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鬼?何謂怪?解構東西方文化鬼怪概念

何謂鬼?何謂怪?解構東西方文化鬼怪概念

縱然沒有做過虧心事,要是遇上半夜敲門,真的可以處變不驚、不信則無?儘管時代不斷進步,不過對於鬼怪的恐懼,婉如世代相傳。就算有多理性,明白鬼魅之說沒有科學根據,但每當談及靈異,還是會叫人不寒而慄。有云要克服恐懼,不外乎就是要面對恐懼,就襯著西方鬼節的來臨,讓我們一同應節勇闖東西方的鬼門關,重新了解一眾鬼、怪來歷,乜「鬼」都認識一下。

◎text_鬼 |◎design_MarcoC

何謂鬼?

縱然東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彼此卻一直流傳著各式各樣的鬼怪傳奇故事。不過入正題之前,先把鬼、怪劃清界線。

「鬼」一字,英語多翻譯成「GHOST」,不過對於鬼的理解、刻畫,東西方則是大同小異。普遍都認為鬼所指的就是鬼魂,即人離世以後所遺留下的靈魂。

鬼怪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副產物,尤其是在醫學、精神學尚未昌明的遠古年代,鬼就成為了解釋死亡的一種途徑。畢竟古人對死亡一事缺乏認知,午夜夢迴要是夢到辭世先人,就更令人大惑不解,於是就衍生出一種詭異的想法:認為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身的另一實體,即使肉身死去,靈魂仍然存活於人世間,並能夠透過睡夢「顯靈」,如是者,不死的靈魂就塑造出鬼的雛型。另一方面,鬼亦是人們對自然界無法理解、預測的事物的解讀方式。當人類從群居建立起社會,自我的意識讓人們逐漸與自然界有所分離,不過突如其來的天災橫禍卻同時叫人對大自然產生敬畏,唯有訴諸鬼神,覺得萬物皆有靈,而災難就是人類觸怒神明、鬼魂的天譴,因此古人就開始了祭天、祭山、祭海等習俗,藉以討好鬼神,祈求風調雨順。

對於鬼的形象,一般而言都是身穿白衣、白袍,面目猙獰可佈。西方文化認為人死後靈魂會上天堂或下地獄,因為以前的百姓都會為離世的先人以白色亞麻布包裹屍體,因此都認定人死後,靈魂都是穿著白衣。而且停留在人間的靈魂普遍都沒有侵略性,至於害人的惡鬼,則多是受到西方宗教文化所影響,如《聖經》中的「魔鬼」(DEVIL) 其實並不等同於鬼魂,泛指的是反叛上帝的撒旦以及跟隨旗下的墮天使 (邪靈),象徵著世界上普遍的罪惡。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西方對鬼的定義亦變得比較含糊,有時甚至連恐怖電影中的虛構怪物,都一律當成鬼一般看待。

中國鬼穿白衣

中國文化亦同樣認為人死後靈魂會變成鬼,鬼魂會在陰間生活,或佛教的解釋往生西方極樂。雖然人鬼殊途,不過當陰陽空間重疊,人們還是有「撞鬼」的機會。而自古流傳的鬼怪誌異當中,鬼魂普遍都是身穿白衣,因為傳統上白色主白虎,有著西方的象徵之意。而且古人更相信鬼是以近似氣體、白霧的形式存在,因此當它們進入室內時,都會先沿陰涼的牆壁開始傳播,因此傳統鬼節才有避免靠牆的禁忌。除一般鬼魂之外,中國民間亦一直流傳著百鬼之說,不但反映前人對自然的了解與幻想,從中亦窺見對當時社會陰暗面的另類諷刺。

日本鬼似妖怪

至於日本文化中的「鬼」,字面上卻有別於鬼魂的「鬼」。因日本人口中的「鬼」是頭上有角、長有獠牙的惡魔,屬妖怪的一類,至於人死後離開軀體的靈魂,他們則稱之為「幽靈」。無異於中華文化對鬼的見解,日本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進入煉獄,等待自己的葬禮和超度儀式,事情若處理得宜,靈魂會成為在生家庭成員的守護,並在每年八月的盂蘭盆節回到人間接受家人的答謝。然而,人要是在非自然的情況下死亡,靈魂或會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回到人間界,成為幽靈,在塵世的事情未有完滿解決之前,幽靈都不會得到安息,繼續困擾在生的人。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過世的人,亦會成為「地縛靈」,因為沒有死的自覺,亡靈只會一直留守在過世時的原地,重複某種動作。如非常受歡迎的卡通動畫《妖怪手錶》中的主角地縛喵,概念就是地縛靈的一種。

何謂怪?

