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intosh.創作音樂的長期工作伙伴

專訪著名音樂人于逸堯

從事創作設計的人愛上Apple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旗下產品有能力將本是需要繁複過程或工具的事情簡單化,再加上Macintosh (Mac)電腦的運作效能一向以穩定見稱,可以讓他們不受局限隨意發揮創意,並隨著日子漸漸培養出一種習慣與信任。從事音樂創作多年的于逸堯,由大學時期副修音樂,到今天成為本地首屈一指的音樂監製及創作人,Mac電腦與數碼音樂製作軟件一直是他的工作伙伴。「當時學校有個給同學用來創作音樂的實驗室,那處所提供的唯一一台電腦正是Mac II,也讓自己第一次認識Macintosh。從那刻開始嘗試,後來製作話劇和短片配樂,到正式入行直至今天,所有事情都是透過Mac完成。我所認識的同行之中只有少數人並非Apple電腦的用家,然而近乎所有專業錄音室都在使用Mac Pro或iMac Pro;硬件上有統一標準,大家共同創作或工作便會更加方便,也無需擔心數碼檔案不兼容或出現其他問題。軟件方面,自己最常用的Logic ProPRO TOOLS,已經足夠應付日常的工作。」

音樂製作技術的轉變

說到從前與現在製作音樂的最大轉變,于逸堯認為最明顯是錄音的方法與媒介。「大學時第一次接觸MULTITRACKING,需要專用的錄音帶和一台磁頭分開八條音軌的8 TRACK 1/4 INCH OPEN REEL,但因為實體帶的聲軌數量無法改變,所以錄音前要好好計劃作品需要那些音樂和人聲。另一局限在於流動性,從前演唱會或大型演出除有現場演奏的聲音,還包含事前預錄的部份,如果做MULTITRACKING便要把龐大的機器運到現場,這又衍生出製作成本的考慮。到今天,因為電腦的運算能力實在太強勁,軟件上每條聲軌都能獨立編輯,隨時可以加添其他樂器和人聲;出外工作時又能預先把音樂載入MacBook或iPad,到正式表演時才直接揀選哪一條聲軌輸出播放。現在的數碼音樂編輯軟件已預設大多數樂器的樣本,就連整隊管弦樂團也可模擬出來,對於經常製作DEMO的我是非常方便的,至少可以製作出更加接近心目中想要的效果,客戶或導演亦能即時盤算最終成品如何,甚至有助爭取更多製作預算,在正式錄音時用回真實的樂器。」

清理沙石的小手術

不論任何種類或風格,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製作人的心血結晶,從前所投放的時間亦非一般人能想像,但現在得到了電腦及軟件幫助,整個製作過程也變得更有效率。「因為數碼化內容的解析度很高,所以有更多微細的東西可以調控。以打鼓為例,錄音現場其實存在很多影響因素,加上時間有限,未必能讓鼓手演奏很多遍,所以當遇到那個TAKE很滿意,但當中卻有數秒出現雜聲,我們還可事後經軟件將瑕疵消除。」于逸堯還舉出另一例子,歌手錄音時可能因為感情過於投入,顧不及與收音咪之間的距離或方向,但為了保留那種演繹情緒,製作人便會在後期花很多功夫來補救,務求令聽感更完美。「舊時很多樂評人挑剔歌手是否具備錄音技巧,即代表唱歌時有沒有發出口水聲,這些聲音在日常其實不易察覺,但錄音咪下卻表露無遺,從前的製作人便要逐粒音去處理,嚴重的甚至無法補救⋯⋯不過,現在的軟件已配備相關PLUG-IN,會根據獨特的頻率自動把口水聲消除,就像使用修圖軟件PHOTOSHOP抽走圖像某種顏色一樣方便。」

音樂串流平台等於另一種唱片舖

經過製作過程,作品正式面世。就像不少樂迷,音樂串流平台是于逸堯現在認識新歌手新音樂的途徑之一。「從前還是聽唱片的年代,香港有數間大型唱片連鎖店,在商業層面其實沒有明顯的區別,然而從唱片的擺放位置以至表達方式,卻各自形成獨有的店舖文化,消費者未必可以說出喜歡逛那間唱片舖的原因,可是當中的『LOOK AND FEEL』又會影響買唱片的心情或作出甚麽選擇。音樂串流平台亦然,本地最主流的也曾用過,我會較著重它們的『LOOK AND FEEL』多於內容,而Apple Music相對地著重版面及圖像設計的一致性,操作上也容易上手,一旦習慣了便會發現很多細節是合理的,令用家恍似走進一間唱片舖,容易揀選自己喜歡的音樂來聽。」

新技術引發新思維

除了音樂訂閱內容愈來愈豐富,串流平台的可塑性亦不斷提升,正如Apple早前便為Apple Music加入空間音訊技術,為用家帶來嶄新的聽歌體驗之餘,亦有助衝擊創作者的思維。「畢竟香港的居住環境偏小,很多人選擇透過具降噪功能的耳機營造虛擬的私人空間。空間音訊技術給我的感覺,是繼行街聽WALKMAN後另一個革命性突破,那種空間感和立體感是任何人都能聽得出;例如將技術套用至電子音樂,可以加強聽感的官能刺激,令聽眾情緒更加高漲;放在JAZZ或某些古典音樂,又會令人更易幻想身處在表演場地,更像真地感受音色質感。它的發展有多遠仍要花時間觀察,但技術上至少在創作層面提供多一個途徑,讓我產生更多新想法,嘗試擺脫從前固有的造歌模式。」


 

于逸堯簡介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副修音樂,在學期間曾接受鋼琴、管風琴、琵琶及中阮等多種中西樂器的演奏訓練。畢業後曾參與配樂創作、舞台化妝及形象設計等工作,並擔任作曲、填詞、編曲、監製等不同音樂製作崗位。多年來,不但先後與黃耀明、麥浚龍、陳柏宇、許廷鏗、泳兒等歌手合作,其作品更獲取多次頒獎典禮提名及獎項,包括2012年以《Wanna be》一曲贏得「2012 CASH金帆音樂奬CASH最佳歌曲大奬」,1999年憑電影《越快樂越墮落》的配樂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另一方面,他亦是音樂製作公司人山人海的主要成員暨創辦人之一,以及伯樂音樂學院填詞系導師,近年還撰寫飲食文化專欄及推出相關著作。

音樂作品節錄
梅艷芳 -《艷舞台》(曲)
黃耀明 – 《一一》(黃耀明共同作曲)
at17 – 《最難唱的情歌》(蔡德才共同監製)
麥浚龍 – 《紙箱國》(編,麥浚龍共同監製)
陳柏宇 – 《十五種生存的方法》(監)
泳兒 -《清潔愛》(詞)
許廷鏗 -《白紙》(曲/監)
岑寧兒 – 《無常家》(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