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黎鐵塔到街角小書店 跟隨經典電影步伐 重遊巴黎地標景點

由巴黎鐵塔到街角小書店 跟隨經典電影步伐 重遊巴黎地標景點

即使從來沒有到訪過巴黎,相信你都可以隨便說出三四個城市地標景點:巴黎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香舍麗榭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無論你是從小時候的教科書、明信片,或是長大後所看的旅遊節目,對巴黎各個地標景點的描繪和投射,都滿是「巴黎是浪漫之都」的刻板印象。

但作為二戰前歐洲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化藝術中心,又豈能單單以「浪漫」兩字概括巴黎呢?我們不如從各經典電影的場景出發,由早年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和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及至當代大師:活地阿倫(Woody Allen)和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視角,重新體會「浪漫」以外的巴黎地標景點。

巴黎地標景點 01: Eiffel Tower in《400 Blows》

0:00
/2:48

亳無疑問,艾菲爾鐵塔從1889年建成以來,絕對是巴黎最強地標。菲爾鐵塔的剪影,甚至被視為整個法國的象徵符號。這座位於塞納河畔,巴黎傳統富裕階層的第七區上的艾菲爾鐵塔,是典型為了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彰顯國力而建,其312米的高度榮登當時全球最高的摩天建築,紀錄更長達40年之久。這座以鋼枝架結構聳立過百年的艾菲爾鐵塔,可說是幾代巴黎人每天抬頭望都會見到,並引以為傲的城市風景線。

1959年,每天生活在鐵塔下的法國導演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推出首部作品《四百擊》(400 Blows)。這部改變世界電影史的片頭,以8組跟蹤鏡頭(Tracking Shots),從不同的巴黎街道上拍攝仰望角度的鐵塔。《四百擊》是杜魯福少年坎坷經歷的自傳式影片,同時亦是一齣記載鐵塔下巴黎街頭上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寫照。

片頭的鐵塔不單直白說明故事背景,更側寫了街頭小人物在同一鐵塔下,抬頭可見的不同景致。如果大家有機會置身巴黎,可以從街頭仰視艾菲爾鐵塔,回應這套被喻為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開山之作《四百擊》的片頭,應該會明白偉「大」的艾菲爾鐵塔,百年來見證着鐵塔底下幾代巴黎「小」人物生活的歷史意義。

 興建中的巴黎艾菲爾鐵塔

地標資料

巴黎地標景點 02: 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in 《Breathless》

0:00
/0:29

由協和廣場到凱旋門一直走來,就是法國奢華品牌旗艦店林立的香舍麗榭大道。雖然香舍麗榭大道一直貴為全球三大最高租值地段,但大道兩旁林蔭處處,令人感到少了一份銅臭味,多了一份優雅氣息。

遠在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於香舍麗榭大道拍攝的荷里活電影《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誕生前一年,法國新浪潮另一奠基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首部劇情片《斷了氣》(Breathless)於1960年誕生。在高達的鏡頭下,香舍麗榭大道不單沒有如荷里活世界的紙醉金迷,反而成為了街頭小混混男主角和街邊賣報女主角的經典邂逅場景。

一頭金色短髮、年輕貌美的女主角Patricia,身上廣告Tee印有左傾思想的《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恰如其分的象徵光天化日下的文化入侵。60年過去,香舍麗榭大道接待着全世界蜂湧而至的遊客,國際奢華品牌爭相插旗,美式快餐麥當勞門庭如市⋯⋯除了是購物景點之外,大家對香舍麗榭大道,應當有多一份思考。

地標資料

巴黎地標景點 03:Musée du Louvre in 《Band of Outsider》

0:00
/0:26

無論你去過幾多次羅浮宮,都肯定會驚嘆:「究竟還要花多久才有可能看完這座博物館?」的確,這座位於巴黎市中心的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單計主要組成部分就已達60,600平方公尺,館內藏品橫跨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至18世紀的歐洲諸國,擁有合共約615,797件作品的驚人數量。

