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必去!藏有超過18萬部電影聖殿
如置身於《星際啟示錄》場景
這個場景是否有點科幻感?它有沒有令你聯想到《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或其他科幻電影?它其實是英國的「BFI 國家檔案館」(BFI National Archive)!假如你熱愛電影的話,對「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 BFI)應該不會陌生。
BFI於1933年成立,致力推廣電影和影視文化,總部位於倫敦。它亦是每年BFI London Film Festival的主辦機構。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邊的BFI Southbank大家可能去得比較多,因為這裡不單有電影院、圖書館、餐廳酒吧,同時還經常舉辦不同活動。而附近的BFI IMAX更是全球少數能播放70mm IMAX菲林格式的電影院之一。
至於位於伯克姆斯特德(Berkhamsted)的「BFI 國家檔案館」,就像一所電影基地。它專門負責收集、保存、修復,並建立不同平台去分享電影史上各類珍貴的影片。BFI 國家檔案館現時擁有超過18萬部電影及150萬套電視檔案。它們主要以英國電影資料及電視節目為主,但也包括許多歷史上重要的影片,如1901年所拍攝的上海風貌。除此之外,這裡還保存了大量電影製作資料,特別是針對英國導演如肯·洛奇(Ken Loach)、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和艾倫·帕克(Alan Parker)等人的作品。
影迷聖殿限定開放!
每年9月,因應「文化遺產開放日」(Heritage Open Day),BFI 國家檔案館會少有地對公眾開放。封面圖片所見的正是其中一個「電影庫」(Film Vault),置身其中,可幻想自1895年電影誕生後不少影片就在這裡,對影迷而言,它猶如一座聖殿。這些菲林必須長期保存於攝氏12-15度、相對濕度35%的環境中,以延續菲林的生命。參觀當日,工作人員透露她現正在負責修復英國皇室的影像資料,當中包括已故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登基時的珍貴片段及她所拍攝的家庭錄像。
英國皇室家庭錄像也修復得到
BFI 國家檔案館擁有4個大型電影庫,除了收藏及保存電影菲林外,當中更迫切任務之一就是進行「電影修復」(Film Restoration)。電影修復是將老化或損壞的電影膠片進行修復,使其恢復原來的視聽效果並延長保存期限。這項工作通常從清理菲林開始,首先需要處理物理上的損壞,如劃痕或斷裂,同時重整缺失的部份,然後透過高分辨率掃描將影片數碼化。接下來,專家會使用數碼技術去除畫面中的雜質、校正顏色和修復音效,並將修復完成的影片重新存檔或發佈/發行。
由光學修復變成數碼修復
在電影技術發展初期,大多數菲林都是由易燃的硝酸纖維(Nitrate film)製成,導致不少早期電影因火災而毀損。至20世紀中期,硝酸片逐漸被醋酸纖維(Safety film)取代,這種材料較為穩定,可降低火災風險。但即使是較新的醋酸纖維片,它也會隨著時間變質,出現褪色、霉斑或斷裂。許多早期的電影菲林,由於保存條件不佳,已經嚴重劣化,因此電影修復變得非常重要。
隨著科技發展,電影修復已由光學修復慢慢演變成數碼修復。許多早年電影經典,近年陸續經由數碼修復而有機會重新在大銀幕公映,包括由王家衞執導的《重慶森林》4K修復版。
香港也有電影修復?
回到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自1995年起也開展了一系列的電影修復工作,當中有許鞍華首次執導的《瘋劫》(1979)。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幾年前曾經有一班非常熱心的年輕人成立了一個名為「Reel to Reel Institute」的非牟利藝術團體,致力推廣影視遺產保育,可惜現已停運。部份關於電影修復的專業內容,至今仍可在一個名為《電影修復101》的Podcast找到。也有賴網絡發展,在網上大家也可以找到不少珍貴的電影片段,例如在「BFI Player」上,便可以看到許多早期的電影資料。
參觀BFI國家檔案館當日,另一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一眾工作人員都非常熱愛他們的工作。有人提到自己從1987年起便開始從事電影修復,說時雙眼散發光芒。我們今天看到的的影片,是無數工作人員的努力。很多人正在默默付出,為保存人類的文化遺產作出貢獻。說到這裡,不禁令人覺得投身電影修復也不錯!
____________________
Rachel Ip 葉曉燕
視覺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策展人、藝術專欄作者。以攝影研究及藝術史為主。在大學任教十年,現居倫敦,繼續在網上推廣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