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誕生歷史大事 重大里程碑一舉公開

Apple誕生歷史大事 重大里程碑一舉公開

Apple成立40多年後的今天,Apple已經成為了《Fortune》雜誌世界500強企業中,總收入排名第6位的龐大企業,並且以570多億美元的利潤成為當今世界上盈利能力最高的公司。
作為一間科技企業,Apple的科技創新發展史比起任何同類企業更富傳奇色彩,究竟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創新之路上,Apple經歷了哪些變革,同時又還改變了世界甚麼?讓我們一同重溫Apple歷年的重大事件。

Steve Wozniak & Steve Jobs

1970's

1976 Apple Computer, Inc.車庫中誕生的蘋果

早於1971年,16歲的Steve Jobs和21歲的Steve Wozniak經由朋友介紹而結識。在1975年,Steve Wozniak畢業於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並且投身電子科技行業,曾在Hp擔任電腦工程師,他私底下亦十分沈迷設計電子裝置,還幫Steve Jobs設計了名為《Breakout》的打磚塊電子遊戲。在1975年,Steve Wozniak參加了矽谷的Homebrew Computer Club(自製電腦俱樂部),無意中接觸到世界上第一款八位元處理器Intel 8008的技術規格檔案,再次激起他自製電腦的夢想。在聚會結束當晚Steve Wozniak隨即就完成了自己研發的主機板設計草圖,並且開始在工餘事間開始組裝世界上首部Apple電腦Apple I的主機板,而當時還沒有正式命名為Apple I。在1975年底,Steve Jobs成功說服了Steve Woznia一齊設立電腦公司販售這款主機板,讓電腦發燒友們自行組裝,還邀請了另一位朋友Ron Wayne加入負責協助文書工作,並分給他10%股份,最後三人在1976年4月1日於自家的車庫中成立了Apple Computer, Inc。

Apple Computer, Inc成立後,Steve Jobs馬上從Paul Terrell的電子商店Byte Shop獲得了首張50台Apple I的訂單,售價為666.66美元,成功為公司首年進帳將近8萬美元的盈利,最後總共生產了約200台Apple I。之後Steve Jobs找來了Intel的初創員工Mike Markkula作為投資者,向Apple Computer, Inc注資25萬美元,為Apple Computer, Inc奠定了日後迅速擴大規模的基礎。而Ron Waynee當時則出售了自己10%的股份,離開了Apple Computer, Inc。

Apple I

1977 Apple II個人電腦新時代的開端

作為試金石的實驗性Apple I成功後,Apple Computer, Inc正式推出首部普及型商業個人電腦Apple II,並在1977年的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首次發佈。Apple II同樣由Steve Wozniak設計,在Apple I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可以說是開啟了個人電腦的革命,把實驗室裡面工程師用專業電腦搬到辦公室,正式面向大眾。第一款的Apple II搭載MOS出品的6502微型處理器、4KB記憶體以及用以讀取程式及資料的錄音帶介面,用上DOS(Disk Operating System)作為操作系統,售價高達1298美元,雖然規格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非常「落後」,但是已經成為了當時不少電腦發燒友夢寐以求的奢侈品,也是不少人第一部個人電腦的啟蒙。在80年代開始Apple II漸漸成功打進美國商業市場與教育界,甚至一度成為了美國教育系統採用的標準電腦。Apple II之後還推出了Apple II Plus、Apple IIe、Apple IIc等改良型號,直到1993年停產時估計共生產了約500到600萬部Apple II,象徵上世紀末個人電腦發展的新時代。

Apple II

1977 Apple第一位CEO Michael Scott

Michael Scott是Apple第一位的CEO,由Apple成立時最重要大股東Mike Markkula推薦進入公司,出任首位CEO。Michael Scott與Mike Markkula合力為公司制定了早期的商業計劃,而且Michael Scott擁有強大的說服力招募優秀精英加入公司,奠定了Apple良好的發展基礎,甚至一開始就擁有可觀的盈利,但到後期他以圖改組公司架構失敗,宣告離開公司。

Michael Scott

1980's

1980 強大的商用電腦Apple III

在1980年Apple推出了Apple II的後繼機,由Wendell Sander設計,目標是成為一部強大的商用電腦。搭載SOS作業系統,內置5.25吋軟碟機,支緩大小寫字母顯示、實時日期時鐘、16色圖像顯示能力而且是第一款搭載Qwerty佈局鍵盤Apple電腦,可惜出現各種軟硬體的缺陷為人詬病,例如Steve Jobs為了保持電腦運作時的安靜沒有為電腦加裝冷卻風扇,讓散熱出現問題,以及無法與Apple II部份進階的功能兼容,讓Apple III實用性受到限制,加上3,500美元的高昂定價,成為了公司早期在商業上的重大挫折。

Apple III

1980 Apple公開募股

在1980年12月12日,Apple首次進行公開募股(IPO),當時以每股22美元的價格發售了460萬股,幾乎一推出已經被搶購一空。當時Apple的IPO融資規模已經達到一億美元左右,是自1956年福特汽車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IPO上市企劃。在1982年,Apple的年收入已經高達一億美元。時至今天,Apple代號AAPL依然是科技股的龍頭企業,如果你當年買入了十股Apple的股票,220美元的投資現在已經價值超過十萬美元,初始投資回報率已經超過5000個百份點。

1981 Apple第二任CEO Mike Markkula

Mike Markkula是Apple第一位大股東,在1981年從Michael Scott手上接任成為Apple第二位的CEO,幫助初創的Apple制定了完整商業策略和經營計劃,更是Steve Jobs在商業上的導師,也是Apple初期真正的掌舵人。他曾經承諾太太只會在Apple擔任4年的CEO,完成後在1984年到1997年改為Apple的主席。

Mike Markkula(右)

1983 Steve Jobs以女兒命名電腦Apple Lisa

Apple Lisa是當年全球第一款搭載GUI,採用圖形方式顯示的電腦操作介面的商業化個人電腦。Lisa的研發計劃始於1978年,以Steve Jobs女兒的名字命名,公司希望開發出一款針對企業及個人用戶,擁有全新操作方式並且功能強大的電腦。Apple Lisa 乃Apple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具備內存保護,協作式多任務處理以及擁有更高的解析度顯示,還搭載Apple大量客製化軟體等等,甚至成為了當年美國太空總署所使用的電腦,是一款非常超前的產品,可惜1萬元美金的高昂定價讓Apple在商業上再一次慘遭滑鐵盧,偏離了大眾消費者。不過這次的失敗讓Apple汲取了慘痛的教訓,間接促成了1984年Macintosh系列的成功。

Apple Lisa

1983 Apple第三任CEO John Sculley

在1983年,Steve Jobs邀請了百事可樂副總裁John Sculley出任Apple第三位Ceo。當時的Steve Jobs向John Sculley所說的名句「你是想一輩子賣汽水,還是想要改變世界。」流傳至今。在John Sculley上任不久就與Steve Jobs產生矛盾,而且把Steve Jobs排擠出局,在他執掌下的Apple改變了公司的定位,開始與Ibm競爭相同的客戶群體,雖然把銷售額從8億美元上升至80億美元,但備受爭議,他的策略在90年代初開始不敵Microsoft所推出的Windows系列PC,讓Apple利潤大幅下滑,被迫離開了Apple。

John Sculley(右)

