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學雜談

 

海洋佔地球面積約70%,可是已探索的範圍卻只得百份之五,還有更多深海領域尚待發掘,同時意味棲息在大海的物種不只於目前確立的二十多萬。基於海洋的神秘與迷思,自古便流傳各式各樣融合人類想像與大自然元素的故事傳說,當中最為大眾所認識的非人魚莫屬。在主流文化之中,人魚常被形容成上半身是人類,下半身長有魚鰭的女性,然而透過難以追溯真偽的文獻紀錄,這種超自然生物有時卻並非那麼可愛美麗,偶然還被描述成危險、兇殘或不祥之化身。今回就讓我們由古人傳說開始,回顧人魚多年來的演變。


 

散落全球人魚傳說

SIREN

希臘神話的SIREN是人魚傳說根源之一,而且不同文獻或藝術品所描繪的形象亦各具差異,既是半人半魚的妖精,或長有羽毛半人半鳥的怪物。SIREN本是河神ACHELOUS的女兒,但在一次比賽因敗給掌管音樂的MUSES而失去雙翼,無法飛天的祂只能留守大海,在狂風暴雨或迷霧中以動聽的聲音誘惑海員,令船隻觸礁沉沒而墮海身亡。傳說ORPHEUS及ODYSSEUS兩位英雄人物曾成功避開誘惑,精通音樂理的前者彈奏豎琴蓋過SIREN的歌聲,後者則聽從女巫建議命令海員以白蠟封耳,自己則綁在船桅以免受誘惑後發狂。順帶一提,部份傳說亦將SIREN塑造成冥界的引路人或勾魂使者。


 

RUSALKA

斯拉夫文化所描述的RUSALKA並非半人半魚形態,反而更似水鬼或女妖,因為牠們主要由枉死於河邊或湖裡的年輕女性因怨念轉化而成,並透過美色或歌聲誘殺男性以作報復。除了蒼白臉孔與半透肌膚,RUSALKA還擁有人類的雙腿,喜歡爬樹和在田園間遊走嬉戲。根據白俄羅斯的習俗,牠們的出現還會令土地變得肥沃,所以每年五月底會舉行美人魚節,慶祝農作物豐收。


 

盧亭魚人

水上人與漁業是香港開埠初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本地的「盧亭魚人」之說不脛而走。傳說最早追溯至東漢末年,民變起義失敗的盧循攜同部下逃離至今天的大嶼山一帶定居,其後代因學道漸漸變成半魚半人的怪物。《廣東新語》曾對這神秘族群有以下描述:「其長如人,有牝牡(男女之分),毛髮焦黃而短,眼睛亦黃⋯⋯」,而且身上長有鱗片,能夠長時間棲息於水中,以吸食雞血充飢;雖不懂人語,但偶然會用漁獲與其他村民交換雞隻。較近期的還有「香港仔人魚」傳說,大約三十多年前一則新聞報道,指有漁民在海南島水域捕獲疑似人魚的物體,並準備駛回香港仔避風塘,結果吸引大批市民在傍晚蜂擁至碼頭守候,但最終有多少人成功一睹真身,人魚最終下落如何,現在只能道聽途說了。


 

NINGYO

有別於「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東瀛古籍所記載的是條長成恐怖人臉,會發出嬰兒哭叫聲的怪魚;最初民間認為牠具備辟邪、消災、祈求健康的力量,但逐漸被視之天災人禍的先兆。在「八百比丘尼」的傳說裡,少女意外吃下人魚肉後竟長生不老,卻同時要經歷身邊人相繼離世;看破紅塵的她在一百二十歲決定削髮為尼,並走訪各地救助窮苦,直至八百歲時回到故鄉圓寂於洞窟裡。現在當地仍有不少寺廟供奉「人魚木乃伊」,部份已被證實為江戶時代由工藝師將猴子上半身拼接在魚身之物,當時因受歡迎而流傳至其他國家作展覽。


 

YEMAYA / MAMI WATA

誰說人魚不能是黑皮膚?事實上非洲一帶也有人魚神話。就像中國女禍或希獵GAIA,源自西非約魯巴民族的YEMAYA被譽為「大地之母」,溫柔慈悲的衪以守護婦儒及為民間提供大自然資源為己任,常被描繪成女王般的美人魚。至於MAMI WATA,既為忠貞誠實的人帶來好運與財富,能將不治之症醫好,但同時又會為天下帶來災害。奴隸貿易將衪由非洲流傳至其他國家,更被塑造成下半身魚鰭和身上纏著大蛇的形象。


 

