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蘋果已經深入每個人的生活,小至電話及耳機,大手提及坐提電腦,遠至未來的虛擬實景科技,已經比吃得的蘋果更貼近人類。而作為一間科技企業,Apple的科技創新發展史比起任何同類企業更富傳奇色彩,究竟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創新之路上,Apple經歷了哪些變革,同時又還改變了世界甚麼?讓我們一同重溫Apple歷年的重大事件。

1976

Apple Computer, Inc.

車庫中誕生的蘋果.

STEVE WOZNIAK & STEVE JOBS
STEVE WOZNIAK & STEVE JOBS

1975年,Steve Wozniak畢業於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並且投身電子科技行業,曾在HP擔任電腦工程師,他私底下亦十分沈迷設計電子裝置,還幫Steve Jobs設計了名為《Breakout》的打磚塊電子遊戲。在1975年,Steve Wozniak參加了矽谷的Homebrew Computer Club(自製電腦俱樂部),無意中接觸到世界上第一款八位元處理器INTEL 8008的技術規格檔案,再次激起他自製電腦的夢想。在聚會結束當晚Steve Wozniak隨即就完成了自己研發的主機板設計草圖,並且開始在工餘事間開始組裝世界上首部Apple電腦Apple I的主機板,而當時還沒有正式命名為Apple I。在1975年底,Steve Jobs成功說服了STEVE WOZNIA一齊設立電腦公司販售這款主機板,讓電腦發燒友們自行組裝,還邀請了另一位朋友Ron Wayne加入負責協助文書工作,並分給他10%股份,最後三人在1976年4月1日於自家的車庫中成立了Apple Computer, Inc。

Apple Computer, Inc成立後,Steve Jobs馬上從Paul Terrell的電子商店Byte Shop獲得了首張五十台Apple I的訂單,售價為666.66美元,成功為公司首年進帳將近八萬美元的盈利,最後總共生產了約二百台Apple I。之後Steve Jobs找來了INTEL的初創員工MIKE MARKKULA作為投資者,向Apple Computer, Inc注資二十五萬美元,為Apple Computer, Inc奠定了日後迅速擴大規模的基礎。而RON WAYNEE當時則出售了自己10%的股份,離開了Apple Computer, Inc。

Apple I

Apple Computer, Inc第一個產品命名為Apple I,由Steve Wozniak人手製作主機板,只是一個擁有4KB記憶容量及1MHz速度處理器的主機板,用家需要自行提供機箱、電源供應器、鍵盤及電視機作為顯示器,還設計了一個用於儲存程式的卡式磁帶介面,能輸出數據至外接錄音機作為儲存媒體。相信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法想像當年Apple I究竟有多創新,但是它正正是日後Apple電腦的起點。而現存的Apple I已經成為非常罕見的收藏品,在2019年的英國佳士得拍賣會中曾以約三百七十萬港元成交。

1977

Apple II

個人電腦新時代的開端

雖然規格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非常「落後」,但是已經成為了當時不少電腦發燒友夢寐以求的奢侈品,也是不少人第一部個人電腦的啟蒙。在八十年代開始Apple II漸漸成功打進美國商業市場與教育界,甚至一度成為了美國教育系統採用的標準電腦。Apple II之後還推出了Apple II Plus、Apple IIe、Apple IIc等改良型號,直到1993年停產時估計共生產了約五百到六百萬部Apple II,象徵上世紀末個人電腦發展的新時代。作為試金石的實驗性Apple I成功後,Apple Computer, Inc正式推出首部普及型商業個人電腦Apple II,並在1977年的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首次發佈。

Apple II同樣由Steve Wozniak設計,在Apple I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可以說是開啟了個人電腦的革命,把實驗室裡面工程師用專業電腦搬到辦公室,正式面向大眾。第一款的Apple II搭載MOS出品的6502微型處理器、4KB記憶體以及用以讀取程式及資料的錄音帶介面,用上DOS(Disk Operating System)作為操作系統,售價高達一千二百九十八美元。

Apple II Reference Manual

這本由Steve Jobs與Apple早期投資者Mike Markkula簽名和題詞的Apple Ii說明書在拍賣會上以七十多萬美元成交,上面寫上「Julian ,你是與電腦一起成長的一代人。去改變世界吧!」

MICHAEL SCOTT

1st CEO of Apple Inc.