1984 革命性的Macintosh面世

在1984年一月,史上第一款的Apple Macintosh個人電腦正式誕生,代號為Macintosh 128K,其128K的意思是指Macintosh能提供128K的記憶體容量,乃當時流行的Commodore 64家用電腦的兩倍。Macintosh 128K 擁有一體化的設計,搭載Motorola MC68000的處理器、9吋屏幕,還配上鍵盤及滑鼠,而且是繼Apple Lisa後,第二款採用GUI圖形圖像操作介面的Apple電腦,不過換了與Apple Lisa不同的作業系統System 1,為近代「Mac機」定下雛形。Macintosh 128K 定價為2400百多美元,售價比起Apple Lisa有所下調,讓很多Apple的死忠粉終於能以相對相宜的價格體驗Apple的電腦產品,令Apple電腦的銷量開始大幅增長,遠遠拋離Apple Lisa以及同年登場的Apple Lisa 2,成為Apple第一款真正成功的面向大眾市場的個人電腦。其後還推出了Macintosh 521K、Macintosh Plus和1987年的第一台彩色螢幕的Macintosh II,乃Apple甚至整個電腦產業的革命性產品。

Macintosh 128K

1984 Apple Lisa升級版本

在1984年Apple Lisa 2是Apple Lisa的升級版,售價也有所降低。除此之外,最明顯的改變是原來兩個5.25吋軟碟機變成了一個3.5吋軟碟機,可惜風頭已經被同年Macintosh 128完全掩蓋,直到1986年,Apple Lisa全線產品亦宣告停產,而Macintosh和Lisa的製作團隊亦合二為一。

Apple Lisa 2

1985 Steve Jobs離開Apple 成立NeXT電腦

在1985年Steve Jobs離開了自己一手成立的Apple,賣掉了公司的所有股份。在1984年Macintosh 128K面世的時候,隨著經典的《1984》廣告宣傳為Macintosh電腦掀開神秘的面紗,引起市場極大迴響,但是Steve Jobs嚴重高估了Macintosh 128K初期的銷量,向董事局要求擴大投資增加產能,不過因為Macintosh 128K在硬體和應用軟體方面還不及PC成熟,最後銷量不似預期;加上Apple內部的管理問題,Steve Wozniak以及部份Apple核心員工相繼離開;最後Steve Jobs與當時的CEO John Sculley和董事會在Apple電腦的發展方向以及成本控制等問題意見不合,Steve Jobs最終選擇了離開,另起爐灶成立NeXT電腦以及從George Lucas手中收購了他的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成立了Pixar Animation Studios。

1989 首款可攜式電腦Macintosh Portable

於1989年推出的Macintosh Portable是Apple首款可攜式而且是用電池推動的Macintosh電腦,搭載9.8吋螢幕連帶鍵盤及Traceball,重量為7.2公斤,以現在的標準來說Macintosh Portable還稱不上是手提電腦,只是一部可移動的Macintosh電腦,當年售價為7300多美元,在時代侷限性下Macintosh Portable對於手提電腦的擴展性、性能和續航時間毫不妥協,雖然銷量平淡,但依然稱得上是當年用心的產品。

Macintosh Portable

1990's

1990 低於1000美元的電腦Macintosh Classic

Macintosh電腦一直走高定價高利潤的高端市場,極高的售價使Apple在低端和大眾市場的競爭力處於弱勢,於是在1990年Apple推出了首款售價低於1,000美元的電腦Macintosh Classic,配備與早前的Macintosh Plus和Macintosh SE相近,適合進行文字處理、表格和資料庫計算等性能要求較低的工作,在教育界大受歡迎,成功了填補Apple在非專業、教育等領域的市場空缺。

Macintosh Classic

1991 手提電腦Powerbook 100

在1991年美國的COMDEX電腦展覽會,Apple推出售價為2300美元的手提電腦Powerbook 100,由Apple與SONY合力研發和生產,乃當時CEO John Sculley親自監督的重要研發項目,Powerbook 100基於Macintosh Portable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的改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手提電腦,在推出後隨即大賣,第一年銷售收入高達10億美元,為該財政年度交出漂亮的成績,其經典的手提電腦設計更被業界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子產品。

Powerbook 100

1992 影響PDA和平板電腦發展的Apple MessagePad

在1992年的發佈會上,John Sculley帶來了他任內的野心之作Apple MessagePad,希望能挽回當時Apple的財政危機。Apple MessagePad由日本Sharp負責設計與製造,搭載Newton OS,內附筆記本、通訊錄以及計算機等軟件,並且可與電腦同步資料以及軟體安裝,還具備觸控螢幕、紅外線、手寫輸入等功能,但是因為處理器效能有限、手寫辨識系統錯誤率高,加上開發資源不足,導致銷量非常慘淡,但這新嘗試影響了日後流行的PDA以及平板電腦的發展。

Apple MessagePad

1993 Apple第四任CEO Michael Spindler

在1993年Michael Spindler接任Apple第四任CEO,在他接管的時候,Apple正正跌入谷底,面對Microsoft的崛起,Apple的市場佔有率節節下降,由1993年的14.2%急跌到1994年的10.8%,最後到了勁敵Window 95系統Pc推出時候,用家紛紛轉頭Microsoft,除了縮減人力成本外,Michael Spindler亦束手無策,使Apple進入最黑暗的時期。

Michael Spindler

1994 Power Macintosh 90年代主力電腦機種

Power Macintosh乃Apple於90年代中期推出的主力電腦機種,也是現在Mac Pro系列的前身。有別於Classic Macintosh,名稱中的「Power」是指使用 PowerPC系列處理器,乃由Apple、IBM、MOTOROLA於1990年組成的AIM聯盟所發展出的微型處理器架構,前期型Power Macintosh名稱後面都會加入4位數字代表處理器的頻率,直到1997年的第3代Power Macintosh G3開始以產品的世代作區分和命名。

Power Macintosh

1996 Apple第五任CEO Gil Amelio

在1996年,曾任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CEO的Gil Amelio正式接過火棒成為了Apple第五任CEO,面對90年代中Apple最艱難的時期,由於資金短缺,Gil Amelio停止了當時Macintosh新作業系統的開發計劃,改為直接購買其他公司所生產的BeOS系統,最後也宣告作罷。當任內Apple股價跌至新低的時候,Amelio向擁有NeXT的Steve Jobs商談,並以4億2千9百萬美金買下了NeXT,並且宣告辭呈讓Steve Jobs成為了Apple過渡時期的CEO。

Gil Amelio

1997 Macintosh誕生20周年

在Macintosh誕生20周年,Apple推出了Twentieth Anniversary Macintosh作為紀念性的概念產品。Twentieth Anniversary Macintosh當時只生產了12000台,一體化的設計包括一個12吋LCD螢幕,電腦配置建基於Power Macintosh 5500,其ATI 3D Rage II顯示卡還內置電視和收音機功能,還找來了BOSE特別訂製了一套專屬音響,現在看來依然是非常獨特的Apple產品。

Twentieth Anniversary Macintosh

1997 Apple第五任CEO STEVE JOBS

在1997年Steve Jobs以iCEO的身份重新回到Apple,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闊斧的簡化了Apple的產品線,董事會亦徹底改組並且重整了內部架構,重振當時消費者對於Apple的信心,並著力研發新產品。於1998年登場的iMac正是Steve Jobs回歸後首個新產品,成功讓市場對Apple重拾信心,銷售成績亮眼,成功幫助Apple渡過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在其後的日子Steve Jobs帶領Apple走進黃金的創新時代,直到堅持到2011年10月5日Steve Jobs因癌症逝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極具創造力的偉人,而他的精神是Apple永恆的基石。

