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Apple Logo設計之迷!

1976年至今的Logo變化

1976-1977

相信很多人也知道Apple是由兩位Steve(Steve Jobs與Steve Wozniak)共同創立。但其實,還有一位不為人知的創辦人RONALD WAYNE,他當時持有10%的Apple股份!雖然Ronald Wayne沒有正式參與第一台電腦Apple I 的研發工作,但印於產品說明書及廣告上的首個Apple Logo,正正是由Ronald Wayne親手用鋼筆手繪設計的。如畫般的優美構圖,一幅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畫像,意境簡單易明,就是啟發與創意。畫像上下均有飄逸的絲帶纏繞,並寫著Apple Computer Co.的字樣(因當時還未上市,所以用Co.而不是現在的Inc.)。外框則引用了英國浪漫詩人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詩:Newton—-“A Mind Forever Voyaging Through Strange Seas Of Thought—Alone”,象徵Apple的製品充滿人性。但遺憾是RONALD WAYNE僅僅為Apple工作了兩星期,便因經濟問題以US$800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及後一年(1977年),STEVE JOBS需要一個更直接更簡單的LOGO放在Apple II上,所以便把這個設計過於複雜的標誌,換上後來街知巷聞的「六」彩蘋果了。

1977 – 1984 – 1998

STEVE JOBS愛追求簡約,並認為LOGO過於複雜,會直接影響產品銷情,故他要求設計師ROB JANOFF設計新LOGO時,說明要一個更直接、更簡單的LOGO,並且揚言「不要設計得太可愛!」。ROB JANOFF最初設計了兩個版本,一個是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另一個是完整的蘋果。STEVE JOBS挑選了被咬過的版本,因為他不想LOGO被誤認是櫻桃,同時咬了一口的蘋果亦有其意思。相信每一位見到「蘋果」這標誌的人都不禁會問,為甚麼蘋果會被咬了一口?這就是希望喚起人們的疑問、好奇心,而且英文的「咬」(BITE)字與電腦的基本運算單位BYTE(位元)同音,巧合地與當時Apple I 的宣傳口號「Byte into an Apple」出奇地吻合,目的都是想大家嚐一口「蘋果」的滋味是怎樣。ROB JANOFF同時亦給STEVE JOBS展示了多款不同色版,例如彩色條紋、單色及金屬等。 STEVE JOBS一眼便喜歡彩色的條紋版本,因當時Apple II 是第一部家用電腦可以顯示彩色影像。而且他覺得彩色條紋充滿了人性,能容易地被人接受,尤其是青少年,這樣電腦才容易賣到學校。STEVE JOBS還要求綠色一定要在頂部,因為那是葉子所在的位置。雖然彩色的設計遭到ROB JANOFF反對(因印刷成本較高),但STEVE JOBS仍然堅持採用「彩虹」蘋果,就這樣,這LOGO一用便用上二十年!而事實亦證明,STEVE JOBS的早著先見亦絕非一般常人所能理解。

值得留意的是,1984年已是上市公司的Apple,再請來品牌諮詢公司Landor & Associates為「彩虹」LOGO作微調,顏色變得更鮮明及進行更精準的比例修改,完美匹配「黃金比例」圖(GOLDEN RATIO)。

1998 – 2007

1997年STEVE JOBS重返Apple後,決心重整公司,一年後更把「彩虹」LOGO改成立體的粉藍色,但不到一年後又改為純黑,其簡潔的概念就在這個時候成形。及後更因iMac、iBook、Power Mac及G4 Cube等皆採用透明材質外殼,為配合產品,STEVE JOBS便用上透明感更強烈的透明立體LOGO。

2007 – 2013

隨著時代的發展,Apple的產品線亦全面金屬化,當你打開初期的iPhone、iPad、iMac或MacBook時,便會見到這顆金屬的蘋果,當中劃破時代的一劃,正代表著Apple的產品正在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3 – PRESENT

2013年Apple設計風格迎來重大變革,JONATHAN IVE將iOS系統中的高光、陰影、暈圈等立體元素悉數拋棄,系統界面徹底扁平化。而LOGO亦同樣發生了變化,立體元素被去除,呈現出簡潔純白的扁平效果,並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有趣的是,2017年美國一個品牌設計商標公司Signs.com發表一項名為「Branded in Memory」的調查報告,找來150人憑記憶畫出10個知名度高的品牌商標,結果AppleLOGO竟然只有20%人能畫出相似商標,有些咬口位置出錯,有些還停留在年代久遠的「彩虹蘋果」,更離譜的竟然有人認為LOGO是紅色的蘋果!結果著實令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