February 1977 – March 1981

Michael Scott是Apple第一位的Ceo,由Apple成立時最重要大股東Mike Markkula推薦進入公司,出任首位Ceo。Michael Scott與Mike Markkula合力為公司制定了早期的商業計劃,而且Michael Scott擁有強大的說服力招募優秀精英加入公司,奠定了Apple良好的發展基礎,甚至一開始就擁有可觀的盈利,但到後期他以圖改組公司架構失敗,宣告離開公司。

1980

Apple III

在1980年Apple推出了Apple II的後繼機,由Wendell Sander設計,目標是成為一部強大的商用電腦。搭載Sos作業系統,內置5.25吋軟碟機,支緩大小寫字母顯示、實時日期時鐘、十六色圖像顯示能力而且是第一款搭載Qwerty佈局鍵盤Apple電腦,可惜出現各種軟硬體的缺陷為人詬病,例如Steve Jobs為了保持電腦運作時的安靜沒有為電腦加裝冷卻風扇,讓散熱出現問題,以及無法與Apple II部份進階的功能兼容,讓Apple Iii實用性受到限制,加上三千五百美元的高昂定價,成為了公司早期在商業上的重大挫折。

Apple LISTED IPO

在1980年12月12日,Apple首次進行公開募股(IPO),當時以每股二十二美元的價格發售了四百六十萬股,幾乎一推出已經被搶購一空。當時Apple的IPO融資規模已經達到一億美元左右,是自1956年福特汽車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IPO上市企劃。在1982年,Apple的年收入已經高達一億美元。時至今天,Apple代號AAPL依然是科技股的龍頭企業,如果你當年買入了十股Apple的股票,二百二十美元的投資現在已經價值超過十萬美元,初始投資回報率已經超過五千個百份點。

1981

Mike Markkula

2nd CEO of Apple Inc.

March 1981 – April 7, 1983

Mike Markkula是Apple第一位大股東,在1981年從Michael Scott手上接任成為Apple第二位的Ceo,幫助初創的Apple制定了完整商業策略和經營計劃,更是Steve Jobs在商業上的導師,也是Apple初期真正的掌舵人。他曾經承諾太太只會在Apple擔任四年的Ceo,完成後在1984年到1997年改為Apple的主席。

1983

Apple Lisa

Apple Lisa是當年全球第一款搭載Gui,採用圖形方式顯示的電腦操作介面的商業化個人電腦。Lisa的研發計劃始於1978年,以Steve Jobs女兒的名字命名,公司希望開發出一款針對企業及個人用戶,擁有全新操作方式並且功能強大的電腦。Apple Lisa 乃Apple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具備內存保護,協作式多任務處理以及擁有更高的解析度顯示,還搭載Apple大量客製化軟體等等,甚至成為了當年美國太空總署所使用的電腦,是一款非常超前的產品,可惜一萬元美金的高昂定價讓Apple在商業上再一次慘遭滑鐵盧,偏離了大眾消費者。不過這次的失敗讓Apple汲取了慘痛的教訓,間接促成了1984年Macintosh系列的成功。

JOHN SCULLEY

3rd CEO of Apple Inc.

April 8, 1983 – October 15, 1993

在1983年,STEVE JOBS邀請了百事可樂副總裁JOHN SCULLEY出任Apple第三位CEO。當時的STEVE JOBS向JOHN SCULLEY所說的名句「你是想一輩子賣汽水,還是想要改變世界。」流傳至今。在JOHN SCULLEY上任不久就與STEVE JOBS產生矛盾,而且把STEVE JOBS排擠出局,在他執掌下的Apple改變了公司的定位,開始與IBM競爭相同的客戶群體,雖然把銷售額從八億美元上升至八十億美元,但備受爭議,他的策略在九十年代初開始不敵MICROSOFT所推出的WINDOWS系列PC,讓Apple利潤大幅下滑,被迫離開了Apple。

1984

Macintosh 128K

革命性的Macintosh面世

在1984年一月,史上第一款的Apple Macintosh個人電腦正式誕生,代號為Macintosh 128K,其128K的意思是指Macintosh能提供128K的記憶體容量,乃當時流行的Commodore 64家用電腦的兩倍。Macintosh 128K 擁有一體化的設計,搭載MOTOROLA MC68000的處理器、9吋屏幕,還配上鍵盤及滑鼠,而且是繼Apple Lisa後,第二款採用GUI圖形圖像操作介面的Apple電腦,不過換了與Apple Lisa不同的作業系統System 1,為近代「Mac機」定下雛形。Macintosh 128K 定價為二千四百多美元,售價比起Apple Lisa有所下調,讓很多Apple的死忠粉終於能以相對相宜的價格體驗Apple的電腦產品,令Apple電腦的銷量開始大幅增長,遠遠拋離Apple Lisa以及同年登場的Apple Lisa 2,成為Apple第一款真正成功的面向大眾市場的個人電腦。其後還推出了Macintosh 521K、Macintosh Plus和1987年的第一台彩色螢幕的Macintosh II,乃Apple甚至整個電腦產業的革命性產品。