儒艮

不論古時或現代均有目擊美人魚的個案,而不少史學家和科學家認為,屬哺乳類動物的儒艮有機會是人魚的「真身」。牠的性格溫馴而動作緩慢,體形比海牛細小,並擁有一條仿似海豚呈分岔狀的大尾鰭;由於會在水裡垂直漂浮,臉孔浮出水面呼吸,而且哺乳時抱著年幼儒艮,遠看的話確實有點似人形生物。雖然儒艮的分佈範圍相當廣泛,南非、澳洲、日本以至中國南海一帶也曾發現蹤影,可是基於身體各部份具商業價值,多年來一直成為被捕殺的獵物,再加上欠缺糧食來源、棲息地減少和天災等影響導致數量驟減,故被列入易危物種。


回憶人魚

正因為人魚傳說在全球各地均衍生不同版本,正好為後世提供豐富的題材靈感,創作相關主題的文學與影視作品,而故事裡所塑造的人魚角色,部份更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THE LITTLE MERMAID》(1836)

相信《美人魚》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其實由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在1836年編寫的原著版本,卻是一段淒美的單戀故事。居住在海底王國的小人魚,在十五歲那年如願浮上水面窺看人間世界,並救起遇上船難的王子;為與王子相戀及像人類擁有永恆的靈魂,小人魚不惜以自己的聲音作交換條件,從女巫取得能夠變成人類的藥水。可惜,王子最終因為誤會與鄰國公主結婚,而小人魚亦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他們,化成泡沫回歸海洋⋯⋯故事發表後,不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上半人下半魚的少女形象亦影響後世的創作。

《THE LITTLE MERMAID》(1989)

華特・迪士尼早年已計劃將安徒生的人魚童話改編成卡通,但直至1989年才正式成事。《小魚仙》的劇情與原著大致相同,但基於迪士尼的「合家歡天條」,艾利奧與艾力王子最後當然是HAPPY ENDING。無可否認,艾利奧那鮮紅長髮與翠綠尾鰭的美麗造型,不但一洗古代人魚那恐怖詭異的形象,自此「人魚」與「美麗」之間更劃上了等號。與此同時,她那活潑好動、渴望衝破傳統、主動爭取幸福的個性,亦打破了昔日「公主=弱者」的童話人物設定,更成為不少孩童對人魚的首個印象。正因為這份童年回憶,驅使看著卡通版長大的觀眾不想經典被破壞,成為其中一個原因抗拒即將上映的擬真版。


 

《SIREN OF THE SEA》 (1911)

首部真人主演的人魚電影為1911年的《SIREN OF THE SEA》,女主角ANNETTE KELLERMAN本身是位傳奇人物;小時候需要支架固定的雙腿因游泳而康復,隨後成為史上首位挑戰橫渡英倫海峽的澳洲游泳選手,而且她穿上當時只限男士專利的連身泳衣之舉動,被視為女裝泳衣發展的里程碑。另一方面,她早於1902年在學時已穿上人魚泳裝在不同場所進行游泳表演,更被譽為水上芭蕾及韻律泳的先驅者!1952年上映和由ESTHER WILLIAMS主演的《MILLION DOLLAR MERMAID》,便根據她的事蹟改編而成。


 

《SPLASH》 (1984)

對「明珠930」 有記憶的人,必定同樣對八/九十年代重播率極高的《SPLASH》印象深刻。在RON HOWARD執導下,TOM HANKS飾演的ALLEN與DARYL HANNAH飾演的美人魚MADISON譜出一段奇幻都市戀愛童話,MADISON還因為適應人類生活而鬧出笑話。這套人魚電影其實亦與迪士尼有關,因為屬旗下主打青少年及成年觀眾的TOUCHSTONE FILMS首個作品;年前曾傳出重啟消息,將人魚角色變成男性,幸好(暫時)未成事⋯⋯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5)

在J.K. ROWLING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魔法世界,各地均有人魚存在,而且外形像人類多元化,例如居住在霍格華茲大湖的,猶如怪物有著鐵灰色皮膚、黃色眼睛和墨綠頭髮,而生活在溫暖水域的則擁有美麗外貌。雖然擁有語言系統,智慧比其他動/怪物更高,但由於人魚不願意與巫婆和吸血鬼等暗黑生物混為一談,於是聯同人馬拒絕由魔法部頒佈的「靈性生物」分類。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ON STRANGER TIDES》 (2011)

故事裡人魚是極為兇險及狡猾的生物,會隨著光線與歌聲游近船隻,先用美色引誘人類再拉進水中,拖往深處將之吃掉!而且,牠們具群體捕獵的習性,驚人的力氣可令大船打翻沉沒。一旦上水,身上鱗片隨即消散,尾鰭亦自動變成人類的雙腿,可是若然長時間暴露在太陽下便會曬死。現實世界的1700年代,震驚航海業的海盜「黑鬍子」BLACKBEARD曾多次在日誌提及遇見人魚,更命令船員務必避開該水域;但戲中的卻堅持捕獵人魚,因為要靠牠們的眼淚以求延長生命。


