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 老去茶事

茶∙話 老去茶事

飲茶文化,博大精深,隱含著廣東人的處世哲學。俗語有云「歎茶」,本身就是有種休息、享受的況味。不過飲茶的意義,不只是煩囂之中偷得浮生,一杯熱茶,更是一道溝通的橋樑,一餐茶的時間,與家人樂享天倫;或與摯友閒話家常,細味箇中的回甘,更是呷了一口人情味。因為對舊時代生活態度的思念,老去茶事協調傳統與時代的步伐,透過新派茶室中西合壁的概念空間,以一壺精品老茶,重新連繫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傳承原生の味

老去茶事剛剛在五月中旬正式試業,不過早於2020年左右,你們已經在觀塘工廈開設了一家叫「想爺爺了」的茶室,當初為甚麼會萌生出這個「茶室」的念頭?有沒有甚麼特別的含意?

我最初其實是從事咖啡相關的職業,而對於一眾愛好咖啡的人而言,大家都比較追求「精品咖啡」(SPECIALITY COFFEE,咖啡重視生產的「履歷」,從氣候、土壤以至烘培、烹煮等過程都非常講究。) 那原生的味道。相對上,我們一直以來其實都有飲「原茶」的傳統,不過年青一代似乎就較少會接觸到中國茶,甚至會認為中國茶很老套,形成了一個斷層,於是就想藉著開設一家茶室,宣揚原茶的中華文化。尤其於我們這一輩,第一次接觸原茶,如普洱、鐵觀音之類,或多或少都是跟隨爺爺嫲嫲上茶樓飲茶的緣故,於是除了茶室想爺爺了之外,我們當初亦成立了一個名為「茶氏」的茶品牌,兩者之間其實就是象徵「茶」與「家庭」之間的一度聯繫。當然,對於自己來說,想爺爺了亦包含了個人對爺爺的思念。

那麼新店「老去茶事」的名字又有甚麼特別意思?

主要是社會近年都重視老去的事物,喜歡念舊卻似乎都忘了去珍惜,往往要在失去了以後,才懂得追悔。而老去茶事就是希望提醒大家在欣賞事物老去的美的同時,亦學識感受現在,珍惜現狀的美好,就如同我們品味老茶一樣,藉著原茶的滋味,銘記「珍惜現在,記得過去,憧憬未來」。

說到茶樓是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原茶的地方,那怎樣才算是「原茶」呢?

因為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地方,於是我們生活上不時都會受到英國文化所影響,特別是時下的飲茶文化,很多時品嚐到的都會是英式的果茶、花茶,或是一些拼配了的紅茶之類,而西茶普遍都會在茶葉中添加其他物質,比較天然的會有花或果乾;亦會有部份種類如伯爵茶等會加入香精,以突出茶的香氣。而「原茶」所指就是茶葉由種植的過程開始,以至中間的製作過程都是處於無添加的狀態,於是大家嚐到的是茶本身原來的味道,以及種茶、炒茶、製茶 (烘培) 師傅的工藝。

正如你提到年青人或者會覺得茶樓飲茶、沖功夫茶老套,那麼茶室要怎樣去推廣原茶文化?

打從茶氏以及想爺爺了開始,以至剛剛開業的老去茶事,我們就一直希望把品嚐原茶打造得更年青化,以新一代接受到的方式來經營。店舖有以傳統方式、由茶師即席沖煮的「大師工藝茶」之外,我們在老去茶事中又特別添置了一部ESPRESSO咖啡機,糅合西式手法萃取茶葉的味道,然後再沖調一些特飲,將原茶結合新穎的手沖精品茶當中,希望讓客人感受到原來原茶都可以充滿變化。至於想爺爺了目前就在翻新當中,日後除茶室以外,就仍然會主打一些導師煮茶教學的工作。

要是對原茶沒有任何認識,怎樣去開始學習欣賞中國茶、功夫茶? 又好茶有沒有甚麼標準?

要去認識原茶,我覺得溝通會比較重要。畢竟怎樣是好茶,往往取決於自己的口味、感受,並不是單純由我們來定義好與壞。因此老去茶事店舖中佔最大位置的是一張BAR枱,大家都知道從生意角度來說,絕對不合乎成本效益,不過BAR枱的設計就方便了茶師與茶客面對面溝通,從對話了解客人,然後再由茶師按客人的口味去推介原茶。雖然想爺爺了那邊一直都有從事原茶教學工作,當中主要都是教導大家如何品鑑茶的質量,或者學習煮茶的技巧,至於怎樣才是好茶,始終視乎於個人的喜好。

老去茶事主理人—阿MING
日本人的茶道一直傳承至今,而我們傳統的原茶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你覺得兩者之間存在著哪些差異?