Apple Lisa 2

在1984年Apple Lisa 2是Apple Lisa的升級版,售價也有所降低。除此之外,最明顯的改變是原來兩個5.25吋軟碟機變成了一個3.5吋軟碟機,可惜風頭已經被同年Macintosh 128完全掩蓋,直到1986年,Apple Lisa全線產品亦宣告停產,而Macintosh和Lisa的製作團隊亦合二為一。

1985

STEVE JOBS RESIGNED

在1985年Steve Jobs離開了自己一手成立的Apple,賣掉了公司的所有股份。在1984年Macintosh 128K面世的時候,隨著經典的《1984》廣告宣傳為Macintosh電腦掀開神秘的面紗,引起市場極大迴響,但是Steve Jobs嚴重高估了Macintosh 128K初期的銷量,向董事局要求擴大投資增加產能,不過因為Macintosh 128K在硬體和應用軟體方面還不及Pc成熟,最後銷量不似預期;加上Apple內部的管理問題,Steve Wozniak以及部份Apple核心員工相繼離開;最後Steve Jobs與當時的Ceo John Sculley和董事會在Apple電腦的發展方向以及成本控制等問題意見不合,Steve Jobs最終選擇了離開,另起爐灶成立Next電腦以及從George Lucas手中收購了他的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成立了Pixar Animation Studios。

1989

Macintosh Portable

於1989年推出的Macintosh Portable是Apple首款可攜式而且是用電池推動的Macintosh電腦,搭載9.8吋螢幕連帶鍵盤及Traceball,重量為7.2公斤,以現在的標準來說Macintosh Portable還稱不上是手提電腦,只是一部可移動的Macintosh電腦,當年售價為七千三百多美元,在時代侷限性下Macintosh Portable對於手提電腦的擴展性、性能和續航時間毫不妥協,雖然銷量平淡,但依然稱得上是當年用心的產品。

1990

Macintosh Classic

Macintosh電腦一直走高定價高利潤的高端市場,極高的售價使Apple在低端和大眾市場的競爭力處於弱勢,於是在1990年Apple推出了首款售價低於一千美元的電腦Macintosh Classic,配備與早前的Macintosh Plus和Macintosh SE相近,適合進行文字處理、表格和資料庫計算等性能要求較低的工作,在教育界大受歡迎,成功了填補Apple在非專業、教育等領域的市場空缺。

1991

Powerbook 100

在1991年美國的COMDEX電腦展覽會,Apple推出售價為二千三百美元的手提電腦Powerbook 100,由Apple與SONY合力研發和生產,乃當時CEO JOHN SCULLEY親自監督的重要研發項目,Powerbook 100基於Macintosh Portable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的改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手提電腦,在推出後隨即大賣,第一年銷售收入高達十億美元,為該財政年度交出漂亮的成績,其經典的手提電腦設計更被業界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子產品。

1992

Apple MessagePad

在1992年的發佈會上,John Sculley帶來了他任內的野心之作Apple Messagepad,希望能挽回當時Apple的財政危機。Apple Messagepad由日本Sharp負責設計與製造,搭載Newton Os,內附筆記本、通訊錄以及計算機等軟件,並且可與電腦同步資料以及軟體安裝,還具備觸控螢幕、紅外線、手寫輸入等功能,但是因為處理器效能有限、手寫辨識系統錯誤率高,加上開發資源不足,導致銷量非常慘淡,但這新嘗試影響了日後流行的Pda以及平板電腦的發展。

1993

Michael Spindler

4th CEO of Apple Inc.

October 15, 1993 – February 2, 1996

在1993年MICHAEL SPINDLER接任Apple第四任CEO,在他接管的時候,Apple正正跌入谷底,面對MICROSOFT的崛起,Apple的市場佔有率節節下降,由1993年的14.2%急跌到1994年的10.8%,最後到了勁敵WINDOW 95系統PC推出時候,用家紛紛轉頭MICROSOFT,除了縮減人力成本外,MICHAEL SPINDLER亦束手無策,使Apple進入最黑暗的時期。

1994

Power Macintosh

Power Macintosh乃Apple於九十年代中期推出的主力電腦機種,也是現在Mac Pro系列的前身。有別於Classic Macintosh,名稱中的「Power」是指使用 PowerPC系列處理器,乃由Apple、IBM、MOTOROLA於1990年組成的AIM聯盟所發展出的微型處理器架構,前期型Power Macintosh名稱後面都會加入四位數字代表處理器的頻率,直到1997年的第三代Power Macintosh G3開始以產品的世代作區分和命名。

1996

Gil Amelio

5th CEO of Apple Inc.