即使只算館內恒常展出的35,000件藝術品,若每件平均只花兩分鐘去看看,也得用上70,000分鐘、1,166個小時、48.6天⋯⋯

花不了個多月時間奢侈地漫遊羅浮宮?尚盧·高達給到大家一個另類方案—以9分45秒閃遊羅浮宮。身為影壇最顛覆性的法國新浪潮導演,高達在1964的《法外之徒》(Band of Outsider)內,講述關係曖昧不清的兩男一女,為了消磨時間,以挑戰三藩市飛人占米約翰遜9分45秒閃遊羅浮宮的紀錄作目標,在理應恰靜的展館內,你追我趕,放浪奔馳⋯⋯這三人究竟能否完成壯舉?當然不用深究,但這幕燃燒青春的經典場面,便成就了最任性揮霍青春的大螢幕瞬間。花48.6天還是9分45秒去看羅浮宮?哪個更奢侈揮霍?當你年紀日長,答案不言而喻。

0:00
/0:25

羅浮宮青春跑不單令影痴趨之若鶩,甚至連一代意大利電影大師貝托魯奇亦在2009年的《戲夢巴黎》(The Dreamers)作出近乎100%復刻致敬⋯⋯噢,其實我主要想說《戲夢巴黎》的女主角是青春少艾的Eva Green

地標資料

  • 名稱:Musée du Louvre
  • 創建人:King Philip II 
  • 地址:75001 Paris, France
  • 開放時間:10:00am-6:30pm (Mon, Wed, Thu, Sat & Sun) 10:am-9:45pm (Fri) Close on Tue
  • 官網:www.louvre.fr

巴黎地標景點 04: Louvre Pyramid in 《The De Vincci Code》

0:00
/0:27

在踏入羅浮宮前,必定會被座立在拿破崙庭院上,以玻璃及金属構造而成的巨大金字塔,佔據你的眼球。這座由外形到材質都和羅浮宮大相逕庭的玻璃金字塔,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於1989年正式成為羅浮宮的主入口。在提交設計到完成建築之初,一直都受到捍衛法國傳統文化藝術之士群起評擊。但真正引發全球大眾熱烈討論的,卻是因為2003年一本名為達文西密碼(The De Vincci Code) 的小說。

《達文西密碼》故事背景就是在羅浮宮發生,書中提及玻璃金字塔是由666塊玻璃組成,而這一直在西方陰謀論愛好者流傳及大造文章的數字666,馬上吸引了全球各地遊客駐足圍觀,逐一細數玻璃金字塔上的每一塊玻璃片。這股熱潮甚至吸引了荷里活片商垂青,買下《達文西密碼》小說版權,並找來湯漢斯(Tom Hanks)擔綱演出。

由於原著小說內容涉及大量歷史、傳說、宗教、神秘學、陰謀論等訊息作故事支撐,礙於電影時長有限,湯漢斯只能淪為解密機械人,無論是玻璃金字塔,還是蒙娜麗莎,都成為他一個又一個的解密素材⋯⋯即使全片附上芳華正茂的法國女星「愛美麗」柯德莉塔圖(Audrey Tautou)全場追趕跑跳碰,但仍乏善足陳。可能不是所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能被影像化,不能名狀的想像才是創作力的泉源。讓玻璃金字塔繼續被無限解讀和幻想,或者能成為你下一個創作的靈感與場景。

地標資料

  • 名稱:Louvre Pyramid
  • 建築師:I. M. Pei(貝聿銘)
  • 地址:75001 Paris, France
  • 開放時間:10:00am-6:30pm (Mon, Wed, Thu, Sat & Sun) 10:am-9:45pm (Fri) Close on Tue
  • 官網:www.louvre.fr

巴黎地標景點 05: Shakespeare & Co. in 《Before Sunset》

0:00
/0:19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set)是Before Trilogy的第二部曲,導演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承接第一部曲《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初次邂逅但無疾而終的故事,九年後男女主角久別重逢一幕展開了夢幻開局:男主角當上了知名作家,在巴黎一家小書店為新作宣傳,竟重偶上女主角⋯⋯

李察‧林克雷特的Before Trilogy

當然,電影是夢幻製造廠,但能夠讓一齣絕不高潮迭起,只簡單聚焦一段日落前的二人街頭漫游對話,便能登上不少影迷的十大經典愛情電影,開場那間彷彿把時間凝固了的小書店—莎士比亞書店,絕對功不可沒。一間能把「夢幻」二字烘托起來的書店,只因為她在現實裡比「夢幻」更夢幻。

