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求生訓練搖身一變成為象徵法國的飛躍道(Parkour)

Parkour飛躍道是一項誕生於法國的極限運動,由20世紀初的求生訓練,演變至今成為X-Games世界極限運動會的其中一個項目,甚至引領動作電影以及時尚風潮。

由求生訓練搖身一變成為象徵法國的飛躍道(Parkour)

當年因為一齣法國電影因乜差事跳跳跳》,大家先開始對Parkour (港人稱為「飛躍道」) 有初步的了解。飛簷走壁、玩命的危險動作,大概沒有多少人會估得到,這門極限運動竟然是起源於一個浪漫的國度 ——法國?

Parkour一字源自法文中的「Parcours」,有著通過、道路的意。當中參與Parkour運動的又會自稱為「Traceurs」,意指曳光子彈 (Tracer)。Traceurs們都旨於以最快速度作點對點的移動,並透過自身的不斷鍛練,運用跑、跳、爬、撐越、平衡等動作跨越現實環境中的各種障礙。進入千禧年代初,Parkour運動又再衍生出另一講究動作優雅、創意的「Freerunning」形式,挑戰極限的舞台亦一度移師高樓大廈的天台,段段令人膽顫心驚的高空躍身片段,卻令大眾產生Parkour為違法活動的誤解。

Parkour最初是體能訓練?

Parkour的雛型本是一種求生的技能。1902年,法國海軍軍官Geroge Hebert奉命遠赴中美洲的法屬馬提尼克協助救援受培雷火山爆發圍困的民眾。是次災難造成大量人命傷亡,當中更包括多名救援人員,令Geroge Hebert意識到有需要透過運動訓練,以強化身、心應變能力,才能有效幫助他人。後來Geroge Hebert跟隨海軍駐守非洲等地,又察覺到當地土著從大自然當中鍛煉出靈巧的動作以及完美體格,於是在「Be Strong To Be Helpful」的理念下完成了著作《Natural Method》(法文:《Le Methode Naturelle》),並提出利用模擬自然環境、以及仿效動物動作進行訓練,旨於訓練體能與心智,以擺脫物理以及心理上的障礙,當中「自然之道」理念,後來更影響到法國軍隊的障礙訓練 (Parcours Du Combattant,英譯Obstacle Course) 形式。

將《Natural Method》融入生活,催生Parkour雛形

1969年,一名法國消防員乘坐軍用直升機,首度以繩降方式利用身體平衡技巧,在半空中拆走被掛於巴黎聖母院尖頂上的越共旗幟。其膽色過人之舉,撼動了消防業界,亦備受外界矚目。而這位名為Raymond Belle的消防員,50年代從軍期間就是深受《Natural Method》所啟發,從而把軍事障礙訓練應用到日常生活,成為一種逃脫、求生的應變技巧。Raymond Belle後來將畢生所學都教授予兒子David Belle,而David Belle與一群成長於80年代的年青人,又在港產功夫電影、日本的《龍珠Z》影響之下對「輕功」、「舞空術」崇拜不已。如是者,一種揉合軍事、體操、功夫技巧的運動訓練,於80年代末就造就了Parkour的形成。

Parkour之父-David Belle

Raymond Belle將《Natural Method》實用化;法國演員David Belle則是真正將障礙訓練演變成一門體育「藝術」的先驅。自小就接受體操訓練的David Belle,因為不滿學校訓練方式過於呆板,於是開始鑽研父親口中的「Parcours」。80年代中,David Belle搬到法國東北部的利斯 (Lisses) ,以自學的形式繼續訓練。期間又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中包括堂兄弟Williams Belle、Sebastien Foucan、Chau Belle Dinh、Yann Hnautra、Laurent Piemontesi、Guylain N’Guba Boyeke、Malik Diouf以及Charles Perriere,他們並把訓練方式重新命名為「L’Art Du Deplacement」(The Art Of Displacement,即移動的藝術),而為數9人的團隊則自稱為「Yamakasi」,代表「Strong Man, Strong Spirit」的意思。

