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社交平台熱話,被譽為今年的「神褲」- GU Barrel Leg Jeans

Threads社交平台熱話,被譽為今年的「神褲」- GU Barrel Leg Jeans

「闊褲」不經不覺已經流行上好一段日子。由早年人們都吹捧修腳、上闊下窄版型的Balloon Shape設計;後來外國又興起傳統水桶型Baggy闊褲,這股寬鬆剪裁的潮流,至近年又逐漸醞釀出「Barrel Cut」的新趨勢,並且從最初的女裝範疇延伸到男裝領域,Barrel Cut的魅力,今年尤其勢不可擋!當中最大的推手,就莫過於主打年青、大眾化市場的GU。自今年春夏GU首度把Barrel Cut融入牛仔褲設計,並於男、女裝系列均推出一款名為「Barrel Leg Jeans」的闊褲作品,旋即於網絡世界帶來極大回響,甚至在Threads的帖文上,GU Barrel Leg Jeans更贏得了「神褲」的稱號。

甚麼是Barrel Cut? 

潮流闊褲當道,男裝早年流行過8、90年代的「水桶」型Baggy Jeans;相對女裝則是比較早興起Barrel Cut的闊褲版型。而所謂的Barrel Cut,就是長褲呈圓弧型輪廓,有別於以住Balloon Pants那大腿寬闊,然後小腿修窄的「蘿蔔褲」剪裁;Barrel Cut由合身的腰圍開始,至大腿部份才逐漸寬鬆,直到膝頭以下就回復Tapered Cut的修腳形式,令Barrel Cut長褲擁有獨特的形狀,起到修飾腿部曲線的視覺效果。

神褲究竟有多「神」?

GU推出之神褲Barrel Leg Jeans,就擅用了裁剪技術,令原本寬鬆剪的牛仔褲款都一樣可以做到Barrel Cut的獨特「繭形」外觀。當中Barrel Leg Jeans女裝設計就透過膝頭部份的打摺細節營造出長褲的圓弧形狀;至於男裝款式則特別將打摺部份轉移至褲腳位置,以另一種簡潔、不經意的方式凸顯Barrel Cut輪廓。而GU的Barrel Leg Jeans之所以在Threads等社交平台被封「神褲」,更在於Barrel Leg Jeans雖然細分成男、女裝,設計定位其實都傾向中性(Unisex)。如是者想Barrel Cut效果更清楚明確,男生都可以挑選女裝款式。

最高CP值繭形闊褲!

GU的Barrel Leg Jeans之所以神,另一關鍵固然是大眾化的定價。憑藉剪裁上的巧思,為牛仔褲同樣帶來修飾腿線的Barrel Cut效果,HKD199的價格實在無可挑剔。而且GU的男、女裝Barrel Leg Jeans都分別提供多款顏色選擇,以迎合不同造型需要。是故Barrel Leg Jeans今年春夏面世,甫推出就火速售罄,坊間更是一褲難求,難得今個秋冬GU決定把Barrel Leg Jeans重新上架,要是之前錯失入手了「神褲」的入手良機?就要好好把握今次重遇的機會。

連Formal Streetwear都搭配得到 

Barrel Leg Jeans設計延續了時下流行的寬鬆剪裁,牛仔褲細膩的洗水加工,保留街頭時尚獨特的格調,加上GU特別為Barrel Leg Jeans調配多款顏色選項,更造就Barrel Leg Jeans在造型方面可以有更高可塑性。一般街頭風格的穿搭固然能夠輕鬆駕馭;至於深灰、復古棕等比較沉穩的色調,配搭恤衫、針織等較成熟單品,亦正好迎合今年外國媒體都吹捧的「Formal Streetwear」成熟風格,絕對是今年推介之造型新嘗試。

GU
https://www.gu-global.com/hk/zh_HK/

即時入手:
男裝Barrel Leg Jeans $199
女裝Barrel Leg Jeans $199

Read more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早前奇洛李維斯與女友在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Roden Crater》拍下熱吻照,因超現實得如AI而引起熱論,令藝術家之名再度獲提起。James Turrell之作其實不難接觸得到,近一點在日本瀨戶內海也找到其常設展。近日公佈明年初夏(6月19日)將在丹麥ARoS Aarhus Art Museum帶來其最大規模作品《As Seen Below - The Dome》,直徑達40米而高約16米,令人甚為期待。 James Turrell為丹麥帶來全新文化地標 歷經10年時間籌備,此為James Turrell的「Skyspace」系列中最宏大的篇章,同時作為美術館擴建計劃「The Next Level」的重頭戲。觀者需經由地下通道步入一個封閉而開闊的圓頂空間,極簡主義的建築結構將天空緊緊環抱,階梯級座位環繞延伸。光線並去用來勾劃而是作品本體,觀者抬頭仰望體驗成就了整件作品。光線、時間與空間,變得夢幻。 James Turrell與地平線共舞 生於1943年的James Turrell年少時便取得飛行執照,在天空中觀察到光線與色彩隨高度、時間及至天氣的變

By emily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近年,利工民吸引了許多不同品牌與單位要求合作。其中今年最矚目的就是與日本時裝大師山本耀司的聯乘企劃。這次合作採用了Yohji Yamamoto在2022年推出的副線Wildside,雙方團隊來回溝通、修改,籌備時間長達兩年。整個系列堅持香港製造,連包裝也參照利工民的傳統紙盒設計,展現出品牌的傳承與匠心。 逾百年工藝歷史 提起「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不少人會想到利工民。這個品牌的故事可追溯至1923年,當時創辦人馮壽如在廣州開設了第一間針織廠,主要生產襪子。五年後,他們來到香港設廠,但翌年便遇上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香港的內衣產品全靠進口,為了開拓市場和增加收入,他們決定開始自行生產。 「老香港」的品牌代表 在60、70年代,香港很多勞動階層都會穿上又薄又爽的底衫作外衣,及後不少中年和長輩受港產片的影響,僅穿著白色底衫逛街,久而久之,大家看到白底衫,便自然想到「阿伯底衫」這個形象,驟眼看那些款式與利工民十分相似,加上利工民的廣告口號深入民心,所以便被視為「老香港」的代表。 祖傳「一條龍」式製作 利工民在香港歷年多次搬遷,現今位於荔枝角的廠房於2006年啟用。廠房分為上

By 占咪 Jimmy Lui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攝影界一度流行街拍,有日本雜誌近年更重拍20年前的街頭素人。相較之下,丹麥攝影師Peter Funch的《42nd and Vanderbilt》則近乎執念——不是回顧,而是持續觀察。從2007到2016年,每個工作天他也守候在同一個街角,以半長焦鏡頭拍下從Grand Central Station湧出的上班族。他辨認出當中的「常客」:有人每天喝杯冰咖啡,有人每天在同一垃圾桶旁徘徊。重複的日常,流露淡淡的詩意。 Peter Funch街頭觀察企劃:近10人一齊打呵欠? 在這個考驗耐性的實錄之前,Peter Funch早在2006年經已開始街頭觀察企劃《Babel Tales》。他拍攝了城市裡無數個瞬間,再把不同時間的路人拼合成一個不曾存在的「場景」。近10個人在同一條街上同時打呵欠、合上眼甚或拿著氣球。這種群像幻想,展現出他對時間與群體行為的敏銳觀察。 Peter Funch之都市人類學:重複的命運 Peter Funch於今年初將這兩個系列結集成《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攝影集,帶來全新的閱讀可能;最近,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