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食插畫療癒心靈 SIULUNGBAO ILLUSTRATION

以美食插畫療癒心靈 SIULUNGBAO ILLUSTRATION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雖屬老生常談,但又有多少個人能夠真正做到從容不迫、坦然面對?在過去數年,全球飽受疫症無情蹂躪,單是香港已盡見悲喜交集;有人為生計奔波勞碌,有人為防疫絞盡腦汁,亦有人因疫情打亂原有的生活節奏,反卻獲得更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美食插畫師COEY大概份屬後者,全因其筆下的「SIULUNGBAO ILLUSTRATION」(小籠包的美食手帳),正正始於2020年疫情期間。

疫情促成 化身美食插畫師

COEY從小已對畫畫產生濃厚興趣,而此興趣更由兒時一直維持至今。「我從小到大都很喜歡畫畫,不論是中學或是大學均有修讀相關科目,而自己閒時亦會畫畫。直至數年前正值疫情期間,因為經常留在家中而投放了更多時間去畫畫,當時我把自己喜歡的餐廳、那裡的裝潢與食物都記錄在畫作中,並分享到網上社交平台,想不到卻幸運地獲得他人欣賞,這亦是『小籠包的美食手帳』的由來;及後開始有不同機構邀請合作,就這樣成為了美食插畫師。」

「小籠包的美食手帳」打從2020年開始至今,其INSTAGRAM帳戶已吸納多達五萬四千人追蹤,當中可見COEY會選取各種食材作為創作主題,再就著該食材而延伸出更多與其相關的食物。作為一位美食插畫師,COEY又是否喜歡品嚐各種美食?「我的畫作會以食物作主題,全因我也很喜歡吃東西,甫看到美食就會很開心!然而我喜歡吃較清淡的食物,也很喜歡中式、日式料理,當然甜品亦然,特別是茶味的甜品,像是抹茶、焙茶、伯爵茶等等。」

圖鑑排版 美食引起回憶共鳴

COEY筆下作品不但以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作招徠,同時鮮豔繽紛的用色更叫人看得滿心歡悅,「我認為若看到鮮豔的顏色可以令人快樂,加上我自己很喜歡像圖鑑般的排版,因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會有一種治癒的感覺,我想這些元素也算是自身作品的特色之處吧。然而有時候也會收到一些讀者的回應,指某種食物勾起了他們的回憶,對此我也感到很高興,因為可以透過作品來勾起大眾的共鳴。」

一張張呈正方形的作品,裡面包含多達十多款食物,雖然排版整潔簡約看似不複雜,但當中的作畫工序卻絕非易如反掌,「每次作畫前都要先蒐集資料,有些食物會親身嚐過,而有些則來自網上資料;然後就以鉛筆起稿排版,再以針筆勾勒出基本線條,最後就分別以箱頭筆、木顏色及水彩填色。」COEY雖然喜歡畫畫,但坦言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畫畫課程,因此她在創作初期亦曾遇上質疑自己的階段,「早在創作初期時常都質疑自己,並經常將自己的作品與他人比較,全因我希望自己能夠進步,但實情亦會令自己在創作道路上卻步,實在相當矛盾;後來我則明白其實藝術是一項很主觀的東西,我相信只要作品能夠帶給自己、別人一種價值,那就是好作品,所以我現時只會享受創作過程,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作品,著重自己的意願才是最重要。」

港式喫茶 地道飲食文化

回望「小籠包的美食手帳」過往作品,不乏與喫茶文化相關的題材,而提到「港式喫茶」,COEY則認為不少食店類型都能體現到港式喫茶的精神,「我認為茶餐廳、茶樓都能夠代表到『港式喫茶』,因為當中提供了很多具備香港地道特色、又符合喫茶文化的食物,好像我也很喜歡吃的常餐、點心,或是飲料有如凍檸茶、香片等等,某程度上亦屬很多人的共同回憶。然而在過去,我也曾以一些具備港式喫茶元素的食物作為創作題材,例如咖啡、凍檸茶、珍珠奶茶等等。」

雖然「小籠包的美食手帳」僅創立數年,但連同早期的作品,COEY至今已曾創作逾百幅畫作,而單是「小籠包的美食手帳」已超過九十幅,問到COEY在未來會否嘗試創作其他題材的畫作時,她則答道:「當然會,我在過往其實曾嘗試以不同風格或其他顏料來創作,只是目前喜歡以美食手帳的形式來表達,而且暫時是讓我畫得最開心的方式。」提到未來的目標,COEY則希望能夠出版畫冊以及舉辦個人展覽,惟因為自身工作繁忙需要好好分配時間,故一直延遲了計劃,希望能在今年內實行。

SIULUNGBAO ILLUSTRATION
@Siulungbao 小籠包 
@siulungbao

ABOUT THE VENUE
OASIS CAFE

位於堅尼地城的OASIS CAFE集藝術與飲食文化於一身,不但主打健康輕食,有如酸種麵包、沙律咖啡、甜品等等,同時店內裝潢更滿載藝術氣息;全因主理人YAT MING從事設計行業超過十五年,參與範疇涵蓋圖像、網頁、產品以及室內設計,另外亦有進行AR、VR等媒體程式開發工作;正如OASIS CAFE店內劃出一部份空間,用以展示AR以及WEB 3裝置藝術,藉此一如店舖名稱般,致力於煩囂的城市內,實現一個可以讓人發揮想像空間的綠洲。

OASIS CAFE

地址:西環堅尼地城吉席街19號地舖
電話:9249 1635

◎text_坦拿 | ◎photo_ArChing | ◎venue_OASIS CAFE | ◎design_LeX

Read more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香港建築界傳奇專書上架!