Steve Jobs

1997 Apple設計核心人物Jony Ive

Jony Ive早在1992年已經加入了Apple,在沒有Steve Jobs的Apple,Jony Ive曾經多次萌生離去之意,直到1997年Steve Jobs回歸,Jony Ive才得以重任,成為了公司的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Industrial Design帶領團隊重新審視Apple所有產品的設計。而成功令Apple起死回生的重要產品,第一部iMac G3就是由Jony Ive負責設計,其後Apple的革命性的產品如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以及iOS 7都是出自Jony Ive所帶領的設計團隊,Jony Ive在2015年更正式任命為Apple的Chief Design Officer,其後在2019離開Apple另組設計公司,結束了27年的賓主關係。

Jony Ive(左)

1998 Steve Jobs回歸後力作iMac G3

iMac G3乃Steve Jobs回歸後Apple最重要的革命性產品。作為CEO的首要任務,Steve Jobs大力削減了Macintosh系列繁複混亂的產品線,帶來全新產品iMac G3,其半透明、色彩艷麗的一體化設計,與Apple以往米色的產品以及當時主流機型大相逕庭。此外,iMac G3大膽地放棄了3.5吋的軟碟機,並內置56k數據機、改以USB作為標準接口,鍵盤與滑鼠亦根據新iMac的造型重新設計,以1299美元的定價,為市場帶來極大的衝擊,令Apple由谷底翻身,其後還推出了特別針對教育市場的eMac,還有共13種顏色選擇的iMac G3升級版,加入了內置的吸入式光碟機、FireWire接口、撥號上網、乙太網路和無線網絡支緩等,成為了當時Apple電腦標準配置。

iMac G3

2000's

2001 最輕薄手提電腦PowerBook G4 Titanium

第四代的PowerBook G4於2001年正式登場,隨即成為當時市面上最輕薄而且功能齊備的的手提電腦,搭載MOTOROLA的G4處理器、Mac OS X 作業系統,配備前置吸入式光碟機以及寬闊的螢幕,而當時最大的賣點就是採用鈦金屬材質製作的外殼,Apple成功克服了內部框架複雜的製造技術難題。其後在2003年更新推出了12吋和17吋螢幕大小的鋁質外殼的PowerBook G4 Aluminum,直到2006年才被Macbook Pro取代。

PowerBook G4 Titanium

2001 「小白」iBook G4

色彩繽紛的「蛤殼」 iBook G3,讓人眼前一亮。來到2001年的第2代iBook G4開始,再次為Apple的手提電腦產品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採用重新設計的純白色、輕薄簡約的外觀,搭載更高品質的12吋LCD 螢幕以及雙USB接口,更貼近Apple當代的設計美學風格,簡約的設計讓iBook G4變得更加年輕和主流化,更是不少千禧一代的消費者第一部入手的Mac機,也是Apple用家心目中最經典的「小白」,直到2006年才被MacBook與2008年發佈的MacBook Air所取代。

2001 作業系統OS X 10.0: Cheetah

1984年第1部Macintosh電腦開始使用名為System 1的作業系統,直到2001年之前的所有Macintosh作業系統均稱為Classic Mac OS。在1997年 Steve Jobs重新執掌,Apple開始為作業系統作出重大改革,並定名為Mac OS 8,到了2001正式踏入新世代的作業系統Mac OS X,第一版本v10.0代號為「Cheetah」,加入了Dock、終端機、郵件、搶佔式多任務處理支援等新特點,乃當代Mac作業系統的新起點,之後分別於2012年改稱OS X及2016年再次為macOS。

OS X 10.0: Cheetah

2001 顛覆電腦設計想像Power Mac G4 Cube

由Jony Ive設計的Power Mac G4 Cube再次顛覆了電腦設計的想像,本體是一個立方體,設置於10吋高的透明合成樹脂護殼內,並且採用垂直九十度吸入式的DVD-Rom光碟機,外型極具未來感。Power Mac G4 Cube配置的定位介乎iMac G3與Power Macintosh G4之間,可以外接Apple Studio Display、Harman Kardon喇叭等專屬周邊裝置。Power Mac G4 Cube雖然外型破格,但因為售價過高,導致銷售反應不佳,透明塑膠部份還出現製造瑕疵以及內部硬件的散熱問題,讓Power Mac G4 Cube無聲無色地離開了市場,不過G4 Cube的經驗啟發了日後的同樣是採用獨立機身設計的Mac mini。

Power Mac G4 Cube

2001 改變音樂世界的載具iPod

在2001年10月23日的發表會上,Steve Jobs正式向世人展示第1代iPod,徹底改變人們聽音樂的習慣甚至整個音樂產業的生態。早在九十年代末Apple已經開始注意到MP3數碼音樂格式的時代即將到來。當時Apple購買了流行MP3播放器應用程式SoundJam MP的版權並且加以改良。在2001 年1月推出了自家iTune,作為Apple電腦專用的播放器,之後還陸續加入媒體管理、影音資料庫、音效處理、購買音樂、備份歌曲等功能。另一方面,Apple高級硬件副總裁Jon Rubinstein開始嘗試推出Apple自己的MP3播放器與iTune兼容,企劃由Tony Fadell主導硬件研發,並交由Jony Ive與團隊著手設計iPod的外觀,在同年十月正式面世,配備了5GB儲存量、與同步iTune用的FireWire插口及專利實體轉盤Circle Wheel,定價為三百九十九美元,隨即風靡全球,在iPod面世的頭3年共銷售了超過1000萬部,佔領了50%的數碼音樂播放器市場比率,到了2007年iPod銷量已衝破1億大關,成為了Apple最成功的產品。

iPod

2003 音樂網上平台iTunes Music Store

在2003年iTunes Music Store正式上線,在iTunes Music Store中購買的歌曲受Apple FairPlay數位版權管理保護,防止用家自行複製。在 iTunes Music Store上線首周已經賣出超過1百萬首歌曲,到了2006年年頭為止就已經有超過1億首歌被下載。

iTunes

2004 iMac G4來自未來的Macintosh

iMac G3空前的成功後,後繼機iMac G4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Apple未來一體化電腦的構想。iMac G4再次由Jony Ive領導設計,與當時的iPod和iBook一樣換上新一代Apple的設計語言,純白色的15吋或17吋LCD顯示器通過可擺動機械臂固定於半球型的白色電腦機身上,可以隨意調節螢幕位置,改善了用家長期使用電腦時,因為螢幕被固定而造成頸椎的不適,算是同類型可調節螢幕位置電腦設計的先驅;當時伴隨iMac G4還推出了同樣是透明設計的Apple Pro Speaker以及Apple Pro Mouse,充滿極簡美學而且富未來感的設計語言再次改寫Apple的品牌影像,隨即成為當時業界的熱話,甚至不少粉絲把iMac G4戲稱為「iLamp」,因為它的造型太像一座檯燈,不過如今看來iMac G4設計依然是十分超前。

iMac G4

2002 入門級電腦eMac

2000年開始愈來愈多人認識Apple的電腦,但是售價始終高昂,讓一般消費者卻步,更不用說貧苦的學生。所以在2002年Apple首次推出了eMac,同樣採用一體式的設計,使用上最新的PowerPC G4處理器,但配上售價較廉價的CRT顯示器以及其他入門級的硬件配備,定價為1,000多美金,與當時一般個人電腦的售價看齊,原本預計僅針對教育機構販售,後來也開放給一般消費者購買。

eMac

2003 高端電腦產品Power Mac G5

當iMac G4、iBook G4、iPod以更現代和簡約的設計語言面向大眾的時候,作為講求專業,而且強大性能的Apple高端電腦產品Power Mac系列將繼續走工業風的設計路線。在2003年發表的Power Mac G5使用了陽極氧化鋁的機箱,獨特的工業設計讓人感覺更加專業。在配置上,Power Mac G5是市場上第一款64位元個人電腦,也是最後一代採用PowerPC處理器的桌上型Mac機,其PowerPC G5的雙核處理器乃Apple與IBM最後合作的結晶,直到2006年被搭載Intel處理器的新一代Mac Pro取代。

