,卻確切記錄了當時的城市景觀。有些消失了建築得以重現眼前,如謎一般的圓形商:「重慶市場」(Chungking Arcade)。建築於1941年落成,在1960年代初被拆卸,並重建為今日的重慶大廈。同時,也可以清楚看到初代只有一片草地的啟德機場面貌。



展示照片以外,展覽更邀來無瑣事事事務所製作雷生春、南昌押等戰前多幢建築模型,當中包括位於何文田農圃道1號的協恩中學主樓。於日佔期間課室被改成馬廄,戰後更一度被徵用為軍營。這幢現代主義建築大致保存完好,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展覽選址於饒宗頤文化館、中電鐘樓文化館及廣華醫院三座富歷史意義的建築舉行,其中饒宗頤文化館內更設有一幅2米乘3米、由多張航空照片組成的九龍區大型地圖。若想再多了解戰時拍下的港島及新界 ,更可一讀鄺智文早前出版的《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從另一角度探究香港在自然及人文地貌方面的變遷。

鐵鳥凝視:戰時航空照片中的九龍
地點:饒宗頤文化館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1日
時間:10am-6pm
地點:中電鐘樓文化館
日期:即日起至12月10日
時間:星期二、三、五至日10am-6pm
地點:廣華醫院
日期:即日起至11月30日
時間:11am-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