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歷代Logo演變史
Hello!
Apple──現時全球市值最高之上市企業。
這家由Steve Jobs於1976年在家中與Steve Wozniak一同創立的傳奇公司,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經歷過無數次的跌宕起伏之後,以無比毅力結合強大的創新思維及前瞻性,逐步建構出其偉大成就和貢獻。
由Apple I開始,到Macintosh,再到後來的iMac、iPod、iPhone……多年以來相繼創造出一件又一件破舊立新,深刻影響後世的科技產品,改寫人類的生活模式。
以不一樣的方式去思考,從而改變世界。
關於它的一切,過去、現在與未來。Apple的故事,我們從Logo說起。
1976「六」彩蘋果 Logo
相信很多人也知道Apple是由兩位Steve(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共同創立。但其實,還有一位不為人知的創辦人Ronald Wayne,當時持有10%的Apple股份!雖然Ronald Wayne沒有正式參與第一台電腦Apple I 的研發工作,但印於產品說明書及廣告上的首個Apple Logo,正正是由Ronald Wayne親手用鋼筆手繪設計的。如畫般的優美構圖,一幅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畫像,意境簡單易明,就是啟發與創意。畫像上下均有飄逸的絲帶纏繞,並寫著Apple Computer Co.的字樣(因當時還未上市,所以用Co.而不是現在的Inc.)。外框則引用了英國浪漫詩人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詩:Newton──"A Mind Forever Voyaging Through Strange Seas Of Thought—Alone",象徵Apple的製品充滿人性。但遺憾是Ronald Wayne僅僅為Apple工作了兩星期,便因經濟問題以Us$800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及後一年(1977年),Steve Jobs需要一個更直接更簡單的Logo放在Apple I上,所以便把這個設計過於複雜的標誌,換上後來街知巷聞的「六」彩蘋果了。
1977-1998 Logo靈感源自Bite與Byte
Steve Jobs愛追求簡約,並認為Logo過於複雜,會直接影響產品銷情,故他要求設計師Rob Janoff設計新Logo時,說明要一個更直接、更簡單的Logo,並且揚言「不要設計得太可愛!」。Rob Janoff最初設計了兩個版本,一個是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另一個是完整的蘋果。Steve Jobs挑選了被咬過的版本,因為他不想Logo被誤認是櫻桃,同時咬了一口的蘋果亦有其意思。相信每一位見到「蘋果」這標誌的人都不禁會問,為甚麼蘋果會被咬了一口?這就是希望喚起人們的疑問、好奇心,而且英文的「Bite」(咬)字與電腦的基本運算單位Byte(位元)同音,巧合地與當時Apple I 的宣傳口號「Byte Into An Apple」出奇地吻合,目的都是想大家嚐一口「蘋果」的滋味是怎樣。Rob Janoff同時亦給Steve Jobs展示了多款不同色版,例如彩色條紋、單色及金屬等。 Steve Jobs一眼便喜歡彩色的條紋版本,因當時Apple Ii 是第一部家用電腦可以顯示彩色影像,而且他覺得彩色條紋充滿了人性,能容易地被人接受,尤其是青少年,這樣電腦才容易賣到學校。雖然彩色的設計遭到Rob Janoff反對(因印刷成本較高),但Steve Jobs仍然堅持採用彩色蘋果,就這樣,這Logo一用便用上二十年!而事實亦證明,Steve Jobs的早著先見亦絕非一般常人所能理解。
1998-2007 極簡Logo概念
1997年Steve Jobs重返Apple後,決心重整公司,一年後更把Logo改成立體的粉藍色,但不到一年後又改為純黑,其簡潔的概念就在這個時候成形。及後更因 iMac、iBook、Power Mac及G4 Cube等皆採用透明材質外殼,為配合產品,Steve Jobs便用上透明感更強烈的透明立體Logo。
2007-2013 Apple Logo全面金屬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Apple的產品線亦全面金屬化,當你打開初期的iPhone、iPad、iMac或Macbook時,便會見到這顆金屬的蘋果,當中劃破時代的一劃,正代表著Apple的產品正在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3-Present 簡潔扁平效果 Logo
2013年Apple設計風格迎來重大變革,Jonathan Ive將iOS系統中的高光、陰影、暈圈等立體元素悉數拋棄,系統界面徹底扁平化。而Logo亦同樣發生了變化,立體元素被去除,呈現出簡潔純白的扁平效果,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