Power Mac G5

2004 最薄桌上型電腦iMac G5

充滿未來感的iMac G4推出兩年後便被全新iMac G5取代,而iMac G5也是近代iMac系列產品的雛型。iMac G5採用17和20吋的寬螢幕,並通過一個鋁製的懸臂撐在桌面上,當時只得2吋厚的純白色一體式平面顯示器連主機是市場上最薄的桌上型電腦。早期的iMac G5搭載PowerPC G5 64位元處理器,到了2006年換上INTEL CORE DUO處理器。

iMac G5

2005 非一體式電腦架構Mac mini

在2000年推出的Power Mac G4 Cube是Apple近代消費類電腦產品中非一體式電腦架構的新嘗試。在2005年,Apple把這概念延續,推出Mac mini,乃當時Mac電腦產品系列中最小的一部,並不包含顯示器、鍵盤和滑鼠。第一代Mac mini採用PowerPC G4處理器,同樣在2006年升級為INTEL的處理器,在2010年還加入最新的Unibody鋁合金外殼設計,不過Mac Mini的效能一直低於其他同期的Mac桌上型電腦,目的就是保持價格的競爭力以及吸引Windows或Linux等作業系統的傳統PC用家轉會。至今Mac mini依然是Apple電腦產品重要成員。

Mac mini

2005 多鍵USB光學滑鼠Apple Mighty Mouse

Apple Mighty Mouse是Apple第一款多鍵USB光學滑鼠,名字出自美國的同名卡通片。Apple Mighty Mouse滑鼠整個表面都是可點擊的,而中間的滾球有別於一般只可以上下或左右滑動的滾輪,滾球有微弱的彈性可以向下按,還可以向任何方向捲動,自2005年開始成為了Mac機的標配滑鼠,2006年還推出藍牙無線版本,直到2017年才正式停售。

Apple Mighty Mouse

2006 INTEL CPU處理器

在2006年Macworld大會上Steve Jobs正式公佈Apple將停止在Mac電腦上繼續使用由MOTOROLA以及IBM提供的PowerPC處理器,改用更加主流由INTEL提供的x86處理器。是次改動是Apple第三次更改旗下電腦產品線的處理器架構。第一次是由Apple II的8位元MOS 6502處理器改用MOTOROLA的6800系列處理器架構,後來由從MOTOROLA處理器遷移到由Apple、IBM、MOTOROLA組成的AIM聯盟所發合力研發的新PowerPC系列處理器。到了2004發佈會上STEVE JOBS提及將於Power Mac G5面世後十二月個月內推出一部配備3 GHz處理器的Power Mac,最後未能兌現,所以讓Apple開始考慮比IBM的效能更佳、兼容性更高的INTEL處理器,最大優勢是可以讓用家通過Boot Camp容許內含INTEL處理器的Mac電腦在OS X上使用Windows,此舉能吸引不想完全放棄Windows的用家可以透過Boot Camp或其他虛擬切換技術而達至Mac和Windows兩者兼得的情況。

在同年Apple隨即推出搭載INTEL CORE DUO處理器的全新Macbook以取代iBook、MacBook Pro取代舊的PowerMac、iMac還有Xserve伺服器,正式完成平台遷移,並且在2009年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推出的時候停止了對PowerPC架構Mac電腦的支援。而處理器架構的成功轉移為Apple未來的電腦技術發展訂下穩定的基礎。

2006 買產品做慈善(PRODUCT)RED™

由U2的主音Bono及Debt AIDS Trade in Africa (DATA)的 Bobby Shriver 在2006年成立的(PRODUCT)RED是為全球防止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的慈善基金,通過授權予不同公司製造包含 (PRODUCT)RED商標的產品,將部份收入捐助給全球基金,協助對抗愛滋病散播以及傳遞有關HIV及AIDS的資訊。(PRODUCT)RED在2006a年成立的時候Apple就是首批加入的企業,當年還推出首款Apple的(PRODUCT)RED產品第二代iPod nano,並換上代表(PRODUCT)RED的紅色設計,自此展開長年的合作關係。日後Apple相繼為旗下產品加入 (PRODUCT)RED商標,當中包括了 iPhone、iPod touch、Apple Watch以及iPad Smart Cover、iPhone Case等等,為社會公益事業出一分力。

(PRODUCT)RED

2007 電視頻道裝置Apple TV

在2006年的WWDC上Apple TV首次亮相,當時的名字叫做iTV,直到2007年第一代Apple TV才開始付運,用作播放來自iTunes Store或電腦裡的多媒體檔案,並在電視機輸出高解析度的影像。到了2008年,Apple為Apple TV提供了一次免費升級,允許Apple TV直接從iTunes上租賃和購買內容,讓Apple TV變成一台不需要在Mac OS X或Windows上的iTunes作內容同步,可以獨立使用的裝置。之後除了iTunes外,Apple TV陸續加入了更多的線上頻道,後續的升級還加入了Siri、4K解析度影片支援等功能,甚至成為了擁有獨立操作系統tvOS,功能強大的多媒體機頂盒。

2007 上帝的手機iPhone

自從iPod的成功讓Apple從千禧年科網股泡沫爆破陰霾中復蘇過來後,在2004年Steve Jobs親自調動一前多名內部員工開始著手研發iPhone,代號名為「Project Purple」的高度機密研發企劃,經過歷時3年時間的研發,第1代iPhone終於在 2007年1月9日Macworld 2007上正式登場。

​第1代iPhone主體搭載3.5吋多點觸控式螢幕,在當年的智能手機市場裏已經算是「巨幕」,而且搭載Multi-touch功能,螢幕具備熱感功能,用家可利用手指在螢幕上滑動進行操作,流暢程度遠超市面一般PDA的操作。另一方面,iPhone同步登場包括Apple智能電話系列的靈魂—iOS,最初叫作iPhone OS,是由Mac OS X作業系统延伸出來的獨立系統,初代 iPhone發售時已經支援語音信箱、電子郵件、Safari網頁瀏覽器、YouTube等功能。在翌年的iOS 2.0.1中還加入App Store為iPhone提供更多官方和第三方的應用程式支緩。此外,初代iPhone已經是一部四頻段GSM制式的智能電話,支援EDGE和802.11b/g無線上網,如此革命性的產品在當年被外媒形容為「Jesus Phone」,上市後引發搶購熱潮。到了2008年,開始支緩3G網絡的iPhone 3G以及iPhone 3GS正式發揮出新一代智能手機的實力,並且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一直iPhone是智慧型手機行業標竿。

iPhone

2008 從公文袋內掏出的MacBook Air

2008年Apple發佈會上,Steve Jobs從一個公文袋內掏出MacBook Air的一刻,相信讓人感到非常驚訝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Apple聲稱MacBook Air是市面上最薄的手提電腦,最薄部位更只有0.6吋,配備INTEL Core 2 Duo處理器、13.3吋LCD闊螢幕,全呎吋背光鍵盤、支援多觸式動作的TrackPad以及5小時續航能力,還用上循環再造鋁質物料製作框架,可以說是後來Unibody設計的雛型,加上親民的定價,讓MacBook Air一直成為Mac家族中最受歡迎的產品。