90年代末,Yamakasi開始利用網絡將「移動的藝術」推廣全球。2000年代初,團隊中的7位成員更夥拍法國著名導演洛比桑 (Lus Paul Maurice Besson) 拍攝了一部名為《YAMAKASI》(中譯:《因乜差事跳跳跳》) 的喜劇電影,不過David Belle因不滿成員把Parcours作為生財工具,於是毅然決定離開Yamakasi,繼續自己的訓練,並把運動再次命名為「Parkour」(把Parcours中的「C」改為「K」,據說是因為讀音會較響亮之故)。 而David Belle後來則以動作、特技演員身份投身電影行業,代表作有《District 13》(港譯《暴力街區》) 以及與已故演員Paul Walker合作的《Brick Mansions》(港譯《玩命特區》)。

從Parkour到Freerunning:身體與心靈的自我修練

Parkour所強調的是一種個人的修練,讓身體與心靈變得強大,以適應不同環境,體現「Be Strong, To Be Useful」的精神。大眾會覺得Parkour危險、玩命,卻未有了解到每個動作均是每位Traceur刻苦鍛練的成果。他們以身體進行不同實驗,從而與周遭環境、障礙產生互動。而Yamakasi的初創成員-Sebastien Foucan自90年代末脫離團隊以後,除專注於Parkour的教學訓練,更一直嘗試以創意角度、更流暢優雅的肢體動作,將Parkour再進化成一門身體藝術-Freerunning。比起Parkour,Freerunning更著眼於參與者表達自我,並參詳李小龍的截拳道理念,鍛練自身瞬間判斷,以驅動精神、肉體向障礙物作出相對反應,成就出運動的「道」,是故Parkour在香港,又稱為「飛躍道」。

屬於Parkour的時尚美學

跑鞋之外,Parkour實際並不需要任何護具或特定裝束。不過作為極限運動,Parkour跟滑板、BMX一般亦逐漸發展出專屬的時尚美學。較資深的Traceurs都流行穿Oversize服飾,他們又會把運動棉褲稱為「GUP Pants」或「Parkour Flow Pants」,全因西班牙著名Parkour團隊Galizian Urban Project的成員都流行穿上寬鬆的Sweat Pants。每當他們做出飛躍、騰空等動作,鬆身的衣服較能夠營造「流動」的視覺效果,提升美感。

移動的「電影」藝術

David Belle於《District 13》中將Parkour與特技動作結合開創先河。近20多年來,不少動作電影均嘗試糅合Parkour形式演繹追逐場面。由大家都熟識的Marvel超級英雄作品,至到《Star Wars》、James Bond特系列,都運用Parkour來營造刺激的氛圍。

以下是幾套結合了 Parkour 元素的電影:

Read more

NIGO®全新HUMAN MADE x Clarks Original別注Wallabbe

NIGO®全新HUMAN MADE x Clarks Original別注Wallabbe

NIGO®對Clarks(特別是Wallabee)有多鍾情,大可從他過往推出過的一系列Manhunt知悉得到。今回HUMAN MADE x Clarks Original是兩大品牌初之聯名,分別帶來兩個全新名號 -Wallabee Made及Desert Made。其中Wallabee更如昔日Manhunt般將文字分佈在鞋面上,90年代最美好設定完全Come Back。 NIGO® 90年代用Wallabee襯APE 在Manhunt未誕生前,NOWHERE年代的NIGO®便經常以Clarks生膠底Wallabbe襯APE。也許自己著得多,終萌生製作Manhunt這個念頭,更成為潮流界䇄立多年的一個重要Icon。而NIGO®身傍高橋盾所穿的George Cox,也是他們當年經常着用之物,及後亦推出過HUMAN MADE之聯乘版本。 裏原傳奇NOWHERE 早年引入英倫名物Clarks 90年代由NIGO®和高橋盾所創立的NOWHERE店,成為引爆裏原風潮之不世傳奇。那年頭NIGO®是當店主力買手,經常到外國入貨,在他主理下,NOWHERE便引入過不少Clarks名作,昔年嚴

By chung
氣質插畫女生渡邉香織展東京開催!

氣質插畫女生渡邉香織展東京開催!