本地建築師兼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花了足足7年時間梳理建築師何弢(1936-2019)留下的圖紙、筆記等,最近整理成新書《重遇:何弢——香港建築師的跨界宏圖》。為何要這樣花心力?他表示這不僅是對建築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重新發現香港城市願景的過程,深思城市的潛能。你知道何弢為香港留下了甚麼嗎? #01 文化沙漠煲無米粥 | 香港藝術中心(1977) 在香港藝術資源匱乏的70年代,何弢與白懿禮、盧景文等倡議成立一座民間藝術中心。最終政府只願撥出灣仔一塊三角形小地皮,何弢便巧妙地以三角形為主軸設計結構,將不同樓層連結成開放式的垂直空間。他希望建築能夠在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中也可以「煲出無米粥」,「『無米粥』希望對香港、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是一種刺激。」 #02 香港建築代表作? |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1980) 這可說是香港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是首批獲德國SOS Brutalism組織認證的香港粗獷建築。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牆面與外露的結構,展現出雕塑般的魅力。為了不讓建築壓迫周遭環境,何弢特意將立面設計成往後縮的斜面,層層退讓,與山坡地形完美結合。粗獷不

By emily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買定機票去丹麥!最無敵光之穹頂

早前奇洛李維斯與女友在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Roden Crater》拍下熱吻照,因超現實得如AI而引起熱論,令藝術家之名再度獲提起。James Turrell之作其實不難接觸得到,近一點在日本瀨戶內海也找到其常設展。近日公佈明年初夏(6月19日)將在丹麥ARoS Aarhus Art Museum帶來其最大規模作品《As Seen Below - The Dome》,直徑達40米而高約16米,令人甚為期待。 James Turrell為丹麥帶來全新文化地標 歷經10年時間籌備,此為James Turrell的「Skyspace」系列中最宏大的篇章,同時作為美術館擴建計劃「The Next Level」的重頭戲。觀者需經由地下通道步入一個封閉而開闊的圓頂空間,極簡主義的建築結構將天空緊緊環抱,階梯級座位環繞延伸。光線並去用來勾劃而是作品本體,觀者抬頭仰望體驗成就了整件作品。光線、時間與空間,變得夢幻。 James Turrell與地平線共舞 生於1943年的James Turrell年少時便取得飛行執照,在天空中觀察到光線與色彩隨高度、時間及至天氣的變

By emily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為何日本時裝大師 會與「阿伯底衫」聯乘?

近年,利工民吸引了許多不同品牌與單位要求合作。其中今年最矚目的就是與日本時裝大師山本耀司的聯乘企劃。這次合作採用了Yohji Yamamoto在2022年推出的副線Wildside,雙方團隊來回溝通、修改,籌備時間長達兩年。整個系列堅持香港製造,連包裝也參照利工民的傳統紙盒設計,展現出品牌的傳承與匠心。 逾百年工藝歷史 提起「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不少人會想到利工民。這個品牌的故事可追溯至1923年,當時創辦人馮壽如在廣州開設了第一間針織廠,主要生產襪子。五年後,他們來到香港設廠,但翌年便遇上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香港的內衣產品全靠進口,為了開拓市場和增加收入,他們決定開始自行生產。 「老香港」的品牌代表 在60、70年代,香港很多勞動階層都會穿上又薄又爽的底衫作外衣,及後不少中年和長輩受港產片的影響,僅穿著白色底衫逛街,久而久之,大家看到白底衫,便自然想到「阿伯底衫」這個形象,驟眼看那些款式與利工民十分相似,加上利工民的廣告口號深入民心,所以便被視為「老香港」的代表。 祖傳「一條龍」式製作 利工民在香港歷年多次搬遷,現今位於荔枝角的廠房於2006年啟用。廠房分為上

By 占咪 Jimmy Lui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等足9年值得嗎?只為重遇無名路人

攝影界一度流行街拍,有日本雜誌近年更重拍20年前的街頭素人。相較之下,丹麥攝影師Peter Funch的《42nd and Vanderbilt》則近乎執念——不是回顧,而是持續觀察。從2007到2016年,每個工作天他也守候在同一個街角,以半長焦鏡頭拍下從Grand Central Station湧出的上班族。他辨認出當中的「常客」:有人每天喝杯冰咖啡,有人每天在同一垃圾桶旁徘徊。重複的日常,流露淡淡的詩意。 Peter Funch街頭觀察企劃:近10人一齊打呵欠? 在這個考驗耐性的實錄之前,Peter Funch早在2006年經已開始街頭觀察企劃《Babel Tales》。他拍攝了城市裡無數個瞬間,再把不同時間的路人拼合成一個不曾存在的「場景」。近10個人在同一條街上同時打呵欠、合上眼甚或拿著氣球。這種群像幻想,展現出他對時間與群體行為的敏銳觀察。 Peter Funch之都市人類學:重複的命運 Peter Funch於今年初將這兩個系列結集成《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攝影集,帶來全新的閱讀可能;最近,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