MacBook Air

2008 行動應用程式發行平台App Store

App Store在2008年預裝了iOS 2.0.1的iPhone 3G首次登場,是Apple官方行動應用程式發行平台,用家可以直接付費或免費下載應用程式到iOS裝置,為用家提供豐富的官方或是第三方行動應用程式,而App Store和iTunes Store一樣,Apple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的銷售獲得三成利潤,開發者得到餘下的7成,截止2021年中,全球有175個國家的6億用戶使用App Store,現時提供的App已接近200萬款,同時Apple已向開發者支付了2300億美元的利潤,形成龐大的應用程式設計產業。

2010's

2010 市場上最佳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4

在2010年推出的iPhone 4乃iPhone系列早期發展最成功的產品,而且是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旗艦iPhone型號,為期15個月。iPhone 4當時的外型上起了重大的改變,由Jony Ive重新設計,採用不鏽鋼製造圍繞手機邊緣的框架,背面板亦改為平面,這設計後來被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S及iPhone SE重複使用。在功能上iPhone 4是第一款搭載Retina Display、前置鏡頭、microSIM、FaceTime視像聊天等新功能的iPhone,乃當時市場上最佳的智慧型手機。即使到了十年後的iPhone 12,依然可以找到iPhone 4的設計影子。

iPhone 4

2010 更高規格的螢幕Retina Display

Apple的電腦的螢幕設計一直備受業界推崇。在2010年當Youtube已經開始推出4K影音服務,而人們的數碼影音畫質亦已經從1080P Full HD提升到4K Ultra HD的時候,Apple亦率先在最新的iPhone 4和iPad 3上使用了最新的Retina Display。當時的iPhone 4上的3.5吋Retina Display的大小為960×640,像素密度高達326ppi,已經達到了人類肉眼能辨別的最大限度,為業界訂下全新的標準。其後Apple陸續把Retina Display技術應用在全線產品之上,甚至推出了Super Retina、Super Retina XDR等更高規格的螢幕,實現令人驚豔的觀賞體驗。

Retina Display

2010 iPad改變平板的世界

在平板電腦的市場中iPad乃首屈一指的產品。早在1993年Apple曾經推出Apple MessagePad的平板,可以說是PDF始祖,雖然計劃失敗告終,但在2003年開始,Steve Jobs已經再次著力研發新型的Apple 平版電腦,直到2007年推出的iPhone與iOS的發展日漸成熟後,iPad的出現亦是勢在必行。

在2010年1月發佈的iPad搭載Apple A4晶片以及iOS系統,內建應用程式與iPhone相約,提供瀏覽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觀看電子書、播放音樂或影片、玩遊戲等功能。在配置上iPad有一個9.76吋的IPS顯示器,支援Multi-touch功能,電池可提供十小時的續航時間,而且分為Wi-Fi版本以及支持3G流動網路的機種。iPad開售第一個月已經賣出一百萬部,銷售速度比iPhone還快,市場反應極佳,甚至在全球掀起新一股平板電腦的熱潮。直到2021年,根據統計iPad佔全球平板電腦市場的三成份額,位居第一。而iPad的功能亦日漸變得強大,其作業系統亦正式與iOS分家,推出獨立的iPadOS,特別為iPad作出深化與整合,在Apple整個生態圈中扮演獨特的角色。最新的iPad Pro已經搭載Apple最新自主研發的M1晶片以及Liquid Retina XDR、專業級相機、Thunderbolt以及Magic Keyboard,Apple Pencil等配置,其性能已經超越同價位的手提電腦,再次為平版電腦訂立新標準。

2011 雲端服務iCloud

雲端儲存服務是近十年改變世界的技術。早在2008年Apple已經有類似概念的服務叫作MobileMe,直到在2011年Apple正式推出iCloud取而代之。iCloud與當時最新的iOS 5作出整合,最初提供5GB的空間,也可以購買儲存額外空間,用家能在iCloud中儲存音樂、相片、應用資料、檔案、聯絡人和日曆等,並可以通過無線網路分享到用家所有支援iCloud同步的Apple裝置上,其後更延伸出iCloud Drive和iCloud+更加強大的版本,成為Apple整個生態圈背後重要的支柱。

2011 語音助理Siri

語音助理服務Siri首次於2011年的iPhone 4s中登場。有別於之前的Voice Command功能,Siri是通過網路連結到Apple的伺服器通過人工智慧分析學習,並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讓用家可以用自然的對話與手機進行互動,完成搜尋資料、查詢天氣、設定手機日曆、設定鬧鈴等許多服務。起初Siri只是iOS平台其中一個第三方應用程式,後來被Apple收購並重新開發,自iOS5開始成為Apple裝置的預設應用程式。iPhone 4s發佈初期,Siri僅支援英語、法語、德語三種語言,現在Siri表現更快更聰明,不知不覺間成為你生活上不可多得的小助手。

Siri

2011 Apple第七任CEO Tim Cook

在2011年Tim Cook正式成為了Apple第七任CEO。Tim Cook早年曾任職於IBM,在1998年受Steve Jobs邀請加入Apple擔任營運部門總裁一直負責公司的營運和銷售,在2005年正式升任為COO,乃Apple如此龐大的科技企業的幕後功臣。在2011年,Tim Cook正式從Steve Jobs手上接過CEO一職,並且同年十月首次主持Apple發佈會,發佈了iPhone 4S。至今在Tim Cook的帶領下,Apple由上任時兩千億美元市值發展到現在兩兆美元市值,成為世界上最高市值的企業,乃Apple成立以來的頂峰。除了Apple硬件革新,Tim Cook還是一位極具遠見和經營手腕的CEO,在位期間力推Apple News+、Apple TV+、Apple Music等訂閱服務,還有積極發展中國市場;此外,Tim Cook為Apple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亦大力推動Apple在私隱保障、環保、慈善事業等社會責任。

Tim Cook

2013 指紋辨識器Touch ID

2013年iPhone 5S推出的時候最重大的更新莫過於Touch ID指紋辨識器,設置於螢幕下方的Home鍵內,Touch ID 使用鐳射切割的藍寶石水晶,配合電容式觸控感應器,可以讀取指紋的高解像度影像,而所有指紋資料都經過加密處理,並且能智能地分辨出手指的觸碰,簡單又安全地為手機解鎖,同時可以核實從 iTunes Store、App Store或iBooks Store上的購買或下載,以及支緩2014年推出的Apple Pay。時至今天即使Touch ID已經被Face ID取代,但仍有許多粉絲要求Touch ID能夠重新加入Apple新產品中。

Touch ID

2014 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

在2014年iPhone 6的發佈會上,Apple還帶來了簡單、安全和私密的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用家只需將iPhone靠近非接觸式讀卡器,並且可以通過Touch ID確認便可以進行付款,過程不會收集任何用戶的資料,付款交易亦只涉及用戶、商戶和用戶的銀行之間。Apple Pay最初支援美國3大支付網絡American Express、Mastercard及Visa透過美國各大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和扣賬卡,後來陸續開放更多地區,用途亦更加廣泛,例如許多大城市現已改用Apple Pay作為當地的交通支付卡,改變了顧客購買商品和服務時的付款方式以及各項日常生活體驗。

Apple Pay

2014 動用30億收購Beats

2014年Apple最注目的新聞之一莫過於耗資30億收購Beats Music以及Beats Electronics,成為當時Apple歷史上最大金額的單一買賣。由Dr. Dre與Jimmy Iovine創立的Beats憑著非常成功市場策略,成為了年輕消費群中非常流行的耳機品牌,並且在2014年頭開始提供Beats Music的音樂串流服務。Apple的收購策略非常成功,將Beats的技術、市場佔有率以及音樂串流服務一次過納入了Apple旗下,不單為Apple日後的耳機產品和音樂串流服務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讓Beats原本產品開放注入Apple最新的技術。