日本把茶文化塑造得非常專業,除了對茶湯本身的講究以外,又會透過一些非常精緻的茶具設計、舉止的嚴格規範,從而衍生出一種匠人的精神;相對香港,可能有不少潮州人家庭家中都會有簡單的茶盤、紫砂茶壺、小茶杯,飯後用來沖功夫茶,比對之下,中國茶、功夫茶的文化自然顯得非常在地、生活化。而近年香港都開始有不少老師教授中國茶藝,感覺與日本的茶道相似,都會講求標準的沖茶技巧、動作,將煮茶再次演繹成為一門藝術。

老去茶事開業之前,你們在INSTAGRAM上面提到新店跟想爺爺了在概念上會有點分別,可以賣個關子嗎?

新店除大師工藝茶、手沖工藝茶以外,亦主打一些西式輕食,我們有與本地烘焙店MOMO'S HERE (IG:@momo.s.here) 合作,為我們店舖提供卷蛋茶點。除此之外,老去茶事稍後更會製作糅合中式原茶元素的菜式,當中包括茶湯餃子、刈包以及中菜手法烹調的意粉等等。

老去茶事店舖內特別提供了兩種酸鹼值的水用於煮茶,為甚麼?

沖一壺茶大概只是用6、7g的茶葉,當中有八、九成都是水,因此水對於一杯茶的影響是十分重要。而且茶葉主要又分為紅、綠、白、黃、青、黑六大種類,它們的發酵程度、製作過程各自不同,特性也不同,因此專業茶師會針對不同茶葉的風味,配搭不同軟硬的水來沖調。

至於裝潢方面,想爺爺了以往是一個比較日式的佈置,那麼老去茶事都會延用一貫的風格嗎?

觀塘的茶室是一個很RELAX的地方,希望大家在茶室的空間可以放鬆心情,有時光可以去惦記一些事情。而大圍這邊的老去茶事,概念傾向一個中西合璧的空間,枱椅的佈局偏向西式的CAFE,不過陳設方面,就會有一些中式的小擺設、掛飾等等,希望藉以一種比較時尚的方式,讓年青一輩嘗試去接觸傳統的茶文化。

客人在店舖享用工藝茶以外,你們原來還有跟專業的製茶師合作,製作了自家的茶餅,為何會有這個構思?

跟專業的製茶師合作,主要是嘗試做一些茶葉上面的拼配。因為茶葉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類,單單是白茶,就已經有很多個品種的茶樹,而不同茶樹又會有不同的特性,於是我們就按照茶樹的特性嘗試做出不同的組合,從而調配出獨有的味道,然後經製茶師傅將茶葉壓製成茶餅,成為自家的白茶茶餅出品。至於製成茶餅的原因,主要就是方便「存茶」。因為部份茶葉如黑茶的普洱或者白茶,茶葉都比較大片,小小的份量包裝起來可以非常大包,壓成茶餅於是更容易儲存。

與製茶師合作的《政和老樹壽眉-奶油香》茶餅
對於老去茶事,有沒有甚麼目標呢?

跟當初想爺爺了一樣,希望更多年青人會留意原茶的文化,嘗試去接觸中國茶、功夫茶,繼續將我們的傳統傳承下去。

◎text_鬼 | ◎photo_ArChing | ◎design_MarcoC

Read more

元気寿司「未來GO!」企劃開動!

元気寿司「未來GO!」企劃開動!

「追夢」兩個字,在現今世代好像變得很奢侈。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急促的城市裡,「追夢」這件事情更彷似遙遠……而紮根香港30年的元気寿司,就選擇了為新一代突破框框,推出首個「未來GO!」企劃,為本地年輕人提供一個實現夢想的平台。 元気寿司香港創店30周年重點活動「未來GO!」 1995年從日本來港的元気寿司,也是由金鐘一間店舖,憑藉夢想,努力拓展成全港80家分店的規模。而為了支持年輕一代追夢,「未來GO!」企劃將公開招募年齡介乎6-24歲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從中選出有潛力的30個計劃為其提供起步追夢的支援,包括但不限於資金贊助、人際網絡、專業指導,以至其他需要支持的範疇等等,更特別邀請了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作為協辦機構,希望透過其在青年服務領域的專業經驗,協助與一眾參加者緊密聯繫,助大家逐步向實現夢想的目標邁進! 評審委員陣容強大 是次企劃的評審委員會成員,包括香港元気寿司代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代表、亞運銀牌得主、港隊奧運代表前劍擊運動員張小倫,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得主、香港導演、編劇及填詞人黃綺琳,透過評審們的自身經驗及獨

