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YOU START THE JOURNEY,
READ THE GOLDEN RULES.
- TAKE YOUR CAMERA EVERYWHERE YOU GO.
- USE IT ANY TIME-DAY&NIGHT.
- LOMOGRAPHY IS NOT AN INTERFERENCE IN YOUR LIFE, BUT PART OF IT.
- TRY THE SHOT FROM THE HIP.
- APPROACH THE OBJECTS OF YOUR LOMOGRAPHIC DESIRE AS CLOSE AS POSSIBLE.
- DON’T THINK.
- BE FAST.
- YOU DON’T HAVE TO KNOW BEFOREHAND WHAT YOU CAPTURED ON FILM.
- AFTERWARDS EITHER.
- DON’T WORRY ABOUT ANY RULES.
進入文章前,
請先閱讀以下黃金定律。
- 無論身在何處都要有相機。
- 在晝日也要拍照。
- 再忙也要拍照,因為LOMO是你的生活一部份。
- 嘗試完全不同的角度。
- 盡全力靠近被拍的對象。
- 放空。
- 要快。
- 不用事先想自己要拍甚麼。
- 事後也不用去回想。
- 放低所有規則。
噢,太慢了,你已經被攝下。
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菲林品牌LOMOGRAPHY講求直覺、創意及不要太考究角度,加上豐富色彩的菲林,一直都是年輕人的首推玩物。品牌闊別了上環實體店,辦公室走入工業重區葵涌,專注於網上及批發,依舊有脫俗的感覺。辦公室走廊被歐陸質感的乳白色所包圍,工作空間採用開放式,中央位置有一張皮梳化,附近擺放旗下出產的相機,旁邊的會議室以「CAUSEWAY BAY」為名,創辦人MATTHIAS FIEGL及SALLY BIBAWY仍在會議中,是疫情後首次回來。坐在梳化等待之際,看到茶几上除了有品牌書外,也有幾本歐洲護照;聽說LOMOGRAPHY隨性,護照證實了這個消息。
菲林相就是意外
菲林的興奮是對於未知的期待,而LOMOGRAPHY的源起就是一個意外。九十年代,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在國家與文化的解禁下,維也納從沉睡中醒來,年輕人如沐春風,從倒塌的封建社會擁抱自由與全球化。MATTHIAS回憶:「當時我們二人還是學生,要到歐洲的藝術展覽當工作人員,並順道旅行,同行學生有來自藝術系、建築系、也有經濟系,共通點就是全部人均熱愛藝術。」途中,他們在某小店看到外形獨特的菲林相機LOMO LC-A,一試便愛上,成為旅行的隨身物品。MATTHIAS拿起手邊的復刻LOMO LC-A繼說:「買的時侯沒有多想,只見外型獨特、尺寸細小、有35MM的鏡頭、長時間曝光及閃光燈,所以便在旅行途中到處亂影,完全不依照平日的正常的拍攝習慣。殊知沖曬過後,相片飽和度豐富、色彩鮮明、加上設計反潮流,在朋友、甚至維也納之間大受歡迎,令很多人紛紛走過來問我甚麼是『LOMO』。」
由一「牆」相展起
LOMO 品牌原本全寫為「LENINGRADSKOYE OPTIKO MECHANICHESCKOYE MECHANICHESCKOYE OBYEDINENIE」,最初出產於蘇聯,因此相機都在波蘭、古巴及捷克等地方流傳,直至八十年代開始停產。「我們為了應付他人對相機的需求,便走訪多個國家尋找,入手近七百部相機,猶如『水貨客』,而接過LC-A的人都會被我們稱為『LOMOGRAPHER』。」在1992年,他們成立了LOMOGRAPHIC SOCIETY INTERNATIONAL(LSI)。SALLY說了一說時代背景:「圍牆倒下後,維也納成為歐洲的東西交匯點,兩邊的人也想知道對方文化,所以在維也納舉行的展覽如雨後春筍,也有不少人成立社團組織。
」11月5日,在《維也納報》登出了「LOMOGRAPHY MANIFESTO」,而維也納市議會在第七區的BREITEGASSSE提為LSI提供房子,展開了第一屆LOMOGRAPHY展覽,MATTHIAS笑說:「當時每個人爭相想得到最佳位置,交出的藝術品也有大有細,但我們都是以固定尺吋及列印成相後貼在牆上展示,所以有部份藝術家便放棄不參與。」SALLY說二人都是「SOCIAL ANIMAL」,一切都是源於創意的交流:「這是我們相對民主的做法,展覽一來是為快樂,另一方面也是讓非藝術家也可以分享屬於他們的創意。」熱鬧的氣氛成為歐洲的一時佳話,更奠定LOMOGRAPHY社群內分享創意的精神。

「DON’T THINK」與東京
