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間手沖日本茶吧 上林茶舍

香港首間手沖日本茶吧 上林茶舍

歸零重拾一刻感動

人習慣把一切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只有失去後才覺得可惜,彷彿早已忘掉這世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在世,要學會不再執意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人和事,很多事情就像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會」名言般,有些相會一生僅此一次,無法重來,因此保持心靈平靜、享受當下、不批評,自然能和諧地連結宇宙萬物。六年前,本從事銀行工作,自言性格有點急躁的SHAWN MAK,因在日本品嚐過一杯宇治煎茶,那種清心的感動,讓他一試難忘,決定於上環太平街這片寧靜之地開設「上林茶舍」,期望客人能憑一杯茶、一個器皿都能享受茶所帶來的那份感動。一場疫情,令上環店被迫結業,唯有轉戰金鐘的太古廣場,以售賣外賣茶飲、茶具為主。少了空間、少了互動,客人替他感到可惜,但SHAWN卻沒有,反而興幸自己勇於跳出COMFORT ZONE,回到起點,從另一角度再出發,以茶會知音。「 我不想做曲高和寡的事,如今只想保此初心,做好每一杯茶、一個產品,都本著令客人能享受一會的感動的心,這才是我最想做的事。」

「人們總是在店舖結業前才蜂擁而至,仍存在的時候卻不珍惜,十分諷刺。世事無常,你永遠不會知道將來發生甚麼事,上環店結業也只是個過程。因為疫情,要從上環轉戰金鐘,那時大多數人都WFH,人流少唯有變陣。不過亦因為疫情,香港人對健康的意識高了很多,因此我便創立品牌『椿華堂』,開始推出養生、天然、跟本土製造有關的零售產品。」SHAWN表示,上林茶舍主打散茶,而椿華堂則是茶花,他形容從創立上林茶舍到椿華堂,象徵著茶葉由茶苗變成茶樹,再慢慢開花結果的過程,「在最嚴寒之時,茶花才會開,喻意新品牌也是在艱難的日子裡誕生,沒有當初的結業,也不會演變成有這一步。」SHAWN 認為迎合市場轉變固然重要,但絕不能放棄質素,為做生意亂出產品。

上林茶舍的「上林」,是源自中國漢朝時期的《上林賦》,是稱讚漢武帝名為上林的園林的美而寫下的漢賦,加上在宋朝這個中國文化的巔峰時期,不少著名文學家如歐陽修、蘇東坡都被皇室賜予最高級的「上林第一」抹茶茶餅,那種茶餅密度極高、如玉石般結實,而且非人人能有機會品嚐,因此極為珍貴。SHAWN取上林茶舍之名,亦是期望其所做的茶,也有那樣的高質素。抹茶、茶道,不少人也以為是日本的文化,其實是源自中國的唐宋時代,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經過歷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成為如今的茶道文化,亦把中國的茶具改良,化繁為簡。

SHAWN坦言,當初開設上林茶舍,要從日本茶著手,全因年青人覺得喝中國茶感覺太傳統,「日本很受中國茶文化影響,不過始終簡約的事物都是較容易讓年輕人接受,因此當初先引入各種日本茶及茶具,慢慢才引入中國茶,始終中國茶才是茶的根。」慶幸近年品茶有年輕化的趨勢,上林茶舍的客人也是年青人為主,而且他們都會懂得選擇優質、獨特的茶類。不論是經營上林茶舍或是椿華堂,SHAWN都非常用心,重視日本人款待精神的他,會盡量跟客人互動用心講解茶的知識,記著客人的喜好,同時在疫情時期把十二款最人氣、最養生的茶葉研發成茶包,用上日本有機茶葉原材料,份量亦比市面茶包多一倍,能泡四至五泡茶,目的也是希望客人仍能享受高質的茶。