By MiLK Digital
GenZ撐起50年老舖,德島碩果僅存地毯廠-三好敷物

GenZ撐起50年老舖,德島碩果僅存地毯廠-三好敷物

德島的三好市曾經是生產簇絨地毯的重鎮,不過隨著人口老化;年輕人都流向大城市工作,令三好市的地毯工業步向式微。其中一家工廠-三好敷物本來也難逃結業命運,卻因為新人事、新作風,在年輕世代的團結之下,成功把傳統地毯設計轉型成為藝術、潮流單品,讓職人手藝得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傳承。 miyoshirug.com 簇絨模仿炸雞皮的德島老舖 今年10月6日,日本FamilyMart推出了一款「睡拖」聯名單品,巧妙地運用了簇絨地毯技術製作名物「Famichiki」的炸雞脆皮,而幕後協助生產的,就是來自德島的三好敷物(MIYOSHI RUG),一家銳意改革求存、有超過50多年歷史的手工地毯工廠。 0:00 /0:59 1× 拯救德島夕陽工業 德島的三好市昔日是手工地毯業重鎮。不過隨著人口高齡化,不少工廠都因為後繼無人而陸繼關閉。目前當地只剩下三家地毯工廠仍然營運。而三好敷物原本都要準備結業,不過跟工廠有業務往來的市川先生卻毅然接手了這盤生意,並希望借助設計的力量,傳承職人的技藝。 工廠一半是GenZ

By 鬼
香港曾經有「重慶市場」?

香港曾經有「重慶市場」?

最近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舉辦的「鐵鳥凝視:戰時航空照片中的九龍」展覽裡,展示了近百張相片記錄日佔時期的深水埗、九龍城和油尖旺區地景。這批照片為盟軍和日軍在三萬呎高空的偵察機上所捕捉的影像,偵測地貌以為空襲前作好準備。這些冰冷的軍事記錄,在80年後的今天成了珍貴的視覺檔案,填補香港歷史中的空白。 花50萬港元重現香港歷史? 兩年多前,計劃負責人兼歷史學者鄺智文與一位美國歷史學者交流時,得知對方從美國國家檔案館取得冷戰時期的航空照片。由此推使他向檔案館查詢是否保存有香港二戰時期的航空照片,結果得到正面回應,最後團隊花費約50萬港元複印了約300至400張香港戰時的照片。當時美軍大多使用Fairchild K-17相機(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設計)進行高空拍攝,這批照片於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30日的日佔期間拍攝,為盟軍和日軍在三萬呎高空的偵察機上所捕捉的影像偵測地貌為空襲前作準備。 重慶大廈前身為重慶市場 照片雖原為軍事目的而拍攝,卻確切記錄了當時的城市景觀。有些消失了建築得以重現眼前,如謎一般的圓形商:「重慶市場」(Chu

By emily
用一塊布造一盞燈?亞洲初展出

用一塊布造一盞燈?亞洲初展出

這是A-POC ABLE ISSEY MIYAKE與瑞士設計工作室atelier oï(由Aurel Aebi、Armand Louis及Patrick Reymond三人創立)的合作項目「TYPE-XIII Atelier Oï project」,以一塊布和一根金屬線為概念,將三宅一生的布料哲學延伸至照明設計。今年4月米蘭設計週舉行期間,企劃於ISSEY MIYAKE米蘭旗艦店首度曝光,成為設計界焦點熱話。最近項目終於來到亞洲,於日本21_21 DESIGN SIGHT首次展出,讓大家有機會近距離體驗這份獨特的機能美學。 一枚の布から生まれる、新しい光のかたち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4日 時間:10:00-19:00 地點:21_21 DESIGN SIGHT(東京都港區赤坂 9-7-6) Atelier Oï project:醞釀2年的成品 於2021年誕生的A-POC ABLE ISSEY MIYAKE由宮前義之領軍,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