適逢1900年至1940年間,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哲學家、藝術家紛紛移居巴黎,兩岸的店鋪包括咖啡館漸成為文人雅士的聚腳地。位於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早在1919年開業,當時已被文化界稱為巴黎英美文學文化和現代主義的中心。

充滿小店風情的莎士比亞書店店面

書店二樓曾經長期給予落泊失意、還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Hemingway)借宿;意識流之父喬伊斯(James Joyce)不單把書店當成辦公室,他那震撼後世文壇但當時被美國列為禁書的《尤利西斯》(Ulysses),亦是在莎士比亞書店幫助下,才能以法語版重見天日;而《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和《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作者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同樣也是其中一個在莎士比亞書店終日流連忘返的顧客。

所以只要你能穿越時空,世界文豪、詩人、藝術家,都會在莎士比亞書店出現於你身旁一起打書釘⋯⋯可能就是因為書店擁有史詩級的夢幻履歷,到了現在還是極力保存當年獨立小書店的氛圍,還有甚麼比在現實生活中,能在莎士比亞書店打書釘更夢幻的事情呢?

地標資料

巴黎地標景點 06: Restaurant Polidor in 《Midnight In Paris》

0:00
/0:25

貴為戰後美國曼克頓知識份子的象徵符號,活地阿倫(Woody Allen)在2011年以76歲高齡發表由他編劇及執導的電影《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作品是導演對戰前巴黎的文化勝地,一份最具個人情懷、最深刻的致敬。

在活地阿倫筆下,他把自己化身成戲內一個來自美國、迷失於編劇工作和未婚妻生活的中年男主角,一身老派美式長春藤打扮的他,於巴黎深夜街頭,穿越時空,與上世紀巴黎20年代一眾文化界迷失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輕談淺唱,夜夜笙歌,將一幕幕導演對當年巴黎文化圈的嚮往,活現在大銀幕上。其中一段描寫男主角在Polidor餐廳向海明威討教自己的作品,海明威的一席話,更是活地阿倫給自己身為創作者的自覺:「如果寫得不好,我會討厭它,因為我討厭寫得不好;如果寫得好,我會更羨慕和討厭。你不需要其他作家的意見。」

男主角步出Polidor餐廳

因為這幕《情迷午夜巴黎》的場境,創立於1845年的Polidor餐廳又再重回大家的視綫。自20世紀起,裝潢便沒有太多變化的Polidor餐廳,並沒有法式華麗兼費時的精緻料理,反而一直主打平民大眾能負擔的簡單餐食,吸引了學生、工人、窮酸藝術家等巴黎百姓光顧。

1948年法國象徵主義作家Alfred Jarry,就在這餐廳成立了開拓超現實主義和未來主義的荒誕玄學學院(Collège de Pataphysique)。而當時其它文化界巨人如René ClairJames JoyceAndré Gide等都是座上客,當然也少不了《情迷午夜巴黎》所提及的海明威。雖然大家不能如戲中主人翁擁有穿越能力,但只要走進如文化遺產的Polidor餐廳,想像身處和100年前文化盛宴的名人品嚐一樣的古早平民餐食,可能已經是另一個可以和「在莎士比亞書店打書釘」相提並論的人生樂事。

樸實無華的Polidor餐廳店面

地標資料

  • 名稱:Restaurant Polidor
  • 創辦人:Bléry
  • 地址:41 Rue Monsieur le Prince, 75006 Paris, France
  • 開放時間:12:00pm-10:30pm
  • 官網:www.polidor.com

Read more

「LV」大使-Jeremy Allen White的低調日常

「LV」大使-Jeremy Allen White的低調日常

憑藉《大熊餐廳》更加廣為人知的美國演員Jeremy Allen White早前正式成為了Louis Vuitton新一任品牌大使。不過他私底下的造型原來卻一直極之Causal、不造作,完美示範了甚麼是實而不華。 最樸實Louis Vuitton品牌大使 Jeremy Allen White曾經向媒體講過:「自己不是一個時裝人」。 因為劇集《大熊餐廳》(《The Bear》2022)而走紅,Jeremy White早前出席Met Gala 2025的慈善晚宴就穿上了由Pharrell Williams設計、Louis Vuitton製作的「三件頭」西裝套裝。然後在6月初,品牌隨即就宣布White成為了最新一任品牌大使。White自然流露、不造作的性格成為了與眾不同的特質。雖然個人衣著風格一直樸實無華,不過White亦有講過如今有時候都要稍為dress-up,或者會穿一對漂亮一點的鞋吧! 普通棒球帽誤當Hi-End出品? Jeremy White的日常造型不時都會配襯一頂紐約大都會棒球隊(New York Mets)的棒球帽。出生紐約的White,自小都是洋基隊(New Yo