SHAWN自小學便培養了每天喝茶的習慣,到中學、大學時期,看書研究中國哲學、東方美學,了解更多茶的文化,在大學時期更禮失求諸野,開始常到中國的偏遠地方,如新彊騎幾天馬、到張家界欣賞美景,發現那些地方也有茶園,接觸更多自然認識更多跟茶有關的文化,就像茶具每個都有背後故事,選茶亦有背後的知識和哲學。透過品茶,也令他吸取更多佛教的哲學,亦改變了他的個性,「我相信吸引力法則,感恩自己沒有遇過傲客,全部都屬有禮貌有文化的。我覺得當你去策劃、創造一件事,也會把自己的氣場吸引同類人。因為品茶,令我身心平靜,而茶道中的佛教哲學,也改變了性格。為了工作、健康及身邊的人,如今我極少發嬲,除了為了健康,也因為我明白到會影響沖茶的味道。」

SHAWN 亦認為,品茶也需要儀式感,傳統茶藝最吸引之處,也正是如此。他欣賞日本茶道的儀式感貼合現代,令人對生活可以有所期待。「生活已很苦悶 ,因此要加一點儀式令自己快樂。當社會在進步,自己又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時,就應講究一點,喝好一點的茶。儀式感就像自己創造一點麻煩出來,但透過專注去品茶,也是讓人能夠沉思。」就像茶禪透過給自己多一杯茶的時間,好好思考放下煩惱,療癒身心,沖茶是否專注、心情以及天氣的變化也會影響茶的味道。「在日本,他們著重節氣,會因應不同節氣找尋合適的食物配搭茶飲,但在香港卻很少人注重,所以我會因應不同節氣為客人提供合適的茶飲。例如下雨天會令人心情不好,因此我會揀選具香氣、清新的茶如茉莉茶幫助疏肝解鬱,又或是以沖繩青檸解決無食慾的問題。我更期望日後能以時令的香港食材加在茶裡,用型格方式呈現,形成 FUSION 的茶飲。」

茶本是簡單的飲品,奈何近年手搖飲品當道,連鎖店都只做低成本、重調味的飲品,想讓健康又簡單的茶舍成為主流仍有難度。「古代的駅站可以單純地只喝茶,但在香港這個環境,要回歸茶原味,做到全不添加,似乎仍然很難。我的茶飲會用最簡單的材料製造,如用 100% 蘋果汁加冷壓茶,但也曾試過被容人嫌味道太淡。其實如果連鎖店都能回到最基本,用最簡單的材料製作,年輕人可以喝得健康一點,不是更好嗎?如果連鎖店能這樣做,投資者自然會留意,整個行業就會有所改變,健康茶飲便能成為主流。現時合灣已開始多了不少這類重質的茶飲店,只是香港仍然欠缺空間、資源。」現時SHAWN 明白到單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改變整個市場的需求,但他只想把茶回歸到最「住寂」,最樸素的狀態,一切從簡,期望有更多知音人可以為一杯茶而感動,找到簡單的快樂。

◎text_CANDY CHOY|◎photo_SIU FAI |◎design_tIM

Read more

32歲坂本龍一紀錄片《Tokyo Melody東京旋律》

32歲坂本龍一紀錄片《Tokyo Melody東京旋律》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Tokyo Melody)由美國視覺藝術家Elizabeth Lennard執導,用了7天時間,為當時32歲的教授拍下這齣紀錄片。Sakamoto正值盛世芳華, 早已打入國際,《Tokyo Melody》亦瞄向世界市場,電影配樂技驚四座,才華橫溢+靚仔有型,《東京旋律》中的坂本龍一,絕對可以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來形容。今年適逢本紀錄片誕生40週年,4K版本亦在香港上映,放映場次不多,但場埸爆滿,大家要把握入場機會。 1986年·香港曾經限定放映 今天《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在香港上映成功,其實早在39年前,此片便曾在香港放映兩場,而且當年亦是一票難求。據樂評人Nostalgia憶述,《Tokyo Melody》在1986年「第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當時本片中文名只叫作《坂本龍一》。而由於影片長度太短關係(片長62分鐘),主辦單位便將德國舞蹈家翩娜·包殊的紀錄片合併播放。 絕對珍貴·即場彈奏《

By chung
為何這位日本銀髮族被視為Amekaji文化代表?

為何這位日本銀髮族被視為Amekaji文化代表?