Beats

2014 手腕上的革命Apple Watch

在2014年,Apple再次帶來革命性的個人裝置Apple Watch,Apple將當時在iPhone上革命性科技轉移到手腕之上,同時向博大精深的傳統精確時計工業致敬。 Apple Watch作為當年發佈會中「One more thing」壓軸登場,乃第一款沒有Steve Jobs參與的主要產品。第1代的Apple Watch研發出破格的數碼錶冠,以創新方式進行捲動、縮放和瀏覽,配合Force Touch技術加持的Retina Display,可分辨出輕點和按壓,帶來方便快捷控制各項功能的方式。此外,Apple Watch內置豐富個人化設定、全方位的健康及健身應用程式,隨即成為Apple近十年最矚目而大賣的新產品,重新定義智能手錶的世界。

根據Above Avalona之前公佈的調查,Apple Watch已經在全球賣出超過1億枚,單是2020年的出貨量已高達3000萬枚。在2015年Apple Watch問世時,僅有3%的iPhone用戶使用Apple Watch,到了2021年已經成長到10%。成為了Apple產品陣容中,繼iPhone、iPad和Mac擁有第4多用戶的產品,並且有望在2022年超越Mac。Apple Watch更於現在全球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中的坐擁高達55%的佔有率,遠高於iPhone的市場佔有率,這歸功於Apple具備個人化的設計、全面的健康監測功能、Apple整個生態圈以及時尚設計的魅力。在未來相信Apple Watch在整個Apple系統生態圈繼續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Apple Watch

2014 美國總部大樓Apple Park

Apple最新的總部大樓Apple Park位於美國加州的Cupertino,早在Steve Jobs生前已經提出了這構想,由Norman Foster設計,設計靈感來自於Jobs對Stanford University的回憶,充滿了可以激發合作和創新性的氛圍。於2014年動工,2017年4月正式落成的Apple Park,整個園區佔地五百萬平方尺,主體建築呈「冬甩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裝置,能滿足園區的全部電力,能容納12000名員工。而每年的WWDC與Apple Event都在特別為紀念Steve Jobs而設的Steve Jobs Theater內舉行,可容納1000人,此外,還有唯一對外開放的Apple Park Visitor Center。

2015 Apple Music終極音樂串流體驗

在2001年iPod與iTunes改變了整個音樂產業。在2015年,Apple宣佈推出Apple Music,加入新世代的音樂串流服務,再次改變人們享受音樂的方式。Apple Music通過直覺化的App串流播放所選的任何歌曲、專輯或播放列表,除了提供超過七千萬首歌曲,還有世界級專業音樂人和潮流先驅精選的成千上萬張歌單及每日推薦,還有Beats 1 廣播電台帶來由Frank Ocean、The Weeknd、Dj Khaled及Elton John主持的獨家節目,樂迷能夠通過 iPhone、iPad、Apple Watch、Apple TV、Mac、HomePod和CarPlay隨時隨地造就最全面的音樂體驗。

Apple比起其他串流服務優勝的地方,能夠把Apple本身強大的軟硬件重新整合。除了能夠通過Siri控制Apple Music,還可以輕易把Apple Music串流到Apple TV或支援AirPlay的揚聲器。在今年Apple Music將會加入支援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訊,所有配備H1或W1晶片的AirPods與Beats耳機,以及最新版本的iPhone、iPad及Mac中的內置揚聲器上都會自動播放杜比全景聲,感受極具現場感的音效體驗,能夠將自己完全沉浸在音樂中,甚至影響了音樂創作人的混音方式。此外,Apple Music還提供超過七千五百萬首無損壓縮音訊的歌曲,使用ALAC保留原始音效檔中的每一個細節,能夠聽到與音樂人在錄音室中創作時,完全一樣的音質,成就Apple Music終極的音樂串流體驗。

Apple Music

2015 還原真實書寫體驗Apple Pencil

第1代的Apple Pencil在2015年秋季產品發佈會上首次與iPad Pro同步登場。為了強調iPad Pro的專業實用性,在配件方面除了加入Smart Keyboard外,還支緩Apple Pencil,通過藍牙與iPad Pro連結,頂部有Lightning插頭作充電,內置壓力感測及角度偵測系統,可以感應到用家按壓在熒幕上的力度,決定筆觸線條深淺以及粗幼,而且解決了延遲的問題,最大限度還原真實的書寫體驗,讓設計師和藝術家可以在iPad上進行更直接的創作。

Apple Pencil

2016 無線耳機AirPods

隨著無線耳機技術發展成熟,Apple在2016年推出自家藍牙無線耳機AirPods,外型類似於原本隨iPhone附送的EarPods,由超低耗能的Apple W1晶片驅動,運用光學感測器與動作加速感測器技術,可偵測目前是否佩戴於你的耳中,每當AirPods從充電盒中取出時,便會立即啟動連接至你的Apple設備,當你戴上耳機時,音訊即會自動播放,將耳機取下時則會暫停播放,還可以輕點兩下啟用 Siri執行其他指令,AirPods加上充電盒能提供超過24小時的聆聽時間,徹底改變與耳機的互動方式,而AirPods一推出已經佔據無線耳機市場3成份額,乃近年Apple最好成績的產品。

AirPods

2017 10周年革命作iPhone X

在2007年首部iPhone推出10年後,正式推出iPhone X,宣告智慧型手機進入新的紀元,iPhone X可以說是iPhone系列一個里程碑,也是近年最具突破性的iPhone型號。iPhone X搭載配備神經網絡引擎的A11 Bionic晶片,加入擴增實境技術、無線充電功能、TrueDepth鏡頭系統、Face ID解鎖功能、Animoji以及經重新設計的配備光學影像防震的後置雙鏡頭,而且配合Apple設計影像訊號處理器,提供人像模式拍攝出震撼的相片和影片。所有全新的功能都是iPhone發展史上的一個大躍進,而且奠定了日後新iPhone的技術發展方向。

iPhone X

2017 家用智慧型喇叭HomePod

於2017年WWDC發佈的HomePod,作為Apple第1款智慧型喇叭產品,配備7組波束成形摺疊號角式高音單元,還搭配一組高振幅低音單元以及六組環形排列的咪高風,讓用家在家中任何位置均可聆聽相同音質感受的音樂內容,並且能輕易透過聲控方式進行互動。HomePod的出現是希望通過Siri、HomeKit以及Airplay 2等功能,將Apple整個生態圈由電腦和流動裝置延伸到家居。在2020年推出的HomePod mini更加強了與不同Apple裝置的連結以及加入了廣播功能。

HomePod

2019 網上串流平台Apple TV+

近年網上影片串流平台成為科技界兵家必爭之地。擁有強大硬件配套的Apple在2019年亦正式宣佈推出自家串流服務,每月為觀眾帶來Apple Originals原創作品,包括得獎系列、精彩絕倫的劇集、劃時代的紀錄片、兒童娛樂節目和喜劇等。用家能通過Apple TV App連接到任何Apple裝置以及支援AirPlay的智能電視上,並直接播放Apple TV+的內容。Apple TV+推出時即覆蓋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或地區的串流服務,用戶人數正持續上升。

Apple TV+

2019 銀行信用卡Apple Card

Apple Card是由美國蘋果公司與Goldman Sachs合作發行並以Mastercard系統作為全球網路支付系統的網路銀行信用卡,主要用於iPhone上的Apple Pay。有著Apple Pay強大的技術支緩,確保隱私保護和不共享數據,而且不收取任何作業費用,並且提供較低的信用卡利率。而作為粉絲最感興趣當然是簡約美觀的實體Apple Card,採用鈦合金製作,具有EMV晶片和磁條,卡片上僅印有持卡人姓名,不會註記卡號、CVV安全碼、有效期或簽名。Apple Card正是Apple向虛擬銀行業務的新嘗試。