February 2, 1996 – July 4, 1997

在1996年,曾任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CEO的Gil Amelio正式接過火棒成為了Apple第五任CEO,面對九十年代中Apple最艱難的時期,由於資金短缺,Gil Amelio停止了當時Macintosh新作業系統的開發計劃,改為直接購買其他公司所生產的BEOS系統,最後也宣告作罷。當任內Apple股價跌至新低的時候,Amelio向擁有Next的Steve Jobs商談,並以四億二千九百萬美金買下了Next,並且宣告辭呈讓Steve Jobs成為了Apple過渡時期的CEO。

1997

Twentieth Anniversary Macintosh

在Macintosh誕生二十周年,Apple推出了Twentieth Anniversary Macintosh作為紀念性的概念產品。Twentieth Anniversary Macintosh當時只生產了一萬二千台,一體化的設計包括一個12吋LCD螢幕,電腦配置建基於Power Macintosh 5500,其ATI 3D Rage II顯示卡還內置電視和收音機功能,還找來了BOSE特別訂製了一套專屬音響,現在看來依然是非常獨特的Apple產品。

STEVE JOBS RETURNED

6th CEO of Apple Inc

September 16,1997– August 24, 2011

在1997年STEVE JOBS以iCEO的身份重新回到Apple,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闊斧的簡化了Apple的產品線,董事會亦徹底改組並且重整了內部架構,重振當時消費者對於Apple的信心,並著力研發新產品。於1998年登場的iMac正是Steve Jobs回歸後首個新產品,成功讓市場對Apple重拾信心,銷售成績亮眼,成功幫助Apple渡過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在其後的日子Steve Jobs帶領Apple走進黃金的創新時代,直到堅持到2011年10月5日Steve Jobs因癌症逝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極具創造力的偉人,而他的精神是Apple永恆的基石。

Jony Ive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Jony Ive早在1992年已經加入了Apple,在沒有Steve Jobs的Apple,Jony Ive曾經多次萌生離去之意,直到1997年Steve Jobs回歸,Jony Ive才得以重任,成為了公司的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Industrial Design帶領團隊重新審視Apple所有產品的設計。而成功令Apple起死回生的重要產品,第一部iMac G3就是由Jony Ive負責設計,其後Apple的革命性的產品如iPpod、iPhone、iPad、Apple Watch以及IOS 7都是出自Jony Ive所帶領的設計團隊,Jony Ive在2015年更正式任命為Apple的Chief Design Officer,其後在2019離開Apple另組設計公司,結束了二十七年的賓主關係。

1998

iMac G3

iMac G3乃Steve Jobs回歸後Apple最重要的革命性產品。作為Ceo的首要任務,Steve Jobs大力削減了Macintosh系列繁複混亂的產品線,帶來全新產品Imac G3,其半透明、色彩艷麗的一體化設計,與Apple以往米色的產品以及當時主流機型大相逕庭。此外,Imac G3大膽地放棄了3.5吋的軟碟機,並內置56K數據機、改以Usb作為標準接口,鍵盤與滑鼠亦根據新Imac的造型重新設計,以一千二百九九美元的定價,為市場帶來極大的衝擊,令Apple由谷底翻身,其後還推出了特別針對教育市場的Emac,還有共十三種顏色選擇的Imac G3升級版,加入了內置的吸入式光碟機、Firewire接口、撥號上網、乙太網路和無線網絡支緩等,成為了當時Apple電腦標準配置。

1999

iBook

iMac G3轉「型」成功後,Steve Jobs隨即推出全新手提電腦iBook,作為專業級手提電腦PowerBook G3系列的延伸產品。iBook以「iMac to go」為口號,外觀設計延續iMac G3的風格,推出了豐富多彩的機身配色供選擇,加上獨特的「蛤殼」外型成功吸引不少年輕消費者的眼球。硬件方面USB接口,乙太網路、都是標準配備,還內建了Airport,加強iBook的無線網路能力,大大的提高了電腦的攜帶性,為Apple帶來成功的銷售佳績和口碑,日後更成為了公司主力發展的產品。

Power Macintosh G3

(Blue and White)

於1997年推出以「G3」來定名的Power Macintosh G3乃系列第三代產品,當中以後期在1999年推出的「Blue and White」版本最讓人印象深刻。研發代號為「Yosemite」的Power Macintosh G3,外型由傳統米色機箱式電腦改為類似Mac G3更加前衛的設計風格,用上半透明的藍白配色機箱,硬件方面搭載PowerPC 750「G3」處理器,同樣加入了在iMac G3上備受好評的USB以及FireWire接口。在同年Apple還推出了功能更強大的石墨配色Power Mac G4 Grap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