 

《HELLBOY》(2004)  /  《THE SHAPE OF WATER》(2017)

如果安徒生是讓人魚「入屋」的推手,那麼擅長超自然奇幻題材的電影導演GUILLERMO DEL TORO,便是將人魚重新闡述的代表。在早期改編同名漫畫的《天魔特攻》(HELLBOY)裡,ABE SAPIEN不但能夠聽說人話,而且擁有極強觀察力和判斷力,甚至懂得心靈感應,所以在BPRD隊中充當軍師,是個充滿智慧的角色。

其後再受到兒時所看的黑白電影《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啟發,拍攝另一部人魚作品《忘形水》(THE SHAPE OF WATER)。據知導演花了不少時間設定這個人魚角色,縱使觀眾最初覺得牠詭異醜陋,但漸漸會對其遭遇感到同情,最後更為牠能與啞女開花結果而動容,成功譜下夢工場最浪漫的人魚戀。


 

棲息海洋外の人魚

人魚經過多年進化,由古代口耳相承的神話傳說或家喻戶曉的童話角色,到現代變成流行文化符號及創意靈感,甚至衍生專屬節日、職業與生意商機⋯⋯原來這種神秘生物早已透過不同方式滲透在你和我的日常生活當中。

多災多難的人魚

1909年,啤酒品牌CARLSBERG 創辦人的兒子CARL JACOBSEN因為著迷於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美人魚劇目,於是邀請雕塑家EDVARD ERIKSEN創作出高1.25米和重175公斤的美人魚銅像,並送給哥本哈根市作為禮物。撇除2010年被短暫搬離參加上海世博會,人魚像自1913年亮相後一直安置在長堤公園;名氣不但讓它成為遊客慕名而來的地標之一,卻同時淪為被蓄意毁壞的目標,好像頭部在六十年代曾兩度被砍斷盜竊,最近則被人在基石塗上白、藍、紅三色,疑似表達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的立場。


 

裂尾人魚的連鎖銷售

全球咖啡連鎖店STARBUCKS由品牌名字以至商標均與海洋有關,前者參考文學作品《白鯨記》(MOBY-DICK)裡名叫STARBUCK的大副角色,而後者則從擁有兩條尾鰭的美人魚取得靈感。雙尾人魚又稱裂尾人魚,屬中世紀常見的人魚形象,因符合當時講究對稱平衡的建築風格,故常被套用於柱頭和框緣的裝飾。十五世紀在歐洲西北部流傳的海妖MELUSINE,便是裂尾人魚的代表之一,在仙女母親PRESSINA魔法下每個周末變成半人半魚的模樣,也被視為多個皇室的祖先。


 

人魚大觀園

有些人不只迷戀美人魚,甚至長大後立志成為人魚表演者。位於佛羅里達州的WEEKI WACHEE SPRINGS STATE PARK,早於1947年便推出真人扮演美人魚的表演;試想想那年頭能夠面對面觀賞「活生生」的人魚,是多麼的震撼!樂園由前海軍兼潛水教練NEWTON PERRY成立,並把淡水洞穴改裝成可容納數百名觀眾的劇場;為避免背上氧氣筒影響表現,演員們只靠特製的軟管在水中呼吸。多年來,WEEKI WACHEE是不少美人魚演員的尋夢地,但要長時間待在水中如常睜開眼睛及保持笑容已極之困難,還要具備高超的泳術及接受嚴格的訓練。


 

海洋大巡遊

從1983年開始,紐約市康尼島每逢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便會舉行美人魚節(CONEY ISLAND MERMAID PARADE),以迎接夏天正式來臨。嘉年華每年吸引了數十萬當地人及遊客前往現場狂歡一番,大多數參加者會穿上色彩豔麗的美人魚裝束,或是以其他海洋生物的打扮示人,而重頭戲是包含音樂、舞蹈、花車,以及不同表演團體所組成的大巡遊。


 

私人魚尾定製

除了泳術,要「成為」美人魚當然不能缺少一條尾鰭。自少熱愛美人魚文化的ERIC DUCHARME,2006年便開設另類服飾品牌「THE MERTAILOR」,專為客人度身訂做人魚尾鰭,LADY GAGA在2011年《LE GRAND JOURNAL》演出時所穿的正是他的手工。時至今天,不但提供五花八門適合男女大小的尾鰭裝,亦衍生其他運動服飾和相關配件,甚至開設提供美人魚表演的海洋保育中心。另一間由BROWNING家族在2009年創立的「FIN FUN MERMAID」,則主打價錢相對便宜的兒童款式,著此培養小孩子對游泳與美人魚的興趣,大部份收益還回饋於兒童社福機構。