Apple Card

2020's

2020 Apple M1自主晶片最大變革

自2006年開始Apple一直使用的INTEL處理器,到了2020年Apple再次為旗下產品作重大的架構轉移,改用全新自家研發的第一款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晶片系統Apple M1,而Apple與INTEL長達15年的合作亦正式畫上休止符。如此重大策略改變是因為在近年INTEL處理器在性價比、處理器核心數、耗電效能、安全性方面均落後於AMD的處理器,甚至已經無法跟上Apple產品的更新速度,而且無論INTEL或AMD的x86-64架構本身已經非常老舊,侷限了後續macOS的發展,所以早在2016年Apple已經嘗試在帶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上加入首款ARM架構的晶片Apple T1,來分擔INTEL處理器的工作。在2018年將更強大的Apple T2處理器應用新一代MacBook Pro 、iMac Pro 、Mac mini產品上。到了WWDC19 開發者大會上,Apple正式推出「Project Catalyst」讓開發者可將iOS或iPadOS的App直接轉移至macOS上,也是為日後Mac後續採用ARM架構實現統一Apple整個生態系統作準備。到了2021年,革命性的Apple M1處理器終於到來,為未來ARM業界樹立全新標竿。

Apple M1是以台積電推出的最新五奈米製程技術製造的電腦晶片,滿載驚人的160億電晶體,內包含8核心CPU處理器、8核心GPU繪圖晶片、16核心神經網路引擎等強大技術,並且結合到單一SoC上以提升效能表現與能源效率。比起目前主流處理器不單擁有強大的運算效能,而且能實現高效能、低耗電、高續航的優勢,可謂熊與掌可兼得,Apple M1標誌著Mac歷來最重大的躍進,引領Mac進入一個邁進全新的紀元。

在2020年開始Apple將展開為期約2年的Mac過渡計劃,由2020年的MacBook Air、13吋MacBook Pro、Mac mini到最新24吋iMac均採用Apple M1推動,配合最新的macOS Big Sur操作系統,在效能表現、能源效益及安全保障圈全面提升。例如最新24吋iMac與非M1的iMac型號比較,在硬件、軟件及晶片配合設計下CPU效能表現提升達85%,圖像處理快達2倍,即使應付繁重的工作,M1版本iMac依然可保持涼快、寧靜的超強成效。

MacBook Air / 13"MacBook Pro / Mac mini

2021 Apple史上最強之晶片M1 Pro & M1 Max

在Apple轉用自家研發的晶片架構Apple M1的2年過渡期內,Apple已經急不及待帶來性能更強勁的全新M1 Pro和M1 Max晶片。兩款晶片同樣搭載全新10核心CPU,在相同的功耗情況下,速度比最新的8核心PC手提電腦晶片最高可快達 1.7 倍,並使用少70%的功耗便可達到PC晶片同等的峰值效能。另外,M1 Pro搭載高達十六核心的GPU,而M1 Max更擁有高達32核心的GPU,M1 Max在圖像處理效能表現方面超越了同級專業高階PC手提電腦,而且功耗更可減少達 40%,這代表運作時晶片產生的熱力較少,讓風扇可以安靜地運行,運行頻率也減低,帶來前所未有的效能表現及能源效益;另一方面,兩款晶片均擁有快速的統一記憶體,備有更大的記憶體頻寬和容量,M1 Pro具備200GB/s 的記憶體頻寬,支援多達32GB的統一記憶體;而M1 Max更提供高達400GB/s的記憶體頻寬以及多達64GB的統一記憶體,足夠應付需要大量圖像處理的工作流程。M1 Pro及M1 Max還加入了備有ProRes加速器的媒體引擎,更流暢地串流高質素4K及8K ProRes影片,影片編碼更快達兩倍,加速影片處理的同時,能達到最長的電池續航時間;M1 Pro和M1 Max配合最新macOS Monterey系統能充份發揮全新晶片的優勢,智能地在效能核心與節能核心之間分配任務,令整個系統反應更加快速敏捷,以實踐最高效能的表現以及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讓M1 Pro和M1 Max成為Apple歷來最強勁的晶片。

2023 Apple Vision Pro

透過兩個超高解析度的4K顯示器,Apple Vision Pro就能將眼前任何空間變成一個猶如100尺螢幕的私人影院,配合如身歷其中的空間音訊系統,完全沉浸觀賞電影與電視節目,甚至3D電影!而且透過自家的Apple Immersive Video,更可看到180度超廣角影片,一望無際的外太空,或是遼闊的冰川山河,都可活現眼前。這已經顛覆我對影視的想像空間,而且Apple Vision Pro,還技不止於此。

為求達到性能、行動力與可穿戴性,Vision Pro使用了最先進的材質,以單片3D原型與層壓玻璃打磨形而成的光學表面,成為了一系列相機和感測器的鏡片,把數碼內容與真實世界結合。訂制的鋁合金邊框在用戶的臉周圍微微彎曲與玻璃完美融合,加上模組化的設計能作個別調整,確保能夠符合各式各樣的用戶。遮光眼罩使用柔軟的織物,提供各種尺寸和形狀以服貼每一位用戶的臉型。而鬆緊帶則確保音訊保持靠近用戶的耳朵,而採用3D織法的多尺寸頭帶不僅舒適、透氣並具有彈性。用戶可以簡單固定頭帶或輕鬆更換其他款色和尺碼。

Vision Pro的設計精髓在於從精巧的穿戴裝置中,帶來無可比擬的運算表現。配備基於Apple晶片的超高解析顯示器系統,Vision Pro所使用的micro-OLED技術將2,300萬像素搭載入兩個郵票般大小的顯示器,具備廣色域和HDR。此技術突破加上訂製反射折射鏡片,帶來令人驚豔的銳利度和清晰度,締造難以置信的絕佳體驗。有視覺矯正需求的用戶亦可插入ZEISS光學鏡片,以確保視覺保真度與眼球追蹤精準度。空間音訊系統亦是Vision Pro體驗的核心,為了讓用戶感受吻合四周空間環境的聲音,兩側的音訊區各有兩個擴大驅動單體,帶來根據用戶的頭部及耳朵形狀度身訂造的個人化空間音訊。除了突破性的顯示和先進的音訊體驗,Vision Pro的高效眼動追蹤系統使用高速攝影機和一圈LED,投射不可見的光圖像至用戶的眼球,以獲取即時的直覺反饋。而這些技術皆由 兩塊晶片驅動,M2晶片不用多說,早已遠遠拋離對手。而全新的R1晶片則能夠處理來自12部相機、5個感應器和6個咪高峰的資料,以確保用戶眼前的實時內容毫無延遲。R1晶片更可在12毫秒內將新影像串流至顯示器,比眨眼還要快8倍!Vision Pro在插著電源時可供全天使用,配上外置電池時使用時間最長可達2.5小時。

Vision Pro採用全新的visionOS系統,憑藉奠基於macOS、iOS與iPadOS數十年的工程創新基礎, 由一開始設計就支援空間運算對低延遲的要求。visionOS配備全新的3D介面,讓數碼內容看起來、感覺上就像在用戶的實體世界裡存在。透過自然光線和陰影的變化,幫助用戶感受比例與距離。為了讓用戶可以與空間內容互動,Vision Pro帶來全新的輸入/操控系統,就是以用戶的眼睛、雙手和語音來操控。用戶在瀏覽程式時,只要輕鬆地隔空看著它們、以手指輕捏來選擇、輕拂手腕來滾動,或使用語音來下指令便可,感覺就像在科幻電影中操控未來設備。另外為幫助用戶與周圍的人保持聯繫,Vision Pro也配備一項名為「EyeSight」的創新功能。當有人靠近配戴 Vision Pro的用戶時,用戶會感覺眼前變得透明,讓用戶看到靠近的人,同時亦會顯示用戶的眼睛。而當用戶沉浸於空間環境或正使用程式時,EyeSight更會自然顯示線索,讓別人知道用戶正在專注做甚麼。