By 鬼
修補古著牛仔褲輪候年半! 新潟縣牛仔服飾修補職人-Blue Champion

修補古著牛仔褲輪候年半! 新潟縣牛仔服飾修補職人-Blue Champion

古著,有人會視之為歷史文物。於是要修補這些有價值的「古董」服飾,就依賴有一定修復技術的職人。而去年8月開店的Blue Champion,就是當今業界鮮有的專業古著「修復師」。創辦人加藤香苗無師自通,憑藉20多年從事古著行業的經驗,一針一線將百年的破爛牛仔布服飾起死回生。不過要委托加藤小姐出手,其實亦非易事…… Blue Champion_新潟県新潟市東區卸新町2丁目2066-8 eプラザビル2F (Image via things-niigata.jp、andkomachi.com、bluechampion-repair.com) 修補百年出土牛仔褲的奇蹟 去年8月才正式開店、位於日本新潟縣的Blue Champion,因為成功修復了一條古董Levi’s 502牛仔褲而備受業界注目。開店前,Blue Champion其實有透過工作室形式專職修補牛仔布服飾。當中一位外國收藏家就曾委托店主修補一條在美國舊礦場出土、1922年出產的Levi’s 501XX牛仔褲。儘管那502XX的右腳褲管已經完全破掉,不過店主仍然有辦法將牛仔牌神還原,技術令人嘖嘖稱奇。 無師自通的低調高手

By 鬼
在美術館玩火!  挑戰物理極限

在美術館玩火! 挑戰物理極限

在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上,意大利藝術家Arcangelo Sassolino在場館上演了一場火光雨。他以Caravaggio於1608年的畫作《The 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為靈感,將其運用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處理洗者約翰被處決場景的技巧轉成運用現代科技的動態雕塑裝置。熔化的鋼水滴從空中化為耀眼的火光,再落入七個水盆之中,象徵黑暗與光明交替降臨。最近他在澳洲博物館Museum of Old & New Art帶來的新作《In the End, the Beginning》,就是這場火光雨的延伸加強版。 加強版!最美的火光雨 Arcangelo Sassolino曾這樣說:「我最感興趣是捕捉事物演變成其他形態的那一𣊬間。對我來說,雕塑並非靜止的當下,而是時間的流動,如同生命本身般持續不斷、不可避免且難以預測的變化。」新作《In the End, the Beginning》於澳洲展出,加熱至攝氏1500度的鋼水從天花板滴落,迸發出絢麗的火花。

By emily
何謂鬼?何謂怪?解構東西方文化鬼怪概念

何謂鬼?何謂怪?解構東西方文化鬼怪概念

縱然沒有做過虧心事,要是遇上半夜敲門,真的可以處變不驚、不信則無?儘管時代不斷進步,不過對於鬼怪的恐懼,婉如世代相傳。就算有多理性,明白鬼魅之說沒有科學根據,但每當談及靈異,還是會叫人不寒而慄。有云要克服恐懼,不外乎就是要面對恐懼,就襯著西方鬼節的來臨,讓我們一同應節勇闖東西方的鬼門關,重新了解一眾鬼、怪來歷,乜「鬼」都認識一下。 ◎text_鬼 |◎design_MarcoC 何謂鬼? 縱然東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彼此卻一直流傳著各式各樣的鬼怪傳奇故事。不過入正題之前,先把鬼、怪劃清界線。 「鬼」一字,英語多翻譯成「GHOST」,不過對於鬼的理解、刻畫,東西方則是大同小異。普遍都認為鬼所指的就是鬼魂,即人離世以後所遺留下的靈魂。 鬼怪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副產物,尤其是在醫學、精神學尚未昌明的遠古年代,鬼就成為了解釋死亡的一種途徑。畢竟古人對死亡一事缺乏認知,午夜夢迴要是夢到辭世先人,就更令人大惑不解,於是就衍生出一種詭異的想法:認為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身的另一實體,即使肉身死去,靈魂仍然存活於人世間,

By 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