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技 — 相撲
流傳千年之大和浪漫篇章
心、技、體合一之哲學
近日的《相撲聖殿》引起不少日本海外地區觀眾對相撲文化的好奇,劇中低級選手於部屋內替高級師兄擦屁股、甚至貢獻自己「肥仔波」等取材現實的情節當然過癮,但其實相撲(SUMŌ)作為日本流傳過千年的國技實在是博大精深,更可稱為人類文化中最激烈的競技運動。試幻想選手雙方每人平均有三百至四百磅體重,再以猶如百米起跑般的重力和速度對衝,所產生的撞擊力平均就超過1,500磅,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種種流傳至今的傳統禮儀,心、技、體合一的哲學,以及力士進級過程的艱辛,皆為相撲這種文化添上引人入勝的神秘感與吸引力。

相撲文化源起
相撲的歷史源遠流長,於多個國家及民族的古代歷史中都有相關記載,以日本為例,分別在公元712以及720年完成編撰的史書《古事記》(KOJIKI)以及《日本書紀》(NIHON SHOKI)之中,都有記載力士爭鬥的神話,以及當時日本天皇觀看比賽的相關記錄,《相撲之始》一書中甚至指出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而除了日本之外,就連中國、印度、以至古希臘的壁畫中都有出現過相關歷史記載,公元前中國《史記》中描述的「犢鼻禈」就被認為是相撲力士的丁字褲,並將相撲稱之為「狳予髬」,是為一種深受宮廷歡迎的體育競技。
然而日本對此國技的尊重,實在遠超其他民族,從鎌倉到戰國時代,武士們就需要接受相撲訓練來作為實戰訓練,連今天家傳戶曉的戰國名將「織田信長」亦非常推祟相撲。此前相撲比賽更早已成為東瀛的宮廷盛事,三百年間一直作為預測及祈求來年農作物豐收的宗教儀式,並於祭司的帶領下於神壇前進行。及後至江戶時代,相撲更成為一種職業,同時隨著定期舉辦相撲比賽,讓這種文化愈來愈受歡迎,與歌舞伎文化一同成為了日本國民的日常娛樂,更成就了現今「大相撲」(OOZUMO)比賽的基礎。


相撲の關鍵字!
力士(RIKISHI)
即「相撲選手」的意思,又稱為「相撲取り」(SUMOTORI)。
四股名(SHIKONA)
力士於比賽中使用的化名,例如叱吒九十年代的橫綱「貴花田」/「貴乃花」本名實為「花田光司」。
相撲部屋(SUMOBEYA)
指相撲選手所屬的組織,力士會於部屋進行寄宿訓練。

土俵(DOHYOU)
代表相撲比賽場地,於6.7公尺正方形場上築成每邊5.45公尺的方形平台,再以32個草袋(俵)圍成直徑4.55公尺的中心圓形區域。土俵圓形區域中心處有兩條相距70CM、粗約6CM、長80CM的線,稱為「仕切預備線」,為賽前之等待線。傳統上「土俵」被視為神聖之地,嚴禁女性踏足。力士要擊敗對手,就需要透過推、撞、頂、摔將對手逼出土俵外,或讓對手腳底以下部位觸地。

本場所(HONBASHO)
日本相撲協會定期舉辦的大相撲(OOZUMO)比賽。相撲選手的番付(力士等級)根據本場所的比賽結果而升降。本場所每年舉辦六次,每次連續進行15日。本場所的首日稱為「初日」(SHONICHI),第八天稱為「中日」(NAKABI),最後一天稱為「千秋楽」(SENSHUURAKU)。

番付表(BANZUKE HYOU)
即相撲排名表,刊載相撲力士姓名和等級,以及日本相撲協會中的官員,於「本場所」新季度比賽開始前公佈。番付表採用手寫形式以及以等定相撲字體(SUMO-JI)書寫,寫下超過六百位力士的資料,而字體大小則建基於力士的相撲等級,愈高級自然愈顯眼。番付表也會另外製作大概六十萬份的印刷本。

相撲火鍋(CHANKO-NABE)
力士平日耗費大量體力,為讓體格變強大因此會吃相撲火鍋,是相撲部屋中必備的日常飲食,主要是高蛋白質的大量肉類、魚類、大豆類跟香菇和大量蔬菜一起弄成火鍋。昔日傳統為追求好運,相撲火鍋中會避免加入與「手觸土俵敗戰」有關聯的四腳家禽。
番付(BANZUKE):
力士等級
力士的等級稱為「番付」(BANZUKE),而「番付」則根據「本場所」的比賽結果而升降,當中可分為十個級別,由最低級的「序ノ口」(JONOKUCHI)、到「序二段」(JONIDAN)、「三段目」(SANDANME)、「幕下」(MAKUSHITA)、「十両」(JUURYOU)、「前頭」(MAEGASHIRA)、「小結」(KOMUSUBI)、「関脇」(SEKIWAKE)、「大関」(OOZEKI)、以及最高級別的「横綱」(YOKOZUNA)。「大相撲」賽程內勝場多於負場就會獲得「勝越」,連續兩次「勝越」力士等級就能上升一級;反之亦然,如果連續兩次「負越」,則下降一級。
最前五個級別(由「前頭」到「橫綱)的選手又稱為「幕內」(MAKUUCHI),這群幕內力士由42位力士組成,而由「十両」到「横綱」頭六個級別則稱為「関取」(SEKITORI),関取力士(由70位力士組成)可獲日本相撲協會支薪;至於「十兩」以下的力士(稱為「取的」,共有約550名選手)就只會得到所屬部屋提供的津貼。因此要擺脫貧窮也是力士們力爭上游的一大推動力。
相撲禮儀
相撲文化源遠流長,多年來更一直受日本天皇及皇室推祟,因此時至今日仍然非常尊重傳統,而力士入場前亦須遵從特定的禮儀:

撒鹽
日本人的觀念,撒鹽可以驅邪。力士在賽前撒鹽,除了表示驅邪,還有向神明祈禱、保佑自己不要受傷之意。

塵
又稱「塵水手」,力士張開雙手雙臂,示意自己沒帶任何武器上場。
四股
又稱「四股踏」,即常見力士以雙腳輪流頓地的動作,寓意由力士威武的身軀來鎮懾藏於地下的邪靈,同時作為賽前暖身。
蹲踞
腳尖著地,雙膝向外、腰挺直(表示尊重對手),但放鬆雙肩並將手放膝蓋上,平日會用作訓練平衡。

仕切
這個動作像是四股踏之後直接彎下腰來的樣子,兩肘放在膝上,頭抬起,雙眼專注地注視著對手,力士們靠此動作將自己調整到作戰狀態。

手刀
比賽中勝出的力士接受完勝利呼名後,則會作出名為「手刀」的動作。力士會以右手手刀分別向左、右、中凌空切下,代表向神明致謝。
決まり手八十二手!
相撲比賽中力士要將對手推出土俵,又或是讓對方的身體(腳底之外任何部位)碰到地面就能獲勝,看似簡單但當中其實牽涉多種不同技巧,這些技法稱之為「決まり手」(KIMARITE),當中由「基本技」、「投げ手」、「反り手」到「特殊技」等又可再細分為82式,因此又稱「決まり手八十二手」,招式眾多恕未能盡錄。
力士之巔!平成の大橫綱
「橫綱」作為最高級別的相撲選手,更可說是整個日本相撲界的「門面」,戰蹟和實力以外就連日常私生活也需謹言慎行, 絕對是萬中無一,數百年以來暫時就只出過七十多位橫綱,部分橫綱在劇烈競爭下更只能在位一、兩年,但年收入就可高達四千萬日元。而近年最廣受注目的,就是歷來在位最久、有「平成の大橫綱」稱號的 — 白鵬翔。

隨著日本相撲協會積極向海外推廣日本傳統文化,從外蒙赴日發展的相撲青年也愈來愈多,更屢屢獲得佳績, 被喻為史上最強橫綱的「白鵬翔」正是其中之一。白鵬翔原名芒可巴特‧達瓦扎爾格勒,1985年生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2000年正式到日本展開相撲事業,但當時礙於身形太瘦弱而沒有相撲部屋願意接收,最後靠蒙古相撲協會主席「旭鷲山升」引薦下,才於居留期限最後一天拜入「宮城野部屋」門下,正式成為一名相撲力士。
出道三年晉身幕內
2001年才完成初登場的白鵬翔,於2004年就已晉身「幕內力士」,該年更以「前頭」的身份成功以下犯上擊敗時任橫綱「朝青龍」(全四股名:朝青龍明德),當時全場觀眾氣氛沸騰將坐墊拋入場中的經典場面,更於今年的《相撲聖殿》中重現。須知道朝青龍也是實力極強的橫綱,同樣來自蒙古的他此前已壟斷了橫綱之位四年。2007年5月,白鵬翔正式獲日本相撲協會確認成為第69代橫綱,立於相撲界之巔。
夢幻對決!
白鵬翔 vs 朝青龍
成為橫綱後,白鵬翔跟朝青龍兩大來自蒙古國的選手更多次碰頭,每次對陣都引來超高收視率,直讓相撲文化於二千年後再度復甦起來。朝青龍跟白鵬一樣生於烏蘭巴托,1997年赴日後就獲獎無數,1999年初登土俵賽場,2001年就升任幕內,翌年再晉升為大関,成為第一位蒙古出身的大関力士,並於2003年正成登頂成為橫綱。
即使2010年朝青龍因為各種醜聞及協會封殺下正式宣佈引退,其斷髮引退儀式仍然得到日本前首相森喜朗親自操刀,足見其地位舉足輕重。至此白鵬跟朝青龍二人生涯中總共交手25次,總戰績白鵬翔以13勝12負稍勝。此後他更是難逢敵手,追平了史上第四代橫綱「谷風梶之助」的63場連勝紀錄,2018年更成為史上第三位達到千場勝場的「千勝橫綱」;此外生涯1,187勝場、幕内戰績1,076勝、横綱出戰於84場大賽中取得889勝,三項數據同樣位列史上第一。
2021年白鵬翔因膝傷困擾下宣佈決定退休,翌年接替已屆強制退休之齡的「原竹葉山」成為宮城野部屋的主教練,並於今年一月正式舉行斷髮儀式,光榮引退。
同場加映 —
靜內 @《相撲聖殿》
NETFLIX的《相撲聖殿》中,主角「猿櫻」的死對頭「靜內」(住洋樹 飾)其實也曾是一位職業相撲手,2007年起將四股名改為「飛翔富士 廣樹」,於2005年初登場直至2017年正式引退,生涯戰績234勝198敗53休,最高級別曾於2011年晉升為「十両」。登陸NETFLIX影集後,據聞住洋樹更積極爭取到荷李活發展的機會。
對於相撲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透過《相撲聖殿》一劇,進一步感受此日本千年國技。
PHOTO COURTESY OF:
日本相撲協会、Yukikaze1234、NETFLIX、Deano「ヂィノ」 Wormald、Junko Kimura、AP IMAGES、Nakatani YOshifumi、北乃脇のブログ、NHK日本放送協会、The GOAT Hakuho. IMAGO / ZUMA 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