在成立LSI的同時,十條黃金法則也在眾人把酒言談之間「CHILL」生。法則有一定的規限,但又叫人「DON’T THINK」及「DON’T WORRY ABOUT ANY RULES」,不是有點矛盾嗎?MATTHIAS說:「『DON’T THINK』是一個很笨的法則。出處來自在維也納教書的英國教授,他外形似演員JOHN CLEESE,一生人只對著書本。雖然他有點笨,但是個令人快樂的人。他無意說出這句,簡單但直接,所以便加了進去。」笨之中帶點正確,有點大智若愚。SALLY舉出了一個例子:「日本人對『DON’T WORRY ABOUT ANY RULES』絕對是欣喜若狂。」日本人守規則的民族性人所皆知,然而日本劍道卻講求「守‧破‧離」三個階段,「守」要學習傳統智慧、「破」要跳出框架、「離」要建立自己的價值,可是大部份人只規限在「守」之中。MATTHIAS指:「他們成長在規則之中,教他們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甚麼,一有人跟他們說不用理規則,如獲新生一樣。」這一點不只應用於日本,他們當初追求的不是營銷策略,而是個人拍照上的突破,更是跳出國度文化的固有思維,令拍照變得更純綷、更具創意。
創意的巡遊者
經過展覽後,LOMO意識到LOMOGRAPHY的存在,雙方開始溝通,在前者同意下可以持續生產相機,而LOMOGRAPHY於1997年舉行世界大會,成為全球人所共知的菲林推動者之一。現時,品牌在全世界有六間實體店及過百間以上合作的零售商店,並有一百萬用家。時至今日,品牌已推出多款燴炙人口的菲林相機、即影即有、菲林及藝術鏡頭,包括LOMOKINO 35mm電影相機、LOMO’INSTANT AUTOMAT即影即有相機、DAGUERREOTYPE ACHROMAT 2.9/64鏡頭等,更有與SAINT LAURENT、FRED PERRY、LEE及PAUL SMITH等聯乘產品,亦有找來不同藝術家合作,如最近便找來香港藝術家VIVIAN HO在LOMO’INSTANT AUTOMAT畫上插畫,也有LOMO WALK等活動;品牌在注重發展時,也不忘當日熱愛藝術的初心,因此至今仍然在年輕人之間流行。一張又一張的菲林拼湊出三十年的歷史,SALLY覺得一切得來不易。「與現今的START UP(初創)不同,他們容易找到資金,但當時沒有銀行願意借錢給我們,數百部相機都是用自己錢買;當你資源不夠,便要創意搭夠。在世界上推廣時,我們創立了『LOMOGRAPHY AMBASSDOR』,將相機送給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創作者,不分各界體驗菲林的美好,一切都只是為了分享藝術。」
走在最前的傳統
雖說LOMOGRAPHY並非著重於傳統的市場,但隨著數碼相機及手機的攝影日益進步,隨身拍似乎不是他們的專利。此外,早前FUJIFILM等多款菲林宣佈停止接受訂單,令菲林價格也持續上漲,現在市面一卷也近百元,到底LOMOGRAPHY是否也有危機?MATTHIAS說:「大環境是無可避免,但縱觀七八十年代,菲林的消費其實佔人均收入一半。菲林市場或某些公司面臨的是很多元問題,難以說是數碼科技的直接影響。幸好的是,我們未有面臨危機,反而在疫情期間成為幸存者之一,就如桌遊一樣,因為封鎖的環境,令拍照成為大眾的社交方法。」SALLY補充:「新一代活於科技產物下,對於菲林有必然興趣。在能穩定生產的情況下,菲林格價可以保持穩定,一旦門檻過高就會勸退舊有用家,也令年輕人不能參與。所以,我們一直將價格維持水平,渴望的是更多人能投入這個玩意,達到傳承及教育的目標。」近年,LEICA也投入數碼相機市場,向科技進發是大方向。他們早在1997年已經開設網站,讓人上載自己的作品,至今已有過一千六百萬張相在網頁,品牌即將推出手機應用程式,讓用家將底片「沖曬」入手機,在堅持與科技之間有著美妙的平衡;看著品牌剛推出LOMOAPPARAT 21mm廣角菲林相機,似乎未來不言而喻。
LOMOGRAPHY=DON’T WORRY+BE UN/HAPPY
說到拍照秘訣,SALLY簡單直接:「就如第一定法則所言,要有美好的相片,首先要有相機,你永遠不知何時要拍照。」打邊爐要有爐,但食法沒有指引,要像UNO一樣,規則自訂、叫官方走開。MATTHIAS引用了《小王子》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的名言:「若果你想教一個人造船,應該向他呈現海的壯麗。(IF YOU WANT TO BUILD A BOAT, DON”T DRUM UP THE MEN TO GATHER WOOD, DIVIDE WORK, AND GIVE ORDERS. INSTEAD, TEACH THEM TO YEARN FOR THE VAST AND ENDLESS SEA.)。」他續說:「很多時買了相機,說明書近數百頁,幾十國的翻譯,講技術上的操作,但並非讓他了解相片的感動。我認為拍照首先要有心情,是好是壞不重要,因為第二天醒來,又或者數十年以後,你又會覺得美麗,永遠不要扔棄相片。」最後,我又被他拍下一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