日本的時裝產業相當多元化,除了香港人熟悉的高端時裝品牌和裏原街頭服飾外,還有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Amekaji(アメカジ),即美式休閒風格(American Casual)。這風格是日本人對美國經典時尚的再造與包裝,展現出對經典與復古的獨特品味。 在Amekaji圈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字非Toys McCoy的創辦人兼潮流雜誌御用的殿堂級插畫師岡本博(Hiroshi Okamoto)莫屬。因為對古董電單車和美國文化的熱愛,在90年代創立了服飾品牌開始在日本推廣美式復古文化,並成為Amekaji領域的佼佼者。 日本潮流雜誌御用 殿堂級插畫師岡本博 在成立個人服飾品牌前,岡本博是一位美式風格的插畫家師,以精細和寫實的作品聞名。在70、80年代,他長期為日本潮流雜誌《POPEYE》繪製封面和內頁。隨著後來個人品牌的成立,他便沿用這風格創作A-2空軍皮革外套的背面圖案,成為其招牌作品。他的手繪功力絕對達到大師級的水準。 創立Amekaji風格的服飾品牌 Amekaji(アメカジ)是指美式休閒風格(American Casual),即日本人經過消化後重新包裝的美國經典時裝,具有偏

By 占咪 Jimmy Lui
香港球迷收藏 近300件C朗球衣

香港球迷收藏 近300件C朗球衣

香港球迷Frank Ho收藏球衣總收藏量已達逾千件,其中C朗拿度的款式就佔據約300件。Frank和許多打工仔一樣,都是節衣縮食,慢慢購入收藏。在收藏過程中,Frank遇上不少前輩,更認識了球衣店的朋友,且給予不少寶貴的收藏意見。藉著C朗的訪港,Frank在近日於網路上公開了他的C朗球衣收藏,希望能將這份熱愛傳遞給C朗,讓C朗看到香港球迷對他的支持與喜愛。 C朗狂迷17年收藏球衣之旅 現年39歲的香港球迷Frank於2008年開始收藏球衣,第一件是C朗拿度在曼聯的歐聯決賽版本。作為一名球迷,Frank對曼聯的熱愛源自於碧咸,而隨著C朗的出現,Frank對曼聯的熱情更加高漲。 Frank對C朗的崇拜始於中學時期。2003年,C朗轉會至曼聯,並在首場比賽中出場,其技術和風采令Frank著迷。C朗身穿曼聯傳奇的7號球衣,讓Frank對他的崇拜更是與日俱增。 從入手冒牌球衣到瘋狂收藏 就讀中學時Frank年紀尚輕,經濟條件有限,無法負擔正版的球衣,只能購買一件冒牌貨,但這也讓Frank感到非常快樂。這種簡單的快樂陪伴Frank渡過了整個中學時光,並開啟了Frank的球衣收藏之旅。

By 占咪 Jimmy Lui
甚麼是前衛書?陳靄凝書法個展

甚麼是前衛書?陳靄凝書法個展

曾獲選為全球最受尊敬100位日本人之一的僧侶枡野俊明於早年與《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合作出書,二人亦曾在雜誌對談中提到減法是開悟之法,松重豐更獲贈予「無心」二字。「這是一種心靈自由、不受任何事物牽絆的狀態,我稱之為『心的新陳代謝』。」本地書法家陳靄凝讀過枡野俊明的《小小的覺悟》後深有感悟,今年7月有機會跟本尊會面,閒談時也獲贈「無心」二字。無心,成了她最近個展的靈魂。 追求平衡的12種寫法 「無心」二字在陳靄凝的個展中出現了12次之多,「無心即一個沒有分別之心,只是專注做好當下應該要做的事。」陳靄凝在放鬆的狀態下一口氣寫下11款「無心」拼湊出來的效果,最後選擇以一柔一實的配搭、用上3公斤毛筆寫出最大幅的「無心」。每次寫字也是一種修煉,「無論寫甚麼內容,我所追求的也是平衡。」 如貓一樣的「緣」? 展覽中看到的「悟」、「變」、「清」等作品,是陳靄凝讀過《小小的覺悟》後深有體會的詞彙。「有些觀眾認為『緣』字像一隻貓、『息』字如一條魚,只要用聯想力『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