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今・昔

凉・茶・今・昔

咖啡、花果茶、梳打類、以至各款COCKTAIL,無疑是現今港人於CAFE享用的飲料首選;然而就在大概半個世紀以前,當時凉茶舖還是年輕人平日熱愛的蒲點,人們於店內一邊欣賞電視節目和聽外國流行曲,一邊呷著的卻是傳統的廿四味或五花茶。
假如當時有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凉茶文化又會否比今天的咖啡更受歡迎﹖

地道港味
CAFE文化

凉茶,是為中國嶺南地區(包括現今香港、廣州和澳門地區)一種由中草藥結合而成的保健飲品,味道大多苦澀中帶甘甜。由於位處亞熱帶,冬暖夏熱又多雨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病菌,再加上地方水土特性及生活風俗文化的配合,因此當地人特別容易熱氣上火,因此民間普遍流行以藥性偏寒涼的中草藥煎成茶來飲用,從而收清熱生津、去濕解毒之效。

「港九生藥涼茶商聯總會」早於1941年成立,是史上唯一以涼茶名義成立的組織,及至1990年代初解散。

源遠流長

開埠初期上環太平山區一帶是華人聚居地,當時英政府禁止華人享用西醫服務,同時間在港華人更抗拒西醫文化,因此便靠飲用凉茶作醫理保健。後來到了1864年國家醫院才准許華人進入,其後東華醫院於1872年正式成立,西醫才逐漸於香港普及。雖然英國政府相繼引入西醫院和西醫系统,但在十九世紀中後葉時期,香港的醫療仍然以中醫為主,而當中收費廉宜的「凉茶」就更是民間最常採用的防治疾病之法,凉茶店亦因此紛紛由車仔檔發展成地舖。於1869年的《香港政府憲報》內容中,就大概可以窺探出凉茶對於當時在港華人的重要性:憲報規定當時每艘運送勞工往美國、澳洲、南岸等地的船隻上(俗稱為「豬仔船」),必須要有一至兩名中醫師同行,更要確保船上準備好一定數量的指定中藥材,其中絕大部份均為「廿四味」及「十八味」凉茶不可或缺的材料,以供船上感到不適的華工飲用。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飲用凉茶逐漸發展成為廣東一帶特別盛行的風俗,不少凉茶舖如1897年開設的「王老吉」、1906年於上環蘇杭街開業的「源吉林」、以至灣仔皇后大道東的「人之初」、荷李活道的「一樂軒」、以及上海街的「單眼佬凉茶」等亦相繼誕生。當時每間凉茶舖會根據各自對草藥的理解,而調配出各有不同的配方,部份更設有中醫註診。以屹立於中環閣麟街、早開業於1916年的「春回堂」藥行為例,便是此類現存醫館凉茶舖中的表表者。當時的凉茶舖更甚至會放置多份報章,讓顧客可以用低廉的價錢一面「嘆茶」,一面閱覽新聞大事。

約1920年代,當時大部份凉茶業界仍以「車仔檔」形式經營。

戰後黃金時代

1938年廣州淪陷,隨著大量內地人士移港,連帶著許多內地藥店亦在港成立凉茶店,本地凉茶業也因此而進一步興盛起來。及至1940年代,香港歷經「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由於民眾生活困苦,因此能提供基本治理服務的醫館凉茶舖仍然是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環。

到了1950、1960年代,隨著戰事結束人們生活復常,本地的凉茶舖終於迎來一個黃金時代。1957年,「麗的呼聲」(亞洲電視的前身)有線電視首播,當時的電視機價值數百港元,用戶更需繳交每月四十元的節目費,按當時物價換算約分別為一般市民半年及半個月的薪金,可見絕非平常家庭可以負擔。而有見電視機尚未普及,一些本地凉茶舖就選擇於店內安裝電視機,以此作為賣點,客人只要付出一、兩毫錢,便可一邊喝凉茶,一邊享受視聽娛樂。沒料到此奇招出奇見效,熟客果然因此而經常光顧,更往往樂而忘返直接流連至店舖關門,又或直到電視台當日所有節目播映完畢。直至1967年,無綫電視正式啟播後,這種「凉茶電影院」的港式文化才逐漸沒落。