值得一提的是可透過「空間環境」功能,為用戶帶來超越實體空間的邊界,動態及美麗的景觀,幫助用戶專注或減少繁忙環境中的雜亂。只需調整「數碼旋鈕」,便可在「空間環境」中感受現實或沉浸的程度。

visionOS同時提供3D介面,讓程式不再受制於顯示器的邊界,可以任何大小比例並排,讓用戶利用無邊的螢幕面積以提高生產力。Vision Pro支援精妙鍵盤與精妙觸控板,用戶可設定完美的工作空間,或將Mac強大的能力以無線方式無縫帶入Vision Pro,打造巨大、私人且可攜之4K顯示器,呈現清晰文字。

Vision Pro配備Apple第一台 3D 相機,讓用戶捕捉、重現並沉浸於配有空間音訊的動人回憶中。每一張空間照片和每一段空間影片都將用戶帶回到那難忘的瞬間,像與朋友歡慶的時光或是某次別具意義的家庭聚會。用戶能存取iCloud完整的照片圖庫,以真實比例、鮮豔色彩及絕佳的細節來瀏覽他們的照片和影片。現在每一張於iPhone 15 Pro系列拍攝的「空間影片」或全景照片都能夠放大並包圍用戶,讓感覺歷歷在目,有如置身其中。Vision Pro讓FaceTime利用用戶所在的空間,通話時每一位參與者都會即時以真實大小的方格呈現,還有空間音訊,讓聲音聽起來像從對方的位置發出來一樣。Vision Pro的用戶在FaceTime通話時會以Apple最先進的機械學習技術所打造的數碼Persona(類似虛擬人)呈現,實時反映用戶的臉部及手部動作。用戶更可一同看電影、瀏覽照片或是合作簡報。

在Vision Pro推出時預載的Apple TV應用程式將備有150多套3D電影和電視節目供用戶觀看,並更新特定標題的3D版本,以便用戶易於搜尋。當然,普通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用戶亦可在寬度達 100尺的螢幕上觀看。遊戲方面,Vision Pro亦支援Apple Arcade上的250多款遊戲,玩家可使用遊戲手掣在2D螢幕中遊玩。而有些特定的「空間遊戲」更專為設備而創建,這些遊戲充分利用了Vision Pro 的功機能,改變玩家周圍的空間,透過手勢甚至眼球操控,帶來獨特且引人入勝的遊戲體驗。

Read more

六國考察隊徒步橫越南極

六國考察隊徒步橫越南極

生存關鍵是「GORE-TEX」與「愛斯基摩人」? 當年今日,國際橫越南極考察START! 為喚醒國際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Will Steger與Jean-Louis Etienne早於1989年便發起了「The International Trans-Antarctica Expedition」,並聯同蘇聯科學家Victor Boyarsky、中國冰川學家秦大河以及日本、英國犬隻訓練師舟津圭三、Geoff Somers一行6人,以徒步形式於同年7月27日啟程橫越南極洲。而考察隊最終就以220日,步行將近6千公里,於1990年3月3日完成人類首次徒步橫越南極的創舉。 GORE-TEX、DuPont與THE NORTH FACE全力支援 1989年的國際橫越南極考察,主要由GORE-TEX幕後的W.L. Gore & Association以及保險公司Union d'Assurances de Paris(UAP)全力贊助。而6位隊員所穿著的禦寒裝備,則交由THE NORTH FACE(TNF)負責設計,並以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寬、

By 鬼
奧運冷知識:選手村面世100年!

奧運冷知識:選手村面世100年!

第一代選手村都無冷氣? 選手村因1924年法國奧運而出現? 1924年之前,參賽運動員被安排入住主辦城市的酒店、學校、軍營甚至是他們前往主辦城市的船上。然而如此成本高昂之餘,亦增添籌備及組織工作的難度。「現代 奧林匹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於1894年便提出建造選手村的想法,就這樣,選手村在第8屆巴黎奧運會正式登場! 雖說是一條村,可是該屆運動員入住的是一排在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搭建的臨時木屋。每間屋有三張床,村內設有兌換店、洗衣店、理髮店、郵局等設施。 100年後的法國選手村變成怎樣? 熱話之一當然是基於環保理念,選手村部份房間內並無安裝冷氣(原計劃為100%無冷氣),迫使各國為了運動員的表現不得不「自備冷氣」。 今屆的選手村並非一次性的臨時住宿,而是以奧運會結束後變成住宅為目的、成為一個全新社區。整個項目由法國建築師Dominique Perrault規劃,由多間設計事務 所參與設計,每一幢外觀都不一樣。 選手村位於Seine-Saint-Denis,附近開設了由隈研吾設計的全新地鐵站,建築迷下次去巴黎可以順道潮聖。

By emily
本周必看3個藝文活動

本周必看3個藝文活動

Spot 01 傅秀璇 @黃竹坑 Spot 02 葉旭耀 @西九 Spot 03 洪忠傑 @中環 有得睇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作品? Spot 01 傅秀璇 @黃竹坑 用6分鐘體驗傅秀璇切身之痛 循環播放8組錄像作品 未能到訪今屆威尼斯雙年展,沒關係,Blindspot Gallery帶來了雙年展參與新加坡藝術家傅秀璇的《Good Morning Young Body》。她透過人工智能偽造重現過去曾作童星的自己,赤裸面對當時所遭受的網絡欺凌。 藝廊現分兩個階段循環播放9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從個人身份擴展到社會政治等多個議題。溫馨提示,第一階段的作品每部約10分鐘長,第二階段的作品片長為10至20分鐘不等,大家可安排足夠時間慢慢欣賞。 循環播放VI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 時間:10:30am-6:30pm(星期二至六) 地點:Blindspot Gallery(黃竹坑道 28 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Spot

By emily
工作不順也可「蒸發走人」? 日本有間「夜間搬家公司」幫到你

工作不順也可「蒸發走人」? 日本有間「夜間搬家公司」幫到你

夜逃!重啟人生的機會? 最近百老滙電影中心上映一部名為《人間蒸發株式會社》的紀錄片,公開預售門票不久旋即售完,宣佈加場至8月中依然極速全院滿座。這部電影究竟有甚麼吸引力? 最重要當然是題材!Andreas Hartmann與Arata Mori兩位導演以日本「失蹤人口」為主題,用鏡頭追隨協助「失蹤者」逃跑的日本「夜逃げ屋」,揭露在日本這個高 壓社會之下出現的問題。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據日本其中一間夜間搬家公司「夜逃げ屋TSC」的官網資料,想夜逃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最多是因為家庭暴力(20%),其次則是逃離同居關係(15%)。當然也有一些難以曝光的暗黑原因,好像謀殺未遂、通姦、逃債等等,也有些人只是單純地想重新開始生活,你想得到的都是理由。這間公司的社長過往也是家暴受害者,是夜逃的過來人,所以不會道德批判夜逃的人。 人間蒸發要幾多錢? 「夜逃」費用大概10至25萬日圓(約$5,000至$12,000港元),根據逃走人數、行李數量、搬移距離、

By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