鬼,是人死後的靈魂,那妖怪又是甚麼?從民俗學角度而言,可以簡略說成是異於正常的生物或者現象。

不論東西方文化,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都流傳著各式妖怪傳說,有學者曾把西方妖怪主要歸納成七大類:分別為變種的蜥蜴、魚及恐龍;變種的人類、動物及昆蟲;變種植物;怪物人;人造怪物;超自然怪物以及異域怪物,是故萬聖節人們打扮成狼人、科學怪人之類,它們實質都不是鬼,而是妖怪。而妖怪於中華文化當中,似乎就更加博大精深。事關早於戰國先秦年代,古人就修編了一本名為「山海經」的博物叢書,內容薈萃神話、地理、動物、植物、醫學、歷史、民族學等範疇,單是對怪獸妖禽的記載,就多達七十五種,六足四翼的帝江、龍頭人身的計蒙等等,光怪陸離,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山海經》 隨後於唐代傳入日本,造就了平安時代的妖怪風潮。前面有提及過,日本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化作「幽靈」,並不是「鬼」!而日本人心目中的「鬼」,則比較近似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魑魅魍魎」,大抵就是各式山妖、水怪;又或者「付喪神」的概念,即物件放置不理超越百年,物件亦會化成妖。至於比較典型的日本鬼,則是身形魁梧、頭上有角以及長有獠牙的惡魔。因此當時盛行的《百鬼夜行繪卷》中的「百鬼」,所指的其實是妖怪。後來於十八世紀,日本博物學發展越趨成熟,當時八代德川將軍就下令於全國各地推行產物記錄與調查,更特別把「妖怪」納入生物欄目當中,掀起了一場妖怪革命。一直至幕末,哲學家井上圓了進一步提倡對妖怪進行學術研究,試圖從「妖怪學」打破傳統迷信觀念;而一眾浮世繪師亦把握當前機會,透過妖怪主題的板畫作品,以妙想天開的方式譏諷幕府政策的失誤、揭示社會的陰暗面,讓本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妖怪傳說,演變成一種大眾的娛樂。

Read more

浴火重生的傳奇銀器品牌 Bill Wall Leather

浴火重生的傳奇銀器品牌 Bill Wall Leather

歷經加州大火 美國三大銀器品牌之一 Bill Wall Leather作為美國三大銀器品牌之一﹐除了跟Chrome Hearts與Gabortory齊名,更備受BEAMS大力推崇。品牌於今年初遭逢南加州大火,無論是銀器還是工場整體均遭受重創;然而在Bill Wall本人領導下,品牌仍以驚人毅力浴火重生,重新投入製作風格只此一家的銀飾。 品牌誕生源於一場車禍 Bill Wall Leather的誕生其實源於一場車禍。自小迷上機車的Bill於20歲時因車禍弄破了心愛的皮褸,嘗試自己修補後卻發現對皮藝充滿熱情,繼而潛心鑽研,並於1985年在美國加州馬里布市正式成立品牌,主打加入骷髏頭元素的皮製品。 受匈牙利銀器大師賞識 Bill的作品滿滿機車硬派風格,吸引到從匈牙利逃亡至加州、被譽為匈牙利銀器大師的Gabor Nagy主動提出合作。當時Bill負責造皮褸,Gabor則將銀器鑲嵌到外套上;而Bill也因此愛上製作銀飾,並得到Gabor跟愛妻不時傳授獨門秘方。 笑哈哈 + 微雕塗鴉 + 機車 + 海洋 BWL的設計風格多元多變,除了奠定品牌基因的機車骷髏元素,又以Happy

By Germo Leung
室內設計師教路 如何改造小型空間?