此外當時即使是一張黑膠唱片的價錢,亦絕非一般升斗市民的收入水平所能負擔,因此不少凉茶舖更設有巨型點唱機,點唱機內大部份都是當時得令的歐美流行曲,試幻想貓王(ELVIS PRESLEY)跟披頭四(THE BEATLES)的歌曲於老港式凉茶舖內響起,而年輕人則於店內模仿起貓王的腳步,甚至選播CHA CHA音樂並隨節拍起舞,揮灑青春吸引異性之餘,又瀰漫著一份港式優雅,宛如王家衛電影中的老香港一樣。

港式口味演變

當時香港的凉茶舖可謂成行成市,除了上述的元祖級老店外,「孖鯉魚」、「大聲公」、「透心涼」、「有天知」、「大有益」、「萬應堂」、「恭和堂」、「黃碧山」等亦相繼成立。及至1970及1980年代,隨著西醫的普及,加上戰前舊樓陸續拆卸重建,凉茶舖原本賴以生存的廉租舖位已買少見少,單靠「利錢薄」的凉茶實難以維生,因此業界也各出招自救,加入更多凉茶及食品選擇,當中定價較高昂、利錢更高的龜苓膏就成為店家的最愛,容易入口又具備保健作用的飲品如秋梨茶、茶蜜、桑寄生茶等也紛紛成為凉茶舖內的「生力軍」。

除了各種冷熱飲品,當時的凉茶舖甚至加入甜品,由玻璃小碗內裝著的果肉啫喱到各種糕點都一一齊備,更甚至有茶葉蛋,以及魚蛋、腸仔、魷魚等熱食。這種港式口味的演變正好能夠作為當時電影院的周邊配套,因此幾乎每間大戲院旁邊都會有一至兩間凉茶舖,例如是毗鄰元朗戲院的許留山老舖,以及新光戲院旁邊的益壽堂等,靠著靈活變通,延續了港式凉茶文化的輝煌。

1980年代隨著電視、唱片相繼普及,五六十年代凉茶舖化身成娛樂埸所那種風光自然不再,人們漸漸再找不到流連凉茶舖的原因;加上西方醫學主導社會的情況下,傳統凉茶業終步向式微。業界遂見招拆招,再次求變求存,繼而衍生出新的銷售模式,大家熟悉的「鴻福堂」就可說是這股變革潮流當中的領頭羊。作為全香港首家以生產線形式投產的凉茶舖,「鴻福堂」以膠樽包裝凉茶並於各大超市、便利店上架,2002年起更進一步依循地鐵沿線開店,盡享大規模式生產所帶來的便利。另一創立於1989年的傳統凉茶舖「同治堂」,甚至於2000年正式易名為「健康工房」,同樣改用以生產線大量生產凉茶,並由傳統凉茶轉型為健康養生形象,「治療」的角色悄然退場,由更配合新都市生活型態的「寧神養肝」、「活膚養顏」、「減肥消脂」取而代之。

凉茶文化隨大眾口味、生活形態不斷演變,但其實即使粵、港、澳三地,對於凉茶的定義和理解都不盡相同。2006年二月起,經粵、港、澳三地政府爭取下,「凉茶配製」正式獲中國國務院列為五百一十八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當時香港就將「凉茶」列入「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項目,而廣東和澳門則把「凉茶配製」分別列入「傳統技藝」和「傳統手工藝技能」。

縱然今天風光不再,然而一碗茶中,仍然盛載著許多人的青春,見證著香港時代高低起跌。

「涼茶、馬尾、飛機頭」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俗語,是指當年時髦年靑人經常流連涼茶舖的現象,女生都愛紥著馬尾,男生則梳著貓王的飛機頭油頭髮型。1982年寶麗金更以《涼茶・馬尾・飛機頭》作主題推出唱片

◎text_Germo | ◎photo_ArChing | ◎design_MarcoC

Read more

35年交情·感謝配樂支持·NIGO®只同藤原浩握手 !

35年交情·感謝配樂支持·NIGO®只同藤原浩握手 !

KENZO 26SS 百年老餐館變CLUB KENZO 巴黎時裝周KENZO 2026春夏發佈會,將百年老餐館Maxim’s變成CLUB KENZO 。模特兒在餐桌間穿梭,所有嘉賓的位置都是Front Row。是夜為時裝秀配樂的藤原浩和Futura便坐在一起,而到謝幕時主人家NIGO®更特地上前和HF握手,亦是2人繼去年上海Moncler活動後再次同框,見證彼此接近35年的友情。 NIGO®身穿Kenzo Cartoon 「QUIQUE」主題T NIGO®身穿Kenzo Cartoon 「QUIQUE」主題T,是今季限定品。NIGO®設計從Punk、Pop Art、塗鴉中萃取創意元素,表達復古與童趣概念,配搭KENZO經典印花演繹,以玩味重塑經典視角。「QUIQUE」主題T可到Kenzo官網訂購,定價HKD 1,690。 NIGO®私藏牛牛 變主題圖案 NIGO®是世界知名收藏家,廣告吉祥物便是其中一個選項,來自1930年代為美國食品公司代言的Elsie The Cow,