若你早年曾迷上日本戀愛實境節目《雙層公寓》,大概對這位現身於東京篇的短髮女生有印象吧。渡邉香織是一位90後的全職插畫家,以「foxco」之名先後與Thom Browne、Ralph Lauren、Barbour、Chanel等不同品牌合作,Netflix日劇《再見的延續》的周邊宣傳也是找她出手。最近渡邉香織(foxco)在東京開辦個展「The Longest Night」,值得到訪。 東京必訪!foxco個展 渡邉香織自2022年移居英國生活,近乎每個星期也會上傳VLOG分享最新動向。自移居英國生活後,渡邉香織經常遇到新鮮的體驗,是次在新展將自己的體會經歷化為6幅全新畫作。 The Longest Night 日期:即日起至1月19日 地點:Spiral Garden(東京都港區南青山5-6-23) 時間:11:00至19:00 日期:1月24至26日 地點:京都・新⾵館(京都市中京區⾞屋町245番地2)

By emily
光學科技如何見證人類文明演進﹖ 德國蔡司推動太空探索及航天發展 
個人化鏡片把頂尖光學帶到眼前

光學科技如何見證人類文明演進﹖ 德國蔡司推動太空探索及航天發展 個人化鏡片把頂尖光學帶到眼前

光學科技除了應用於日常眼鏡鏡片及相機鏡頭領域之外,還可以怎樣推動人類文明演進﹖ 早於1846年蔡司這個改變世界的品牌由Carl Zeiss成立,於不同範疇都有份推動科技發展。例如研發出現今眼鏡界常用的測量單位、直接影響鏡片清晰程度的「阿貝數」, 以及可以矯正人類視力嘅醫療設備,甚至成就了超過30位諾貝爾獎的得主的科研成果!除此之外,蔡司的相機及鏡頭更幫助人類探索宇宙,1965年雙子星計畫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中,太空人Edward Higgins White成功創下美國第一次(全球第二次)太空行走的里程碑,亦攜同蔡司採用燃氣推動的太空專用相機Contarex出勤,拍下第一張在軌太空船影像。此外,1968年從外太空拍攝的經典照片「地出」,亦同由蔡司鏡頭所拍攝。足見品牌於光學領域的代表性。 然而大眾最易接觸到的蔡司光學科技範疇,必然是日常使用的眼鏡鏡片。蔡司的個人化訂製鏡片會先透過先進德國科技精準驗眼和定位,來獲取不同人的光學指紋,運用這些詳盡的視力數據,訂製多點測量的鏡片。再由香港蔡司工場的職人負責裁形、車邊、定位、安裝等工序,每個細節一絲不苟。今集《Big Brand Theory》主

By Germo Leung
屬於新時代的實用機能主義!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得主的革新設計視野

屬於新時代的實用機能主義!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得主的革新設計視野

時裝設計除了追求美感之外,近年亦愈來愈講究如何透過設計來回應日常生活不同層面所需,因此擺脫傳統僵化思維的新派年青設計師於時裝界及創意圈中亦愈來愈受重視。而為探究年青設計師的破格美學視野,今次就進一步剖析兩位新鮮出爐「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得主林宇喬(Jeremy Lam)以及葉嘉祺(Wilson Yip)的設計哲學,一同走進他們那種實用主義與創新意念並存、同時又各具不同個性的創意國度。 透過實用機能重新詮釋象徵主義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林宇喬 於中央聖馬丁學院主修女裝設計的林宇喬(Jeremy Lam)非常著迷於功能性服裝,分別於倫敦的Aitor Throup Studio和巴黎的Sharon Wauchob Atelier實習、並於香港理工大學獲得時裝及紡織設計碩士學位後,在2019年正式加入了男裝機能服品牌Nilmance主理設計。驟眼看Nilmance的機能風設計,可能會誤以為林宇喬的作品定必以高科技防水透氣物料為基礎,但其實他最初會迷上功能性的服裝設計,卻是因為昔日的軍服:「例如美軍經典的N-3B及M-51 Parker,雖然外觀和質感都很Vintage,但

By Germo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