室內設計師教路 如何改造小型空間?

70後的室內設計師Hector,憑著靈活的空間規劃和獨到的美學眼光,其室內設計作品曾奪得國際獎項亞軍,從300呎單位到更大空間都能駕馭自如。他認為小單位設計充滿趣味,需要更精準地拿捏比例與動線。平日他在工作室拍攝影片,周末於Instagram分享好物,不少名人、明星也是他的追蹤者。其理念簡單卻深刻:一件有質素的傢俬能陪你一生。雖然他的工作室僅100呎,但善用收納亦能承載設計質感。他特別強調,小空間不是限制,規劃才是關鍵。 百尺空間放置多張Designer Chair 資深室內設計師Hector從業25年,並於2008年創立自己的公司。他的工作室雖然僅有100呎,卻陳列多張Designer Chair,同時兼具展示空間與工作枱。他認為小空間並不是限制購買設計師傢俬的原因,真正影響使用體驗的,是空間規劃是否得當。只要設計得宜,即使面積有限,也能充份享受傢俬帶來的美感與實用性。 IG影片純粹分享好物 追蹤人數兩年升幅逾60倍 Hector對任何產品設計抱有濃厚興趣,去年開始出鏡拍攝短片,並在Instagram分享自己喜歡的好物,沒有植入式廣告,純粹出於熱愛。兩年前,最初追蹤人數不

By 占咪 Jimmy Lui
Men I Trust明年來港開騷!盤點專輯封面由誰操刀?

Men I Trust明年來港開騷!盤點專輯封面由誰操刀?

加拿大獨立樂團Men I Trust繼公佈成為Billie Eilish的暖場嘉賓後,隨即公佈明年將於亞洲帶來其Equus Tour巡演。巡演地包括日本、新加坡、台灣、韓國等,而1月29日將舉行香港專場,演出主要以今年推出的《Equus Asinus》及《Equus Caballus》為主旋律。樂團自2014年出道以來,自己做歌自己拍MV,一直以DIY路線低調地以音樂俘虜人心。每隻專輯也用心炮製,你又是否知道封面選用的影像背後有甚麼故事? #01 樂團代表作  貫徹DIY風格 | 《Oncle Jazz》2019 Men I Trust刻意避免在封面放上團員照片,寧可用抽象感性的視覺語言讓樂迷自行詮釋他們的音樂風格。要知道這張專輯共收錄24首作品!封面上的極簡插畫其實是結他手Jessy Caron所畫的貴婦狗,這是Jessy高中時期的創作。他更在為樂迷簽名時畫下這隻可愛「狗仔」,令團員認定這理應成為他們下一張專輯的封面。日常偶然的瞬間,轉化成樂團記號。 #02 誰繪畫樂團標誌公仔? | 《Headroom》2015 樂團的標誌公仔呢?獨立廠牌Return To Analog

By emily
全球最美花園面世!「動態雕塑之父」迷必訪

全球最美花園面世!「動態雕塑之父」迷必訪

日前位於美國費城全新文化地標Calder Gardens正式開放,企劃耗資約1億美元。這既是一座美術館,亦是一個花園,以嶄新的策展概念連結藝術、建築與自然景觀,重新定義如何體驗藝術品。園區位於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 ,與Barnes Foundation及Rodin Museum為鄰,由三個主要部份構成:Herzog & de Meuro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建築;園林設計師Piet Oudolf精心規劃的景觀花園;以及「動態雕塑之父」Alexander Calder的雕塑作品,這亦成為其作品的永久藝術聖殿 。 Calder家族:費城藝術地景 Alexander Calder於1898年在美國費城出生,這座城市與Calder家族有著深厚的連繫。一切由他的雕塑家祖父Alexander Milne Calder為始,他於1868年由蘇格蘭移民到費城,花了20多年時間為費城市政廳設計超過250件雕塑;這份藝術血脈傳承至他的父親Alexander Stirling Calder,同樣以雕塑為媒介,在Logan Square帶來的噴泉Swann Memorial F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