By chung
M.A.S.U. 2026 S/S 溫馨提示「衫」才是Fashion Show主角

M.A.S.U. 2026 S/S 溫馨提示「衫」才是Fashion Show主角

日本品牌M.A.S.U. 2026年春夏系列以「In The Raw」為主題。早前品牌就在巴黎時裝周之前揀選了東京一個貨倉率先舉辦了一次時裝騷。簡單的佈置、只邀請了時裝業界的編輯、品牌Fans出席。全因設計師後藤愼平希望在場的每位都是為了「睇衫」而來,並不是單純為「打卡」然後在IG發文…… Fans優先場,對演算法的抗議? 睇時裝騷似去音樂會。星光熠熠,幾乎都忘記了「衫」才是真正的主角。出發飛巴黎前夕,M.A.S.U.於東京的「Garden新木場Factory」舉辦了26SS的時裝騷。設計師後藤愼平委托了做家具的朋友打磨一條200年的古木作為舞台,以迎合「In The Raw」的主題。因為演算法讓時裝產業變相只著眼數字,因此是次時裝騷只邀請業界編輯、文化服裝學院學弟、學妹以及稱為Masu Boys的fans參與。無KOL、無明星,希望赴會的都是認真來「睇衫」。 將「

By 鬼
《咒術迴戰》名聲優讀書給你聽!集英社夏日企劃展開

《咒術迴戰》名聲優讀書給你聽!集英社夏日企劃展開

這個年頭甚麼資訊也可在網上找到,愈來愈少人會拿起書來讀。日本出版社集英社除了調整發行量,也想方法鼓勵大家讀書。自1991年起,集英社便展開「夏の一冊」企劃,邀來當紅明星拍廣告甚至拍一輯限定封面照印成書封。而就著年輕一代對單單「賣樣」的明星偶像興趣度減低,集英社近年轉而找來人氣聲優合作擔任「說書人」。曾聲演《咒術迴戰》、《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等多部人氣動畫的津田健次郎,更連續第二年擔任代言人。 集英社熱捧國寶級聲優:津田健次郎 津田健次郎早在1995年《H2》中聲演的野田敦一角出道,先後參與《網球王子》、《我的英雄學院》、《極道主夫》等人氣動漫,而在《咒術迴戰》中聲演的七海建人絕對是他的代表作。津田健次郎低沉的聲線極有魅力,難怪在多次票選活動中也排名極高,2021年更獲得第15回聲優獎主演男優賞。去年《ViVi》雜誌票選國寶級型男排行榜中,津田健次郎在聲優界奪冠。有聲又有樣,贏了。 集英社「夏の一冊」過去代言人 窪塚洋介、玉木宏、佐藤健、岡田将生、多部未華子、

By emily
集換式卡牌TCG是如何來的? 由90年代至GEN Z看卡牌發展

集換式卡牌TCG是如何來的? 由90年代至GEN Z看卡牌發展

THE HISTORY OF TRADING CARD GAME ◎text_坦拿|◎design_LeX 集換式卡牌遊戲(TRADING CARD GAME, TCG / COLLECTIBLE CARD GAME, CCG)打從九十年代發展至今,不但風靡全球成功吸納數以億計的追隨者,同時亦為各大遊戲商帶來天文數字的商業價值。然而追溯集換式卡牌遊戲的起源,或許大眾隨即想起早於1993年推出的《魔法風雲會》;的確,集換式卡牌遊戲得以普及化,無疑全賴此作橫空面世,但若論世上首款出現的集換式卡牌遊戲,實情卻非《魔法風雲會》而是另有他人,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究集換式卡牌遊戲多年來的發展吧。 集換式卡牌遊戲的原始雛型 «BASE BALL CARD GAME» 時至今天,集換式卡牌遊戲(下稱TCG)的市場發展固然非常成熟,甚至憑著連帶效應,帶摯多個行業如拍賣等等,形成一門數以億計的龐大生意。然而數到元祖TCG作品,不少人均會聯想到1993年的《魔法風雲會》,而此作亦的確是首款選取魔法題材而大獲成功的TCG;但歸根究柢,

By T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